启示录绪论
作者简介
本丛书新约作者巴克莱乃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新约及希腊文教授,为当代着名神学家。他所写的圣经注释流传甚广,在英语国家中的销售数量已超过百万部,相信他所撰写的能提供一般神学生、教牧人员及平信徒以应时的帮助。
启示录绪论
{\Section:TopicID=103}一本奇特的书
一个从事新约研究的学生,在着手钻研启示录的时候,他会有一种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换言之,启示录与新约其它经卷颇有不同的地方。启示录不单止卓然不群,即使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启示录亦是以难懂而着名的。结果,若不是因为艰涩难懂,被人弃置一旁,便是成为了宗教狂人的游乐场。他们利用这本书来绘制出一个天上的时间表,好测度将来要发生的事,或是以之来左证一己的怪诞思想。有一位释经学家,以失望的口吻说,启示录的文字有多少,它的谜便要有多少。另一位则谓,研究启示录的,那人若不是疯狂的话,那亦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如果可能的话,路德大体会拒绝接纳把启示录列入新约当中。根据他的标准,他认为启示录当与雅各书,犹太书、彼得后书和希伯来书并列,独立成书,只可置于新约的卷末。他宣称这本书只充满着一些表像和异象,而这些内容却为圣经其它经卷所无。路德还埋怨说,启示录的写作虽然有许多晦暗不明的地方,令人费解,但作者却有胆量对那些遵守他话的人,妄自予以应许,对违拗者却施加恐吓。路德又说,启示录并没有以基督教导人,亦没有承认基督;而圣灵的启迪亦无迹可寻。慈运理增卜洿(Zwingli)对启示录也同样没有好感。他写道:‘我们对启示录可以不必关心,因为它并不属于圣经。……这本启示录可说是言语无味,况且亦未能表现约翰的心思,倘若我愿意的话,我是可以否定这部书所作的见证的。’大多数人对启示录之隐晦难明均表示厌烦,不少人更对这卷书在新约里头的地位,提出质疑。
另一方面,在每一个时代中,爱读启示录的信徒,亦大不乏人。郭莱(T. S. Kepler)引述腓力·加宁顿(Philip Carrington)的判词,来代表他个人的意见:‘说到启示录这本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艺术家,他比文学家史蒂文森(Stevenson),诗人科尔雷基(Coleridge)和音乐家巴哈(Bach)更伟大。在遣辞造句方面,圣约翰比史蒂文森要更胜一筹;他比科尔雷基更能够捕捉那非尘世的,和超自然的美;在音韵、旋律和组合方面,他丰溢的色彩,尤胜巴哈。……在新约中,这是唯一的纯艺术的杰作。……它底圆润丰溢,和充满和谐的变化,使它凌驾乎希腊悲剧之上。’
诚然,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使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一定会毫无疑问,发现它有无限的价值,叫我们非下苦功,直至找出它为我们预备的祝福和宝藏不可。
{\Section:TopicID=104}启示文学
当我们研究启示录的时候,无论在甚么情况底下,总要把握着一个基本事实。启示录虽然是新约一本非常独特的经卷,但是在文学的类型来说,它却代表着新旧约间一种至为广泛使用的文体。启示录就是一般所谓的‘启示文学’(Apocalypse),而启示文学一辞乃源出希腊文(Apokalupsis)。在新旧两约之间的一段时期当中,涌现了大批被称为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作品,而犹太民族把他们不能磨灭的盼望,寄情于这种文学作品之上。
犹太人从来未忘记他们是 神的选民。他们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天下的盟主,傲视环宇。在犹太人的早期历史,他们盼望在大卫后裔的身上,为他们兴起一位君王,把他们整个民族联结起来,带领他们建立一个伟大的国族。从耶西的残干,抽发出嫩芽(赛十一1,10)。 神必替大卫兴起公义的苗裔(耶廿三5)。到那一天,全地的百姓便要事奉大卫,并要向他俯首称臣(耶三十9)。大卫要作他们的牧者和君王(结卅四23;卅七24)。大卫的帐棚随即要修补妥当(摩九11);有一位王要从伯利恒城出来,日见尊大,直到地极(弥五2-4)。
但是,证诸整个以色列的历史,这些盼望却只是一片虚言。在所罗门王驾崩之后,当时的国土虽然幅员有限,却分裂为二,分别为罗波安和耶罗波安统治。于是国政解体,不复合一了。北方的王国建都于撒玛利亚,但到了公元前八世纪末叶,却为亚述人所吞并,从此便在历史中湮没无闻。而北方的十个支派,也随着历史的巨轮转动而流离失所了。南方的王国建都于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初叶,也被巴比伦所攻陷,随即伦为奴隶,被掳至异邦。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她们先后在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手中受辱,而处于藩属的地位。整部犹太人的历史,每一片段都充满着悲惨的事迹,而历史的惨痛教训很清楚,单靠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挽救他们的国运的。
{\Section:TopicID=105}两个世代
犹太人对于他们是 神所拣选的这个信念,一直很执拗的持守着,但这个信念亦必须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作出修正了。犹太人设计出一种历史的模式,他们把整个时间分为两个世代。今生是完全腐化败坏,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它的结局除了是彻底的毁灭之外,便没有别的方法可循了。因此,犹太人便在等待那一天,万物的结局降临。而来世则是完全美善的,也就是 神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只有和平、丰饶和公义,而 神选民的冤屈,最后终于得到伸雪剖白,并按着他们所当得的,承受 神所赐的位份。
今生如何能够转变成为来世呢?犹太人深信这个转变是非人力所能达成的,因此,他们盼望 神的直接介入。祂要在历史的舞台上阔步前行,摧毁现今的世代,建立祂自己的黄金时代。 神来临的日子被称为主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这日子满是恐怖、毁灭和审判的苦楚,就有点像产妇临盆的阵痛,意味着新的世代的来临。
所有的启示文学都是描写这些事情,刻画出今生的罪恶,两个世代交替之间的恐怖情况,以及来世带来的祝福。这种文学充斥着对末世的梦想和异象。换言之,一切启示文学都是无可避免的带着一种浓厚的隐秘色彩。它们不断的要把那难以形容的事物描写出来,把难以言传的东西讲出来,把难以描绘的景像刻画出来。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使到这种文学更形复杂。启示文学的异象,在生活于压制和暴政底下的人当中,焕发出异样的光芒,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外界的压迫越厉害,越加激发起他们粉碎那势力的梦想;朝夕盼望沉冤得雪。但假如他们的梦想为统治者所知悉,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作品,看起来都是一些叛逆的革命着作。因此,这些书籍通常都采用了一些暗语来表达其中的思想,故意的叫圈外人士看不分明。其中好些作品,因为失去了其中暗语的索骥指南,后人于是无从了解。但是只要我们能掌握这些书籍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便能够精确地诠释其中的意义。
{\Section:TopicID=106}启示录
以上所谈的,就是我们这本启示录的具体情况了。犹太人的启示文学经卷繁多,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有以诺书(Enoch),西婆的神语(The Sibylline Oracles),十二族长遗训(The Testament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以赛亚升天记(The Ascension of Isaiah),摩西升天记(The Assumption of Moses),巴录启示录(The Apocalypse of Baruch),以斯拉四书(Fourth Ezra)。我们手中的启示录是一本基督徒的启示文学。而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只有这一卷是属于启示文学。基督徒所写的启示文学,数量不少,但只有启示录得以列入新约里头。启示录的写作模式,与犹太人的启示文学同出一源,也是根据两个世代这个基本概念而下笔的。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它以‘耶稣基督在权能中降临’,来代替‘主的日子’。但在模式和细则方面,两者却是一样。犹太人的启示文学,在刻画末世要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有一套标准的模式,在启示录里头,这些模式亦充份的呈现出来。
在我们描绘这些模式的轮廓之前,首先要解答另一问题──启示文学和先知文学,两者都是处理一些将来要发生的事情,那么两者又有何区别呢?
{\Section:TopicID=107}启示文学与先知文学
先知和启示文学的作者,两者之间的确是有分别的。他们主要的区别,一在于他们的信息,另外则是他们所使用的方法。
(一)先知的思想,着眼于现今世界的事物。他的信息往往是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公义出发,作出不平之鸣;并且经常发出呼吁,叫人在现今的世界里,顺服和事奉 神。在先知而言,这个世界极需改造,而 神的国将要降临其中。因此一般的说法,都认为先知对历史深具信心。先知相信在历史的演变中, 神的旨意正在其内运行。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先知是个乐观主义者。虽然他对现今世代的邪恶,予以严词谴责,但仍然相信只要人愿意接纳 神的旨意,这个世界仍有挽救的余地。对于启示文学的作者来说,他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对于世界的改革,他已不存幻想,只深信现今的世界必要全然毁灭。当这个世界在 神的怒气底下,遭受毁灭之后,他盼望另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从这方面来说,启示文学的作者,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并不相信,这个世界可以拨乱反正。诚然,他对 神的黄金时代的来临,颇为肯定;但这日子的到来,却要在这世界毁灭之后。
(二)先知的信息是用口传,而启示文学作者则用笔录。启示文学是一文学的产品。若果只用口传,别人根本无从明白。因为其中所牵涉的内容非常艰涩,往往叫人无从捉摸。再者,先知都是以真姓名来发表言论;而其它所有的启示文学的着述──除了新约的启示录之外──都是隐姓埋名的,他们的作品都托辞为一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所写,诸如挪亚、以诺、以赛亚、摩西、十二支派的族长、以斯拉和巴录等。这种做法看来使人觉得他们有点可怜。其实,启示文学的作者,觉得伟大的时代已成泡影,对自己的信心已经消失,唯有借助比他们威信更大的先祖大名。圣经学者宇力赫(Ju/licher)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先知文学到了衰老式微的时候,启示文学才应运而生。
{\Section:TopicID=108}启示文学的工具模式
启示文学是有一个模式的;它的目的是要把末世要发生的事情,和接踵而来的福祉,描述出来;绘画出来的景像,往往是重复出现的。换言之,书中的内容大多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内容亦可从这本启示录中辨认出来。
(一)启示文学所描述的弥赛亚,是一位神圣的人物,祂的存在先于万物;祂是属于另外的一个世界,充满着能力和荣耀,等候要降临这个世界,统管万有。在世界创造以前,在太阳和星宿被造之先,祂已存在于天上,并且在全能者的面前,蒙受眷顾(以诺书四十八章三节,六节;六十二章七节;以斯拉四书十三章廿五节,廿六节)。祂要来到这个世界,把在位的强人拉下来,又要把君王废掉,并且敲碎罪人的牙齿(以诺书四十二章二至六节;四十八章二至九节;六十二章五至九节;六十九章廿六至廿九节)。启示文学把这位弥赛亚描写成一位不近人情,并且绝不和善的大能者。祂是一位满有报复的大能与荣耀的神明,在祂面前,大地都要恐惧战栗。
(三)在弥赛亚来临之前,以利亚必要再来,替祂预备好道路(玛四5,6)。据拉比所说,以利亚要站立在以色列的山头,宣布弥赛亚的来临,嘹亮的声音,要从地极的一端,传到另外一端。
(三)这段恐怖的末世时期,一般称之为‘弥赛亚的分娩阵痛’。弥赛亚来临的世代,所要经历的,就有如生育般的痛苦。在福音书中,耶稣也曾预言末日来临时的各种征兆:‘这都是灾难的起头。’(太廿四8;可十三8)。经文中所提及的灾难,希腊文作odinai,照字面来说,那就是分娩阵痛了。
(四)末世是一个恐怖的时代。即使有能力的强人,也要悲切痛哭(番一14);全地的百姓都要战栗颤抖(珥二1);男人要大鷘失色,四出狂奔,找寻藏身之所,但结果却发觉无处可容身(以诺书一百零二章一,三节)。
(五)在末世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支离破碎,宇宙颠覆翻腾,迅即瓦解。天空的星宿要熄灭无光,太阳变成黑漆一片,而月亮却是一片血红(赛十三10;珥二30,31;三15)。覆盖大地的天幕,将要被撞击成为粉碎,一条像陡峭大瀑布的火柱,直泻下来,而大地要化为一堆大熔浆(西婆的神语三83-89)。四季不复再有次序,亦再无黑夜白昼之分(西婆的神语三796-806)。
(六)在末世的时候,人际关系要被破坏无遗。统治大地的,只有怨恨和仇视。每一个人都要与邻舍为仇(亚十四13)。兄弟要相残,作父母的要手刃亲生儿女;从破晓到黄昏,只是一片杀戮(以诺书一百章一节,二节)。到那时,名誉要化为羞愧,强者变弱,美者变丑。谦虚温柔的人,也要萌生嫉妒,淡泊宁静的人,也顿时变得欲火攻心(巴录二书四十八章卅一至卅七节)。
(七)末世的时候,是审判的日子。 神要像熔炉的火般降临大地,有谁能够在祂来临的日子可以抵受得住呢?(玛三1-3)。到那时, 神是以火焰和刀剑来与人相谈(赛六十六15,16)。人子要除去地上的罪人(以诺书六十九章廿七节),硫磺的气味要熏染万物(西婆的神语三58-61)。罪人要被火焚烧,就正如昔日所多玛城般的命运(禧年书三十六章十节,十一节)。
(八)在这些异象当中,外邦人也有他们的份儿,只不过在不同的书里,有着不同的描述而已。(甲)有些异象描写外邦人会遭受全面毁灭。巴比伦要沦为一个大荒场,流荡的阿拉伯人不能在这些废墟中竖立起帐幕,牧羊人也不能在那里牧放羊群。整块地方只是一片沙漠,只有野兽在那里出没(赛十三19-22)。 神要在忿怒中践踏外邦人(赛六十三6)。外邦人必要披锁带炼,前来向以色列下拜(赛四十五14)。(乙)有些异象则描写外邦人纠众集合,要向耶路撒冷作最后一击,结果却被完全消灭(结卅八14至卅九16;亚十四1-11)。各国的君王要前来攻击耶路撒冷;企图要蹂躏至圣者的居所;他们把自己的宝座排列成圈,围绕着耶路撒冷城,率领一群不信 神的百姓,肆意叫嚣;但结果亦只不过是垂死的挣扎(西婆的神语三663-672)。(丙)有些异象则描写外邦人藉着以色列的缘故,而皈依 神。 神叫以色列作外邦人的光,成为 神救恩的工具,直到地极(赛四十九6)。海面的岛屿都要等待 神的救赎(赛五十一5)。地极所有的外邦人,都要接受邀请,前来仰望 神而得蒙救赎(赛四十五20-22)。那时,人子也要作外邦人的光(以诺书四十八章四节,五节)。地上万国和万民从四方八面前来,景仰 神的荣耀(所罗门诗篇十七章卅四节)。
在所有与外邦人有关的异象中,最常见的乃是外邦人要被全然毁灭,而以色列人则得以被高举。
(九)末日的时候,那些从前流落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便会从四周凑聚起来,再次回归圣城。他们从亚述和埃及地,返回 神的圣山,向祂敬拜(赛廿七12,13)。在归途的时候,阻隔道路的山坡也要被削平,低洼的山谷也会填满,甚至沿途的树也要凑聚成荫(巴录书五章五至九节)。甚至从前在异乡身亡的被掳子民,也要被带领归回。
(十)在末日的时候, 神早在天上预备好的新耶路撒冷,将要降临人间(以斯拉四书十章四十四至五十九节;巴录一书四章二至六节)。新圣城美丽得无与伦比,蓝宝石的地基,玛瑙的殿顶,红宝石的大门,城的四周,镶满华丽的宝石(赛五十四12,13;多比传十三章十六节,十七节)。新圣城要比旧圣城来得荣耀华美(该二7-9)。
(十一)启示文学对末世的描写,其中重要的一笔,那就是死人复活。‘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但十二2,3)。阴间和坟墓也分别交回给子民掌管(以诺书五十一章一节)。但是死人复活的界限则有多种说法。有些主张只限于以色列中正直公义的子民;有些则认为界限应扩阔至整个以色列民族;有些甚至认为应包括各民各族。虽则所描写的,其中差别颇大,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首次发见人对死亡后的生命,怀有极坚定的盼望。
(十二)关于弥赛亚的国度有多长久一点,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不过最为自然的说法──亦是最为普遍的意见──就是它会永远长存。圣者的国度是永远的国度(但七27)。有些则认为这弥赛亚的国度,期限是四百年。这一个年限是从比较创世记十五章十三节,和诗篇九十篇十五节而得来的。在创世记里头,亚伯拉罕得到 神的启示,以色列民的子孙,将会受苦四百年;而诗人的祷告,则盼望 神会按着他们曾经受苦,和受邪恶蹂躏的日子,赐给他们相等年日的禧年。在启示录中,则认为 神的圣者将要管治世界一千年;跟着要来的是与所有的邪恶力量作最后的争战;接着 神的黄金时代便要降临。
以上就是启示文学作者对末日要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描绘。而实际上,在启示录中,这些景像都一概出现。为了要把整个景像呈现出来,这里不妨把来世带来的福祉,作一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