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辩论(七19-24)
在我们开始详细看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必须注意一件事。我们一定要想象这是耶稣与犹太领袖间的一场辩论,周围站满了群众。当辩论进行时群众都在倾听。耶稣想辩明他在安息日治好那瘫子是正当的,虽然他被控以技术上破坏了安息日的律法。他说摩西给他们安息日的律法,而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是绝对遵守的(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快就会见到)。如果他医治一个人就是破坏律法,为什么他们也破坏律法,想要杀他呢?
于是群众大声喊着说:“你疯了!”“谁想杀你?”群众还未知道他们领袖的恶毒憎恨,不知道他们要除灭他的阴谋。他们以为耶稣有被逼害的狂燥,他的想象混乱,他的心智受到干扰了,他们这样想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事实。实际上耶稣没有回合群众的问题,那并不是一项问题,那是旁观者的感叹,所以耶稣继续他的辩论。
耶稣的辩论是这样的,律法规定孩子在出生第八天就要行割礼。“第八天要给婴孩行割礼”(十二3)。显然第八天往往是安息日,律法很清楚地写着:“割礼的事可在安息日去做。”所以耶稣的辩论是这样:“你们说你们完全遵守摩西的律法,不在安息日做任何工作,此工作项目包括每种非救命所必需的医疗工作。但你们却准许在安息日举行割礼。”
“割礼是医疗的工作施行在一个人的身上;人身有二百四十八个部分(那是犹太的计算法)。再者,割礼是一种割除,是将一些东西从身上割去。你们怎能责备我医好人的整个身体,而你们自己又在安息日割除它呢?”这是一项极其聪明的辩护。
所以耶稣结束时说他们应当深入看事物,要公平地判断。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再不会控告他破坏律法。这样一段经文对我们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事实上当我们读这样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见到耶稣运用他的机敏、锐利、清楚、合逻辑的心思,同时我们可以见到他怎样应付当日最聪明而又最阴险的人物,运用他们的武器,运用他们的措词,在这次辩论中战胜他们。
基督的宣称(七14、25-30)
我们晓得十五节至廿四节可能是在五章四十七节之后,而这段经文的开端是十四节,所以,为要取得联系,我们应从第十四节开始,然后接着第廿四节。
群众发现耶稣在圣殿内讲道,都感到很诧异。沿着外邦人的庭院旁边有两条大圆柱廊──就是王室廊和所罗门廊,这就是人们行走,拉比讲话的地方,耶稣可能就是在这里教训人。人们都知道当局对耶稣的敌意,他们也很诧异耶稣有勇气不理当局;他们更感诧异的是他教训人而不受干涉。他们忽然产生一个思想:“到底是否这个人就是弥赛亚, 神的受膏者,而当局又知道呢?”但这思想一产生就迅速幻灭。
他们反对就是因为知道耶稣从那里来。他们都知道他的家在拿撒勒。他们都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兄弟姐妹又是谁;关于他的出身一点都没有奥秘。这和一般人的信仰相反,因为一般的信仰是弥赛亚会出现。就是说他会在隐藏中等待,有一天忽然临到世界,而没有人知道他从那里来。他们相信弥赛亚会在伯利恒出生,因为那是大卫的城,但此外就再没有什么可以知道的了。拉比的谚语有云:“有三样东西会突如其来;弥赛亚,幸运和蝎子。”弥赛亚的出现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像人碰到一件幸运的事或踏着一只隐藏的蝎子一样。在较后的年代当游斯丁(Justin Martyr)和一个犹太人讲论他的信仰时,那犹太人谈到弥赛亚说:“纵然弥赛亚诞生了但没有人知道他,他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弥赛亚,他更没有什么权能,直至以利亚来膏他使人人知道他。”所有流行的犹太人信仰都相信弥赛亚会神秘地突然出现,没有人知道他从那里来。至于耶稣,他完全没有达到这标准;照犹太人看来他的来历全无神秘可言。
这种信仰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特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流行于犹太人之间的,至今仍然存在──这种心理状态就是要从不平凡的事物中去寻见 神。没有人能劝服他们从平凡的事物中去寻见 神。一件事一定要不平凡, 神才可以在它里面。基督教的教训刚刚与此相反。如果 神要在不平凡的,例外的事物中进入世界,那就是说 神很少会在世界中了。如果我们能从普通事物中寻见 神,那末 神就随时都与我们同在。基督教看这世界不会看为 神很少临到的世界,而是看这世界为充满 神同在的,他从不退出的世界。
为了回答这些人的反对,耶稣讲了两件事,都是使人们和当局震惊的。他说虽然他们知道他是谁和他从那里来的,其实追根究底他还是从 神那儿来的。其次,他说他们不知道 神,他却知道。对 神的选民说他们不知道 神无疑是莫大的侮辱。这是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宣称,说唯有耶稣才知道 神,说他与 神有独一无二的关系,所以他知道 神是没有任何人可比的。
这就是耶稣生命中的重大转折点。直到此时为止,当局看耶稣是一个反叛的革命者,是安息日的破坏者,那是已经够严重的控告了,但由此时开始,他不是犯了破坏安息日的罪,而是犯了最严重的罪,就是亵渎的罪。照他们的看法,他讲论以色列与 神,那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去讲的。
事实上这仍然是我们面对的选择,要就是耶稣所说关于他自己的事都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就是犯了没有人敢说的亵渎的罪;要就是他所说关于他自己的事都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就是自己所宣称的, 神的儿子。每一个人都要决定选择接受或拒绝接受耶稣基督。
可寻找时当寻找(七31-36)
在群众中难免有些人相信耶稣是 神的受膏者。他们相信没有人能够做比他更伟大的事。这正是耶稣所用的辩护。当施洗约翰怀疑他是否要来的那位,抑或再要等待别人时,他派出他的使者去见耶稣,他的回答是:“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太十一1-6)。事实是那些在接纳耶稣的事上摇晃不定的人促使当局采取行动。他们派遗官员──很可能是圣殿的警卫人员──去捉拿耶稣。耶稣说他只有很短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终有一天,他们要寻找他,不是为了捉拿他,而是要得到只有他才能给予的东西,但那时已经太迟了。他所去的地方是他们绝不能去的。
耶稣的意思是他回到的父那里去,而他们因不信服已经把他们自己和父隔绝了。但听耶稣说话的人并不明白。若干世纪以来犹太人散居世界地,有时人家视他们为流亡份子而强逼他们迁徙,有时他们的国家遭遇祸患他们便移居国外。这些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有一个综合的名词,人皆称之为Diaspora,即四散之民。学者至今仍沿用四散之民这个名词去描写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这节经文里所用的就是这个字:“耶稣是否要到四散之民中去?他是否要走一段很远的路程去向希腊人宣道,而消失在外邦世界的人群中?他是否去得这样远以致不能再找到他?”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嘲笑竟变成了预言。犹太人说这话的时候原来是要嘲笑耶稣的,但岁朋过去,预言不但成为事实,而且为世人带来祝福。复活的基督果然在外邦人中传扬开去。
这段经文使我们面对耶稣的应许与警告,耶稣曾说:“寻找就寻见”(太七7)。现在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第卅四节)。很久以前的一位古代先知就将两件事很奥妙地放在一起:“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赛五十五6)。生命的特点就是时间有限,肉体力量的衰残,使一个人在三十岁能做的许多事在六十岁就不能做。精神的力量也会衰弱,如果一个人容许一些习惯主宰他,虽然在开始时他可以很容易地加以拒绝,但终有一天这习惯难以戒除。
我们与耶稣基督也如此,耶稣对这些人讲的就是:“你可能感到需要的时候却已经太迟了。”一个人可能拒绝基督太久,到末了他甚至不能见到基督的荣美,他会把邪恶看为善良,悔改变成不可能。只要罪恶仍然伤害我们,只要那看来似乎不能达到的善良仍然向我们招手,仍然呼唤我们,那么,去寻找而寻见的机会就仍然存在。但人一定要小心,免得他习惯了活在罪中就连自己正在犯罪也不知道;免得他将 神忽视了这样久,以致他忘记了还有一位 神存在。这时需要的感觉就会消灭,如果再没有需要的感觉,我们就不会去寻找;如果不去寻找,就永远不会找着。一个人永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对罪的感觉。
活水泉源(Ⅰ)(七37-44)
这章书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住棚节发生的,为了要适当地明白这段经文,我们必须知道这个节期的意义,至少也要知道它的一些仪节。
住棚节是犹太人第三个大节期,三个节期就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所有住在耶路撒冷周围十五英里的成年犹太男子都必须守这三个节。住棚节是在第七个月的第十五日,约为阳历十月十五日。正如所有犹太的大节期,住棚节有双重的意义。
首先是历史上的意义。在整个节期之内人们都离开他们的房屋,住在小棚里因而得名。这期间,在房屋的天台上,在道街上,在城市的广场中的在花园内,甚至在圣殿的庭院里,到处都搭起小棚来。律法写明这些棚子不能是永久性的结构,而只是特为这节期而建筑起来的。棚的四壁用树枝树叶构成,要能抵御风雨而不遮蔽阳光,棚顶要铺稻草,但要铺得够阔够疏,让晚间能从棚顶看见天上的星。这一切的历史意义就是要提醒人民,使他们不忘记他们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是在旷野里过着无家可归的流浪的日子,头上没有片瓦(利廿三40-43)。目的是“好叫他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本来一共有七天的,但到耶稣的时候又多加了一天,共八天。所以住棚节的历史意义就是提醒以色列的儿女们,在他们未抵达应许地过安定日子之前,他们曾在旷野流浪。
其次是农业上的意义。住棚节根本是收获感恩的节期。故此有时叫收藏节(出廿三16;卅四22)。这是最受欢迎的节期,因此有时就简称为这节期(王上八2)。有时又叫做耶和华的节(利廿三39)。在其它各节期中是最特出的,人民叫它做“我们快乐的季节”,因为那正是收割一切庄稼的时候,这时大麦、小麦、葡萄都妥当地收藏了。正如律法所写的,要庆祝“所收的是你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并在年底收藏”(出廿三16)。“你把禾场的榖,酒醡的酒,收藏以后”,就要守这节期(申十六13,16)。这不只是为一场收割的感恩,这是为大自然的丰收,使生命生生不息和使生活快乐的欢乐感恩。在撒迦利亚新世界的梦中这个期是被全世界所庆祝的(亚十四16-18)。约瑟夫叫它做“犹太人最神圣最伟大的节期”(见犹太人古代习俗Antiquities of the Jews三;十4)这不只是富有人家的节期,律法写明仆人、寄居的、寡妇和穷人都要分享这普世的欢乐。
这节期有一个特别的仪节,崇拜者要拿着“美好树上的果子,和棕树上的枝子,和茂密的枝条,并河旁的柳枝”(利廿三40)。撒都该人说这是描写建棚用的材料,法利赛人说这是描写崇拜者到圣殿要带的物品。很自然地,人们接受了法利赛人的解释,因为这使他们可以参与这生动的仪节。
这项特别的仪节与这段经文和耶稣的话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肯定,他说话时心中想到这仪节,同时很可能用这仪节作为他说话时的背景。节期中的每一天人们都带着棕树枝和柳枝到圣殿,编织成幕形或屋顶形,环绕大祭坛而行。同时祭司拿着个大约两品脱容量的金水壶,下到西罗亚池子去盛满了水,然后经过水门带回来,人们就宣读以赛亚书十二章三节:“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这水带到圣殿注在坛上作为向 神的献祭,这样做的时候就唱赞美诗──即诗篇一一三至一一八篇,有利未诗班的笛子伴奏。当他们唱到“你们要称谢耶和华”(诗一一八1),“求你拯救”(诗一一八25)和最后唱到“你们要称谢耶和华”(诗一一八29)时,崇拜者欢呼并向祭坛摇动他们的棕树枝。整个戏剧性的仪节都是生动的感恩,为 神所赐的水而感谢。又为雨水作出有动作的祈祷。同时纪念他们在旷野流浪时从盘石中流出的水。最后一天仪式更加动人,他们环绕祭坛七次,以纪念当年环绕耶利哥城七次,使城墙倒塌而占领该城。
就在这背景之下,可能就是在那一刻,耶稣的声音响起:“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耶稣彷佛说:“你们为了得到可解肉体干渴的水而感谢赞美 神;如果们得到能解灵魂干渴的水,你们就要到我这里来。”耶稣利用那戏剧性的时刻将人的思想转到人对 神和对永恒事物的渴慕上去。
活水泉源(Ⅱ)(七37-44)(续)
我们看过了这段经文生动的背景以后,就要更详细地看看这段经文。
耶稣的应许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耶稣说:“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但他在这句中,“有就如经上所说”,没有人能确实指出这经文的出处,问题就是,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两个相当清楚的可能性:
(一)那是指到耶稣基督那里去又接受他的人。那人会在他里面有活水的江河。正如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的另一种讲法:“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4)。那也是以赛亚美丽的辞句的另一种讲法:“耶和华也必时常引导你,在干旱之地,使你心满意足,骨头强壮,你必像浇灌的园子,又像水流不绝的泉源”(赛五十八11)。意思是耶稣可以给人圣灵的滋润。
犹太人把人的思想、情绪放在身体不同的部分。心是理智的所在;肾和肚腹是最深的感情所在。正如箴言的作者所写的:“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二十27)。这意味着耶稣应许我们有清洁的,使人奋兴的,给人生命的圣灵的泉源,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全被洁净振奋。彷佛耶稣说:“到我这里来,接纳我,信靠我,我会藉着我的灵给你新生命,使你清洁和满足,这种生命是你一直渴望着而没有得到的。”我们不论接纳那种解释,而这样子的解释总会是真的。
(二)“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耶稣自己。那可能是关于弥赛亚的描写,而是耶稣从某处引来的。我们无从知道其出处。基督徒通常都将耶稣当作在旷野给以色列人以活水的那块盘石(出十七6)。保罗把这形象应用到基督身上(林前十4)。约翰讲到兵士怎样用矛枪剌耶稣的肋旁使水和血流出来(约十九34)。水代表洗礼时的清洁,血代表十架上救赎的死亡。象征从 神而来给人以生命的水常在旧约出现(诗一○五41;结四十七1,12)。约珥书所绘的伟大图画是“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珥三18)。十分可能约翰所想的耶稣就是那股清泉。人无水不能活,人不能够没有基督而生存,更不能不为基督而死。再说,无论我们选择那一个解释,这样的解释总是十分真实的。
无论这是描写基督或描写接纳基督的人,其中的意思都是说从基督流出一股带有洁净能力的力量,唯独这力量能给我们有真实意义的生命。
在卅九节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钦定本和修正本都译为,“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但最好的希腊版本是:“那时还没有圣灵”。这是什么意思?试这样想想,一个强大的力量可能存在了若干年甚至若干世纪都没有人知道它。举一个确切的例子──地球上一直都有原子能,人并没有发明原子能,它一直都存在,只是在我们的时代,人开始发现它,应用它。圣灵根本是存在的,但人一直不曾真正享受圣灵全部的能力。直至五旬节以后,人对圣灵才有认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各各他就没有五旬节。”人只有在真正认识耶稣时才能真正认识圣灵。在这之前圣灵是一种能力,但现在圣灵是一个人,因为圣灵就是复活主与我们永远同在。在这个使人惊奇的句子中约翰不是说圣灵不存在,但他是说需要耶稣的生与死才引到五旬节,才打开那闸门让圣灵对各人都显得真实和有力。
我们更要注意这段经文怎样结束。有些人以为耶稣就是摩西所应许的先知(申十八15),有些人认为他是 神的受膏者;继而就有受膏者是否出自伯利恒的争论。这是一个悲剧,伟大的宗教经验竟以枯燥的神学争辩结束。
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我们不必辩论耶稣是谁,他是一个我们要认识,要爱戴,要享有的人。无论我和别人对他的看法怎样有差异也不成问题,要紧的是我们都承认他为救主,接受他为主宰。甚至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我们的宗教经验,那也不会分隔我们,因为重要的是经验本身,而不是我们的解释。
当局的厌恶与尼哥底母怯懦的辩护(七45-52)
我们见到对耶稣的几种生动的反应。
(一)差役的反应是困惑与惊奇。他们出去要捉拿耶稣,但他们并没有把耶稣带回来。因为他们从来未曾听过耶稣那样有权能的言谈。真的,听耶稣讲话对任何人都确是个特殊的经验。
(二)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反应是藐视。法利赛人有一句话是用来描写那些简朴的平民,而他们是没有遵守那几千条法规的。叫他们做“当地的百姓”,对他们来说连藐视都不屑。法利赛人认为把女儿嫁给这样的百姓,就像把她捆绑起来无可奈何地送给一只野兽。“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拉比的律法说:“有六件事是写下来对付当地的百姓的:不要将见证交给他们,不要向他们取任何见证,不要将秘密告诉他们,不要指派他们做孤儿的监护人,不要指派他们做善款的监督,不要陪他们一同旅行。”去做一个当地百姓做买卖。他们知识及灵性的骄傲与势利,使他们高高在上地藐视平民,他们的托词就是“凡是在灵性上或学问上有修养的任何人士都不会相信这个耶稣,只有无知的愚民会接纳他。”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太聪明好而不再需要耶稣时真是一件可怕的事──而直至现在这种情形还是没有改变。
(三)尼哥底母怯懦的反应。尼哥底母没有直接为耶稣辩护,他只敢引述某些有关的律法规则。律法写明每一个人都应得公平的待遇(出廿三1;申一16)。这里所说的公平待遇是指受控一方有权为自己申辩,而不能只凭第二手的资料作出判断。法利赛人设法破坏这律法,尼哥底母显然没有再抗议下去。他的内心叫他去为耶稣辩护,但他的头脑却叫他不要冒这危险。法利赛人向他卖弄口舌;他们告诉他根本不会有先知出身于加利利,并嘲笑耶稣,说他与那些加利利乱民有关系,而尼哥底母就再也没话可说。
有些人常常发现自己在一种处境中,即想为耶稣辩护,并且应该表白自己的立场。因此他就作一种半带诚意的辩护,但后来又常常感到不舒服和害羞便缄默下来。在为耶稣辩护时我们宁可不顾一切的去用心灵去搏斗,而不应用头脑去作审慎的处置。为耶稣基督辩护可能带给我们的是嘲笑和排斥,甚至会带来困难与牺牲。但事实俱在,耶稣说在地上认他的人,他在他的父面前也认他,在地上不认他的人,他在父面前也不认他。对基督忠心可能在地上带来一个十字架,但在永恒里会带来一顶冠冕。──《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