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试验与酬报(九27-31)
瞎眼在巴勒斯坦是一种不垟的病。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东方的炎日照射在毫无保护的眼睛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知道清洁卫生的重要;成群结队不洁的苍蝇,尤其是带来使人失明的传染病。
这两个瞎子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我们如果对于福音书中的这个称呼加以研究,就会发现那些对耶稣的认识存有一段距离的群众与人们,经常使用这称呼(太十五22;二十30-31;可十47;十二35-37)。大卫子孙的称呼是在流行弥赛亚观念中,人们耶稣的描述。世世代代的犹太人都在等候着出自 神应许大卫后裔中的拯救者,这位领袖与元帅,不但使他们恢复自由,并要引领他们去获得权利、荣耀、强大与征服世界。这就是瞎眼的人对于耶稣的想法,他们以为耶稣是奇事的施行者,会带领他们达到胜利、自由、征服的目标。他们带着对耶稣极不恰当的观念,来到祂的面前,可是祂仍旧医治了他们。耶稣对他们的方式,颇为发人深省。
(一)耶稣显然并没有立即答复他们的呼喊。祂要确实知道,他们是否真心诚意的想要得着祂所能给他们的东西。可能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大声嘁叫,所以他们也随便喊喊,等耶稣走过去以后,他们就会忘记。祂首先要确定他们的要求是诚意的,他们的需要是实在的。
其实作乞丐也有不少好处,可以摆脱一切工作与谋生的责任;残废的人也有不少好处。
有的人其实并不愿意断开他们的锁炼,叶兹论及学者与诗人琼森(Lionel Johnson),原是一个酒徒,据他自己说:‘他有一种渴求,使他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喊起来。’有人建议他应当接受治疗来克服这种渴求,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要求医治。’
许多人内心的深处,喜爱他们的软弱,如果他们够诚实的话,就会承认他们是不愿意丢掉他们的罪。耶稣首先要确定,这些人是否真心诚意地想要得着祂能够给予的医治。
(二)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有效地勉强这些人单独来见祂。因为祂没有在街上答复他们,所以他们非到屋子里面来看祂不可。这是一条灵性生命的律,人们迟早总要单独面对耶稣。在情感的高潮泛滥的大聚会里,或在具有属灵能力的小团体中,对耶稣作一个决定固然是很好;但在众人散去以后,个人必须回去独处;在团契生活之后,他必须回到每一个人应有的孤独生活中。真正要紧的并不是一个人在众人之中所作的,而是他单独与主相处的时候所作的一切。耶稣强使这些人单独地与祂见面。
(三)耶稣只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相信我能作这事吗?’求神迹最需要的就是信心。其中丝毫也没有其么神秘或神学的理论。一个病人如果以完全绝望的心灵去求教医生,就没有一位医生能够治好他的病。如果一个人认为喝不喝水都是一样的,那就没有一种药物对他会有好处。把自己的生命交在耶稣基督的手中,并且说‘我知道你能够使我成为我所当成为的人’,就会有神迹出现。
两种反应(九32-34)
很少有比这一段经文更清楚地表明,对耶稣的态度采取中立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看到人们对耶稣的两种反应。群众的态度是惊异与希奇,法利赛人的态度是恶意与憎恨。一个人心中的感觉常是决定于他眼中所见的东西;一个人内心的感受确能在他所看见的每一件东西上涂上色彩。
群众以惊奇的眼光来看耶稣,因为他们是带着迫切需要的单纯的人们,他们相信耶稣可以藉惊人的方式,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有需要感的人每看到耶稣,总会感到祂的奇妙;需要感越深切,耶稣就显得越奇妙。
法利赛人把耶稣看作与邪恶的势力相联系的人。他们并不否认祂奇妙的地方,却把祂的能力归诸于跟魔鬼的联合。法利赛人的判断,是由于心中的某种能度产生的。
(一)他们过于固执已见,无法加以改变。据我们所知,他们认为律法连增加或删除一个字都不行。他们认为所有伟大的事都是属于过去。他们认为改变一种传统或习俗是极大的罪恶。凡是新的,都是错的,耶稣带来真宗教的新解释,于是他们就像憎恨许久以前的先知那样憎恨祂。
(二)他们在自我满足之中过于骄傲,无法谦卑下来。如果耶稣是对的,他们就是错的。一个人若不将他的意志与他的生命奉献给耶稣,祂就不能为这人作甚么。法利赛人对于自己过于满足,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改变的必要,他们且憎恨凡想要改变他们的人。悔改是进天国者必经的门户;悔改就是承认我们的方式有误,相信惟有在基督里才有生命;只有将自己奉献给祂和祂的旨意,接受祂的能力,才能够使我们有改变。
(三)他们的偏见过深,以致不能看见。他们的眼睛被他们自己的观念与偏见所蒙蔽,使他们看不见在耶稣基督里, 神的真理的能力。
有需要感的人,常会见到耶稣基督里的奇妙。固执己见不肯改变的人,骄傲自满不肯降服的人,被偏见所蒙蔽无法看见的人,总是愤恨耶稣,憎恶耶稣,想尽法子要把祂除掉。
三方面的工作(九35)
在这节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最基本的三方面的活动:
(一)耶稣是报信息的人 报信息的人传报君王的信息;耶稣就是传报 神信息的人。报信者的责任是宣告确定的信息;传道永远必须宣扬确定的信息。教会决不能不由代表确信的人所组成,不但牧师必须有肯定的信仰,信徒也必须有肯定的信仰。
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今日的时代更需要确信了。海华特(Geoffrey Heavwood)是英国一间规模宏伟的公立学校校长。他曾写道: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与问题,乃是我们站在十字路口,而指路牌已经倒了。
尼柯氏(Beverley Nichols)写了一本包含许多名人谈话记述的书,其中有一段是访问英国最着名的天主教徒勃洛克(Hilaire Belloc)的记述。尼柯氏写道:‘我对于勃洛克君甚表遗憾,因为我觉得到少有一部分他的舰旗,钉在错误的桅杆上;但是我对于我自己和我的这一代更为遗憾,因为我知道我们连一种舰旗也没有,更不能钉在任何的桅杆上。’
我们是生存在不确信的时代,其中的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敢肯定。耶稣是 神的信者,祂来到世间宣扬肯定的信息,使人们能够赖此生存,我们也必定能够说:‘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
(二)耶稣是教师 单单宣告基督徒的确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生命中能够表明这些确信的意义。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教导人基督教,不单是藉着言谈,而是藉着生活。基督徒与他人讨论基督教的责任,远不及在生活中向人表明基督教的内容来得重要。
一位住在印度的作家,如此写道:‘我记得有一营英国军队,就像普通军队一样的循例前来参加例行的崇拜,唱他们喜爱的诗歌,听他们牧师有兴趣的讲道:而在一周其余的日子中,他们不到教会。但在乖达(Quetta)地震的时候,他们的救赈工作使得一位婆罗门教徒,受到极大的感动,要求立刻受洗,因为只有基督徒的信仰,才能使这些军人产生这样的行为。’
教导婆罗门教徒归信基督教的,乃是在行动中的基督教。总而言之,我们的责任并不只是向人述说有关于耶稣基督的事,而是把耶稣基督显示给别人看见。有人认为信徒的定义,乃是基督在他里面再生的人。每一位基督徒必须作一位教师,他必须把基督教教导别人,不只是藉他的言语,而且是藉他的生活。
(三)耶稣是医生 耶稣所带来的福音并不只限于言语,而是把言语转变成行为。如果我们把福音书念一遍,我们就会看到耶稣医治疾病,使饿者得食,安慰忧伤等事上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祂谈论 神的时间多得多。祂将基督的真理言语,转变成基督的爱心行动。我们的基督徒信仰若不产生基督徒的行为,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祭司说宗教就是献祭,文士说宗教就是律法,但耶稣说宗教就是爱。
神性的同情(九36)
耶稣看见一群普通的男女,祂就怜悯他们。怜悯这个字,是希腊文(splagchnistheis)中用来形容同情、可怜的词藻中最强有力的一个字。此字是由肚腹(splagchna)而来,表示发自人里面最深处的怜恤与同情。福音书中除了几个比喻曾用这个字以外,其它都是由耶稣所专用。(太九36,14;十五32;二十34;可一41;路七13。)我们研究这些经文,就能够看到使耶稣最受感动的事。
(一)祂为世上的痛苦,动了怜悯的心。祂怜悯有病的(太十四14),瞎眼的(太二十34),受魔鬼辖制的(可九22)。祂感受我们所受的痛苦;祂一见到受苦的人,就想要除去他的痛苦。
(二)祂为世上的忧愁,动了怜悯的心。拿因的寡妇,随着她儿子的尸体出去埋葬的惨况,使祂动了怜悯的心(路七13),祂十分盼望揩去每一个人眼中的泪。
(三)祂为世上的饥饿,动了怜悯的心,众人疲乏、饥饿的景象,唤起了祂的能力(太十五32)。别人贫乏的时候,基督徒决不能因自己的富裕而满足。
(四)祂为世上的孤单,动了怜悯的心。一个被他的同胞与社会所摈弃的麻疯病者,过着行尸走肉、孤单、被众人遗弃的生活,唤起了祂的怜悯与祂的能力(可一41)。
(五)祂为世上的无所适从,动了怜悯的心。本节经文所述,正是耶稣在这种情形之下受到感动。
一般的群众对于 神极其渴慕,可是当时正统宗宗教的砥柱、文士、法利赛人、祭司、撒都该人,却没有甚么东西可以给他们;正统派的教师,既不引导,也不安慰,也不给他们力量,弥儿顿(Milton)在蕾西达丝(Lycidas)的诗中,用近乎野蛮的笔法,描述那些毫无贡献的宗教领袖:
盲目的人,只知道饲饱自己!
他们根本不懂得怎样使用牧杖,
也没有学会忠心的牧者最起码的技巧;
他们贫乏、虚饰的牧歌,
彷佛细瘦的竹笛嘎嘎地响,
饥饿的羊张口待食,却不得饱足!
这诗用来描述一般群众的字句,是十分生动的。我们译为‘困苦’的字,原文是(eskulmenoi)可用以形容被剥皮而且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个被贪得无厌者所剥削的人;或受到毫无怜惜的议论;或受到傲慢无理的待遇;或者为无终尽的路程而极其忧虑的人。译文中的‘流离’(dejected)是原文的(errimenoi),意即筋疲力竭,是形容一个人喝酒喝得醉倒,或因重伤而倒下来的人。
犹太人的领袖,原应给予人生活的力量,反而以过份精细的律法辩论使人困惑,使人得不着帮助,也得不着安慰。他们应该帮助人站起来,但他们倒使人们在文士律法的重担下屈身。他们给予人的宗教是一副重担,而不是支持人的力量。我们一定要记得基督教的存在并不是使人灰心,而是使人得到鼓励;并不是用重担把人压下来,而是使人展翅上腾。
等待收割的庄稼(九37-38)
这是耶稣所说的,最有特征的话语之一。祂对于一般男女群众的看法,跟当日正宗派的宗教领袖们的看法完全两样。法利赛人把老百姓当作将要烧除与毁灭的糠批;耶稣把他们当作亟待收割与拯救的庄稼。骄傲的法利赛人想要除灭罪人;慈受的耶稣为罪人的救思而受死。
这里也有一个伟大的基督的真理,与至高的基督徒挑战。没有收割庄稼的人,收成的工作便永远无法完成,基督教信仰与生活最基要的真理,就是耶稣基督需要人。祂在世上的时候,祂的声音只能达到少数的人,祂从未离开过巴勒斯坦,却有一个世界等待着祂。祂一直盼望人能够听见福音的好消息,但是,若不是有人肯宣传这信息,其它的人永远也听不到。耶稣基督要孩童受教导,但如果没有一位教师出来教他,孩子就得不到教导。耶稣基督要所有的人听见这个好信息,如果没有人愿意跨越海洋和山岭,把好信息带给人们,他们就永远也听不到。
单做祷告也是不够的。一个人也许会说:‘在我每日的生活中我要为基督国度的来临祈祷。’但在这件事上,正如在许多事上一样,没有行动的祈祷乃是死的。马丁路德有一位朋友,在基督的信仰上,跟他有一致的看法。这位朋友也是位修士,他们彼此立约,路德要参加宗教改革的热战,他的朋友留在修道院,用祈祷支持路德的力量。于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一天晚上,他的朋友做了一个梦,看到一片像世界那样广大稻田,只有一个人孤单地在收割──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令人痛心的工作,他一眼看到收割者的脸,竟是路德,在一刹那,他明白了这个真理,他说:‘我要离开祈祷的岗位去参加工作。’因此他离开了他虔诚的隐居之地,进入世界参加收割的工作。
基督的愿望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宣教士与收割者。有些人除了祈祷之外不肯作别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别无盼望,他们的祈祷的确可以成为工作者的力量,这并不是大多数的人所当走的路。即使奉献我们的金钱,还是不够,若要收割人类的庄稼,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收割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把某些人带到 神面前。──《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