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动网先锋论坛 http://bbs.dvbbs.net

动网论坛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心理与心灵的对话 (四)

1楼
高海 发表于:2012/3/4 16:33:36

答复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奇迹课程补编》心理治疗一文的回响(下)

文 / 若水、李慧娟

慧娟:响应真的不可以随便写,一千字引来若水的万言书,而且好像我是人本心理学界的发言代表似的,一下觉得好心虚,我从也不敢称自己为“心理工作者”,但必定我的响应读起来像在替心理工作者辩护似的。接着看到若水说「借题发挥」,那倒也希望这万言书的内容能有助于大家更了解灵修或超个人心理学。

我自己是很愿意与若水交换对灵修互助成长上的看法,也借此机会映照自己的盲点。但是,在讨论这类形而上的议题时,我真的是感受到语言的限制性,我们对对方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所以如果真的要响应,要怎么才更有益双方?

再则发现,虽然明知道这篇文章是针对我一时激动的评论,是一种因缘际会,毋需觉得防卫,但自己读第一遍和第二遍时,理解却不相同。第一次有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自觉得对我是多余的解释所以自动跳过,直到准备要写响应再看第二次才发现,我想那已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防卫吧!我在写这响应时,还不断的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响应这篇文章?几次曾想过停笔,因为我对若水万言书要表达的“内容”,根本就无异议,我在想的其实是另外的问题……但我在想什么?…这也许值得想一想…

如若水所说:没有读过”奇迹课程”,很容易误解”心理治疗”一文,其实我是因为对”用词”的敏感而怀疑译者对该原文核心思想的理解。所以如果说“响应”,我很担心只是增加文字上辨析,并无益于核心概念的反省。若水在响应中清楚表达的:心理治疗师要从自己的心灵动力为基础;助人者其实是以正向心灵的识能(爱)助人而不是用思考助人,所以该文强调的是助人者本身应重视自我觉察、自我治疗和自我提升,以示范改变的动力和可能性,我完全同意而且是深刻体会的。我想如果这是来自奇迹课程的核心信念,我会疑惑的应不是”奇迹课程”的内容和理念,而可能会是其采用的方法;就像我对许多经典想要传达的哲理不疑问,但却不太喜欢它采用的经典式的象征意义和其普遍套用的教义。

若水: 好一个「不是回应的回应」,慧娟的来信充分流露出信手挥洒的自然与真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而且反映出她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与反省。

我很喜欢与慧娟继续对话,因为我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考典型。慧娟有哲学思考的倾向,哲学家的天职就是提问题,永不接受约定俗成的答案,不断以新的问题揭开人生的吊诡或困境,即使没有找到答案,只要问对了问题,也算尽了哲学家的本分了。

我的思考则偏向宗教家的倾向,总是先有终极答案,不论是来自超然启示或圣哲的觉悟,据此来答复人生的难题,由变幻莫测的可能性中找出一条「自以为是」的实践方式。

两者均有它的限度,哲学家容易耽溺于思考游戏,活在理念世界里,提几个「大哉问也」,再发几声抗议与叹息,便感到不负此生,甚至无须与现实生活交锋。而宗教家则由一套信念体系出发,套用在万象纷纭的人生上,由于前提已经界定,不容挑战,故可能会有扭曲现象来迁就它的信条教义之嫌,硬把人生压缩到某种教义里,使得宗教不再是为人类服务,反而要人类为宗教献身,甚至牺牲。

我虽出生于一个毫无宗教背景的家庭,自稍懂人事开始(我开窍得较晚),便被宗教吸引,开始了灵性的追寻。所接触过的老庄佛学与天主教,都传授给了我它们博大精深的形上或信仰体系,经过二、三十年的比较与融合,以及奇迹课程的印证,我逐渐整合出一套自认为颇开放且健康的生命蓝图。我对人生不再提问题,全副精力都专注在「如何把宗教的抽象理念应用于具体的人生」。换句话说,我已开始用宗教性的终极答案,进行我个人的「人生实验」。我的问题不再是「why」或「what」,而是「how」,如何由这套理念中挤出「牛奶与蜜」来。我无需为自己的信心或肯定感到抱歉或不安,但也不能否认,这种信念很容易沦入「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以偏概全的陷阱而不自知。很需要慧娟这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把我由lazy-boy 的安乐椅中撬起来,继续反省,不断自新。

慧娟:也许我该从一些基本假设出发,厘清我们是在怎样的架构下在思考「人」或「灵」和「助己助人」的问题,来说明我的疑惑。首先,我想请教若水,是否同意这个世界有“绝对”或唯一的真理?还是世界是一种相对变动的存在,而没有绝对的真理?

若水:这个问题必须分由两个层次来思考:「有没有绝对的真理?」与「世界里有没有绝对的真理?」

前者的答复是肯定的,所有的宗教及觉者都在为那绝对的真理作证,但那个真理不属于物质甚至思想的领域,而是心灵的领域。所以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活的「印心」的方法,来沟通那不可言喻的境界。

若问:「世界里有没有绝对的真理?」答复应是否定的。当真理透过某一种可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它就成了「相对的真理」,也就是佛教所谓的「俗谛」,受到文化、时空的箝制。每个宗教都会应时代之需而找出最贴近真理的某种表达形式,形成特殊教义或信条。真理永恒不易,但教义或信条必须随着人类心智的进化而更新形式,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奇迹课程主张:世界是人类逃避真理的「避难所」,真理一落入有形世界,必会受到小我的扭曲。但真理既然无所不在,也不可能全然由世间缺席,所以人间的问题才会时时显得「似是而非」,苟全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慧娟:也许我们可以说这个奇迹课程是指称或陈述某个层次上的绝对或唯一的真理,也就是说经典如同手指,为了指出月亮(不是在指太阳)而存在,那么它也应该不代表月亮本身。如果月亮是真理,那是不是有许多不同型式的手指,都正以不同的方式试着向世人指出月亮的位置?以若水所描述,如果是要说奇迹课程是众多手指中,比较「快速」而「简单」的一只,我也许会同意,但它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或大多数人使用?…hm…

若水:这个问题,奇迹课程自己表明过它只是千种法门中的一种而已:

「这是一部很具体的教学指南,是为参与普世课程中某一具体模式的教师而编制的。世上还有上千种其它的课程,终将殊途同归。本课程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已。」(教师指南p3)

然而也不能忽略人性的相通性,我们外表看起来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感受或渴望其实都是相通的。如今我们既已身在分裂的梦境中了,所着眼的尽是彼此的不同,而难以去看根本的相通。因此初入门者都会去找适合自己的独门绝活,唯有登堂入室之人,才认得出各门各派之间相通之处。

奇迹课程既是普世课程的某一具体模式,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自谓能够帮助我们当下化解小我而省却千百年的流转。这并非说,它比其它宗派优异,灵修方法全看契机与否,没有什么上下优劣的。

慧娟:若水既然同意后者,那么奇迹课程是在试图以单一的客体型态,以条列式的「课程」,传达相对变动的宇宙存在论?然后宣称它是针对西方的基督文化,但也适用在东方?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奇迹」!我注意到Brown & Angler在他们的心理分析与内观修行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学生在修习内观禅的过程和东方的学生显著不同,历程阶段也不相同,他说:把修禅当作「孤立的技巧」,而未考虑文化、社会和人际因素,是这种移植过程中需要审慎反省的。想起我曾瞥见慧芳桌上的奇迹课程看似使用西方的圣经架构(我也许看错了),传达近乎佛教的涅盘智慧?我不解如果它是涅盘的变身,为何不解下西方的外衣来传达给东方的学生?这背后有个“方便”的原因吗?

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学引用许多东方的宗教观点,以直观的悟道方法,协助觉察剎那生灭的身心过程,以求解脱执着所带来的痛苦或身心病症,对西方的心理学界有极大震憾与贡献,但也遭遇文化上的困境。如研究发现:西方学生容易固着在经验的精神动态层次,另外容易对精神导师产生强烈或混乱的移情作用,Angler解释为:因为西方学生较缺乏「近行定」(upacara-samadhi)的能力。我在想,灵修的历程是非常个人化(每个人起点不同,阶段也可能不同),而且没有快捷方式的,可能不是只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已。

若水:这问题涉及了「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物质世界里,内容必受形式的限制。同具精神与物质的人类,并不是不可能超越这一限制的。在东西方文化交会的今日,东方人的胃早已习惯了可口可乐,大陆的民众也会为好莱坞的「麦迪逊桥」而洒一掬同情之泪,我们不由会问:东西方的人心界限在哪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可不留意我们意识中残存的旧时代stereotype 的思考模式,封闭了我们的眼光。

我在讲解奇迹课程时,也常发现自己怀着歉意(apologetic)向中文读者辩解书中基督教的色彩。经过一年多与读者的互动,我清晰感受到佛教徒与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所隐藏的反感,我才明白奇迹课程采用基督教术语的必要性。

耶稣基督这名词,在东方人心中已成了一个肮脏的名称,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物欲,殖民主义的霸权以及基督教保守派的肤浅之论所污染。纵然知识分子有意呈现「开明」的作风,不轻易抨击其它的宗教或学派,但字里行间常不经意地流露出某种鄙视或敌意。难怪耶稣在书中要我们宽恕他,这不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是为了我们心理所需的治愈。尤其是灵修道上的人,我们必须学习释放耶稣在我们心目中所扛的历史包袱与情绪。

慧娟提到东西方人士在修习内观的心态与效果上的差异,这不仅不应成为西方人不修东方内观的借口,反而显示西方人更需要内观的训练,不是吗?我只需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便清楚了:移民于西方的东方人,普遍缺乏乳醣分解酵素(lactose),喝牛奶或吃乳类时,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但这并不表示东方人不需要牛奶中的钙质,而牛奶是钙质最丰富也最方便的摄取来源,与其寻找其它昂贵的「另类」钙质,许多医生宁愿另开一些乳酸片,就解决问题了。

那么,我们也不能因为奇迹课程看起来「像是」西方的圣经,就怀疑它也有传达近似「涅盘智慧」的可能。当我在翻译奇迹课程时,若把基督教词汇改为佛教词汇,我相信文句可能更通畅,文意也更清晰易解。如此,佛教读者可能就觉察不到自己对这一词汇所怀的相当情绪化的「分别意识」了,中文读者不就错失了治愈「耶稣情结」的机会了?

慧娟提醒我们方法本身的限度,我完全同意。若以东方「修行法门」的眼光,来看书中的练习手册,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它除了编排为365课的形式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形式可言,它甚至说:奇迹学员不需要什么修练的形式,只需看清小我如何作茧自缚,然后随时学会当下做个新的选择而已。它纯粹走「调心」的路子。

只要能够把外在的问题都带回自己心中观察的话,不难发现,不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应变的习惯与模式也许不同,但我们所面对的生存恐惧以及梦想期待却是相同的。

在我讲学途中,我常常遇到或听到读者兴奋地与我分享:「正文,我根本读不进去,有时我连练习都懒得去做,只有碰到问题或挑战时,我才把奇迹课程搬下来。一翻,它正好是我需要的解答,屡试不爽。好神奇喔!」

为了不扫人的兴,我也高兴地附和说:「真神奇啊!」其实,说穿了,一点都不神奇,因为奇迹课程说了,人生只有一个问题,也只有一个解答,而它就专门针对人类共有的「心结」作答,所以每说必中。不论问题表面是孩子不听话,朋友说错了话或是所爱的人得癌症,它都由「内咎—恐惧—自卫—攻击」的角度作答,才会百发百中。

所以我一再说,心理工作者若被外在现象的不同所迷惑的话,是很难对症下药的。不论是感冒,或是精神分裂,终究来讲,都和「自我伤害」的心态脱离不了关系,破坏了身心的免疫系统。只不过前者把问题显示在肉体上,而后者则显示在想法上而已。

转自:奇迹课程中文部 对话&论坛 2006/4/18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