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动网先锋论坛
http://bbs.dvbbs.net
动网论坛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动网先锋论坛
→
美赫巴巴
→
《神曰》第一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神曰》第一部
1楼
蓝童
发表于:2008/4/22 21:28:4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神曰》
美赫巴巴著
第一部 意识的状态
所有的灵魂(atma)过去、现在和将来皆在超灵里(Paramatma)。所有的灵魂皆一。
所有的的灵魂皆是无限与永恒的。它们是无形的。
所有的的灵魂皆一;在灵魂里,或在他们作为灵魂的存在里,没有差别。
在灵魂的意识里有差别;
在灵魂的意识层面里有差别;
在灵魂的体验里有差别;因此
在灵魂的状态里有差别。
大多数灵魂意识到浊体(sthul sharir);
一些灵魂意识到精体(pran);
少数灵魂意识到心体(心或mana);而
极少数灵魂意识到大我。
大多数灵魂有浊领域(世界)的体验;
一些灵魂有精领域(世界)的体验;而
极少数灵魂有超灵的体验。
大多数灵魂处于浊层面(anna bhumika);
一些灵魂处于精层面(pran bhumika);
少数灵魂处于心层面(mano bhumika);而
极少数灵魂处于超越心层面的层面(vidnyan bhumika)。
大多数灵魂有大束缚;
一些灵魂有小束缚;
少数灵魂有极小的束缚;而
极少数灵魂则无任何束缚。
所有这些具有不同意识、不同体验、不同状态的灵魂(atma)皆在超灵(Paramatma)里。
既然一切的灵魂皆在超灵里且皆为一,那么何以在意识、层面、体验和状态上存在着差别呢?
此差别的原因是灵魂有着不同的、各色各样的印象(业相)。
大多数灵魂有浊印象;一些灵魂有精印象;少数灵魂有心印象;极少数灵魂无任何的印象。
有浊印象的灵魂,有精印象的灵魂,有心印象的灵魂和无印象的灵魂,皆是超灵里的灵魂且皆为一。
有浊印象的灵魂有对浊体(sthul sharir)的意识且有对浊领域的体验。
有精印象的灵魂有对精体(pran)的意识且有对精领域的体验。
有心印象的灵魂有对心体(mana或心)的意识且有对心领域的体验。
无印象的灵魂有对大我(Atma)的意识且有对超灵(Paramatma)的体验。
因此,有浊印象的灵魂通过浊体体验浊界;也就是说,它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体验,比如视,听,嗅,吃,睡和大小便。所有这些都是对浊领域的体验。
有精印象的灵魂通过精体,相继体验精界的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他们仅仅有视、嗅和听体验。
有心印象的灵魂,通过心体或心,在心界仅仅体验视,这种视乃是“见神”。
无印象的灵魂,通过大我体验超灵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
意识到浊体的灵魂意识不到精体,意识不到心体,也意识不到大我。
意识到精体的灵魂意识不到浊体,意识不到心体,也意识不到大我。
意识到心体的灵魂意识不到浊体,意识不到精体,也意识不到大我。
意识到大我的灵魂意识不到浊体,意识不到精体,也意识不到心体。
有浊界体验的灵魂没有对精界的体验,没有对心界的体验,也没有对超灵的体验。
有精界体验的灵魂不体验浊界,没有对心界的体验,也没有对超灵的体验。
有心界体验的灵魂不体验浊界,不体验精界,也没有对超灵的体验。
有超灵体验的灵魂不体验浊界,不体验精界,也不体验心界。也就是说,意识到大我并且有超灵体验的灵魂,意识不到浊体、精体或心体,也不体验浊、精或心领域(世界)。
这意味着为了获得对大我的意识和对超灵的体验,灵魂必须失去对浊、精和心体的意识。然而,只要灵魂被印有浊、精或心印象,它就会不断地和相应地具有对浊体、精体或心体的意识;浊、精和心体验就会必然地持续下去。
其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只要灵魂的意识被印有浊印象,除了通过浊体来体验这些浊印象外,别无途径。
同理,只要灵魂的意识被印有精印象,除了通过浊体来体验这些精印象外,别无途径。
同理,只要灵魂的意识被印有心印象,除了通过浊体来体验这些心印象外,无路可逃。
随着浊、精和心印象的消灭或彻底消失,灵魂的意识自动地和明显地转向并集中于自身,该灵魂现在必然别无选择,唯有融入于超灵的体验。
浊、精、心体只不过是灵魂的影子。浊、精、心领域(世界)只不过是超灵的影子。
浊、精、心体是有限、有形、可变与可灭的。浊、精、心界是虚假的;它们是零、想象和空梦。唯一的实在是超灵(Paramatma)。
所以当灵魂用其浊、精和心体体验浊、精和心界时,灵魂实际上是借助于自己的影子体验超灵的影子。
换言之,灵魂通过其有限而可灭的形体来体验虚假、零、想象和空梦。
只有当灵魂通过大我体验超灵时,它才是以真实体验实相。
当灵魂意识到其浊体时,该灵魂就与浊体认同,并把自己当作浊体。
这意味着无限、永恒、无形的灵魂发现自己是有限、终有一死与有形的。
印象(业相)乃是这种愚昧的根源。本初,永在超灵里的灵魂首先因印象而获得愚昧,而非获得真知。
当灵魂根据特定的印象获得某个特定的形体(身体或sharir)时,它感觉并体验到自己即那个特定的形体。
灵魂在石形体里体验到自己是石头。到一定的时候,这个灵魂又相应地体验并感觉它是金属、植物、虫、鱼、鸟、兽、男人或女人。此浊体无论属于什么类型,无论属于什么形状,灵魂都自动地把自己与那个形体、体形或形状相联系,并且体验到它自己就是那个形体、体形或形状。
当灵魂意识到精体时,该灵魂体验到自己是精体。
当灵魂意识到心体时,该灵魂体验到自己是心体。
仅仅是因为印象(nuqush-e-amal或sanskara),无形的灵魂——无限大灵——才体验到它确确实实地是某一个浊体(sthul sharir)、或是一个精体(pran)、或是一个心体(mana或心)。
在通过浊体体验浊界时,灵魂与无数的浊体联系与脱离。与浊体的联系和脱离被分别称作“出生”与“死亡”。
仅仅是因为印象,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于实在里,无生无死——才必须无数次地体验生与死。
只要灵魂因印象而不得不经历这种无数的生死体验,它就不仅必须体验浊界——超灵的影子和假象,而且还必须体验浊界的苦与乐、善与恶。
仅仅是因为印象,超越且摆脱苦乐、善恶的灵魂,才必须经历苦乐、善恶的体验。
现在这一点已被确立:生死、苦乐、善恶等种种体验仅仅是灵魂的浊体在体验浊界时所体验的;但灵魂的浊体乃是灵魂的一个影子,浊界乃是超灵的一个影子。
因此灵魂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阿特玛(灵魂)实际上是帕若玛特玛(超灵)
为了澄清“阿特玛-帕若玛特玛”的关系,我们把帕若玛特玛比作一个无穷的海洋,一个无限的海洋,把阿特玛比作这个海洋里的一滴水。阿特玛从未离开过这个无限的海洋(Paramatma)。
阿特玛永远不会离开帕若玛特玛,因为帕若玛特玛是无穷无限的。阿特玛怎么会离开无限之无限性,或在它之外有一席之地呢?因此阿特玛在帕若玛特玛里。
确立了阿特玛在帕若玛特玛里这个基本事实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说,阿特玛是帕若玛特玛。为什么?
举个例子,让我们想象一个无限的海洋。让我们还想象,我们从这个无限海洋的无边无际中,分出或取出一丁点儿海洋。由此可推知,当这一丁点儿海洋还在无限海洋里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分离前,它乃是海洋本身,而非作为一丁点儿海洋存在于无边无际的海洋里,因为不被水滴的局限所限制时,每一丁点儿海洋都是无限的海洋。
只有当这一丁点儿海洋与无限的海洋分离,或作为一滴水从无限的海洋中被取出时,这一丁点儿海洋才作为无边无际海洋的一滴水而获得其孤立的存在,由此这一丁点儿海洋才开始被视为无限海洋的一滴水。
换言之,那个无穷、无量、无限的海洋本身,现在仅仅被视为该无穷、无量、无限海洋的一滴水。与无穷、无量、无限的海洋相比,这一丁点儿海洋,或者说这一丁点海洋之水滴,因无限的限制而最有限与受限。也就是说,这个无限自由的一丁点海洋发现自己无限地受缚。
同理,我们比作无限海洋的一滴水的阿特玛,也获得了似乎孤立的存在,虽然实际上它永远不会离开(被我们比作无穷无限海洋的)无限无穷的帕若玛特玛的无限性。
正如通过洋面上的一个泡沫形体,一丁点儿的海洋成为一滴水而得到限制,且泡沫给这一丁点儿海洋赋予似乎与无限海洋分离的存在那样,同理,在帕若玛特玛里并且就是帕若玛特玛的阿特玛,通过它包裹在自身上的(无知)泡沫的局限,似乎体验着与无限帕若玛特玛相分离的存在。一旦无知之泡沫破灭,阿特玛就会发现自己不仅在帕若玛特玛里,而且还作为帕若玛特玛体验着自身。
通过这种限制——它由无知之泡沫构成并由阿特玛自己创造,阿特玛似乎继承了某种分离存在,而自感有别于帕若玛特玛。由于这种自造的与帕若玛特玛的分离性,其本身乃无穷、无量、无限的阿特玛,似乎体验到自己因无限的局限而最有限。
翻译:田心 云山风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
.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