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一章
教导我们祷告(十一1-4)
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祂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我们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
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
并叫我们不要遇见试探。’(巴氏译文)。
按着习惯,做拉比的会教导他的门徒一篇简单的祷文,好叫他们能够常常使用。约翰就曾经这样教导他的门徒,而现在耶稣的门徒也提出同样的需要。以上的是路加所载述的主祷文,篇幅较马太的为少,但已彻底的指示我们如何祷告,以及为些甚么事物祷告。
(一)一开始祷文便称呼 神为父,这是基督称呼 神独有的特色。(参阅加四6;罗八15;彼前一17)。祷文第一个字便告诉我们,我们所祈求的对象,是位乐意供应祂子女所需的慈‘父’,我们并不是向一位吝于施与的人身上榨取。
(二)在希伯来民族,名字的意义远超乎一个简单的称号。一个人的名字足以代表这个人的本身。诗篇九篇十节谓:‘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 神的名,并不是认识 神的名字叫耶和华而已,而是指那些认识 神整个心肠和性情的,会乐意倚靠祂。
(三)我们要特别注意主祷文中说话的顺序。在我们为自己祈求以先, 神和祂的荣耀,并祂的尊名,要摆在首位。只有把 神摆放在心中应有的位置,其它的东西才可各安其分。
(四)祷文涵盖了生命的全部。
(甲)祷文包括了目前的需要。它吩咐我们要为每天的饮食祈祷;但是这些饮食是指当天我们所祈求的。这一点得要追溯到旷野中吗哪的古老故事(出十六11-21)。我们只允许贮存即日所需。我们不应为不可知的明天忧虑,而是切实的生活在今天。
‘我不求看见
遥远的那边──只定意跟前的恩眷。’
(乙)祷文概括了过去的罪咎。我们祷告的时候,除了祈求罪的得赦,我们不能作甚么,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在无瑕的 神面前,我们仍然是一个罪人而已。
(丙)祷文溜摄了将来的试探。试探包括了任何试验的情。它所包括的远超过罪恶的诱惑;所有对我们的人格、正直和忠诚的挑战和试验,皆在试探之列。我们无力逃避试探,但我们可以藉着 神的帮助来面对诱惑。
有人指出主祷文在我们私祷中有两大用处。在我们灵修开始之际念主祷文,可以唤起我们对神圣事物的渴慕,并且引导我们的祷告走上正途。在灵修结束的时候,主祷文可以作为在 神面前我们应作的一切祷告的总结。
求则得之(十一5-13)
行商客旅往往喜欢在夜间行走,以避免正午日头的酷热。在耶稣所述的故事中出现的,就是这样的旅客;他在半夜的时候抵达朋友的家门。在东方,款待客人是一件神圣的职责。光是招待还是不足够,必要殷懃款待才合体统。在村庄里头,饼是在家里做的。一天所做的只为一天的供应,因为放久了发了霉,便没有人肯吃。
客人的迟来,使做主人的陷于困窘的处境。因为这时候盘飧已空,难以尽地主之谊。虽然已届深夜,他还是跑出去找朋友商借。朋友的门扉已经关上。在东方,门户一旦关上,别人便不会来敲门的,除非他有必需。在白大,门户是洞开的,而且会终日如此,当中并无甚么隐私;但假若大门一旦关上,那就表示家主人不愿被人打扰。但现在这个要款客的主人,并没有因此而断念。他在叩门,并且不停的叩门。
较为贫穷的巴勒斯坦人的房舍,只有一个房间,一扇小窗。地板只是一片简单的经过压实的泥土,上面铺了些干的芦苇和灯心草。房间分成两部分,当中并没有隔壁,只是以一片低矮的平台来划分。房子的三分之二是一般地板高低,其它的三分之一便是那稍为升起的平台。在这升起的平台上,彻夜烧起炭炉,一家人便是这样的围炉而睡。他们是不用床的,乃是睡在席子上。一般的人家都是大家庭的,他们靠在一块儿睡,正好藉此取暖。要是有人起来,自不免会骚扰全屋的人,再者,在村子里人们都习惯把家畜、鸡只、羊群,都赶回屋子里过夜。
这样我们还会因为这人不愿从床上起来而感到奇怪吗?但这位坚决的告贷者以一种厚颜的固执──这正是希腊文的原意──叩门,最后屋主人以全家人经已被吵醒,也就起来把他要的东西给了他。
‘那故事’,耶稣说:‘教导你们如何祷告。’这比喻的教训并不是叫我们必须坚持所祈求的;并不是叫我们连总不断的叩打 神的大门,直至最后 神感到厌烦而答应我们的所需,或是迫使不乐意的祂作出回应。
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放置在旁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一些东西与另外的东西并列,并且从二者的比照中提取教训,这样这教训可能是取二者的相类,或是撷取二者之相反矛盾。而现在这个比喻,并不是基于相类,而是建立在相对性上。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烦躁和不情愿的屋子主人,尚且因为抵受不住朋友厚颜固执的要求,逼不得已而应其所求;何 神,仁慈的父,岂不是会加倍的供应祂的子女呢?’祂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 神,岂不会加倍的赐给你们么?’
这比喻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用恒切祷告。毕竟,我们的渴求的真诚迫切,只能从祷告时的强烈感情予以证明。我们不是要向一位不乐意的 神榨取恩赐;而是向一位了解我们的需要,胜于我们所知的 神祈求;并且,她的心充满着无限的大爱。假若我们的祷告得不着答复。这并不是 神有所吝啬,而是因为祂已为我们预备了更好的。根本就没有得不着答复的祷告这回事,只是所得着的,未必就是我们所望所想的;假如真的是受到拒绝的话,这就是慈爱和智慧的 神给我们的答复。
恶意的诽谤(十一14-23)
耶稣赶出一个叫人哑吧的鬼,鬼出去了,哑吧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内中却有人说:‘他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又有人试探耶稣,向他求从天上来的神迹。他晓得他们的意念,便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分争,就成为荒场,凡一家自相分争,就必败落;若撒但自相分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你们定要回答这问题,因为你们说我是靠着别西卜赶鬼。我若靠着别酉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你们就要断定你们自己的是非。我若靠着 神的能力赶鬼,这就是 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壮士披挂整齐,看守自己的住宅,他所有的都平安无事。但有一个比他更壮的来,胜过他,就夺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赃。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巴氏译文)
敌人在正面反对耶稣无效之后,他们不惜使用流言诽谤。他们宣称耶稣之所以有能力赶鬼,是因为祂与鬼王为友。他们并不把祂的能力归因于 神,而归因于魔鬼。耶稣的答案不单具有寓正于反之妙,并且使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首先,耶稣给他们一记明智有效的重击,一矢中的。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有着不少的驱邪赶鬼的法师。约瑟夫(Josephus)把这种能力追溯至所罗门王。所罗门智慧之一,就在于善用草药,并且发明了一种咒语,可以把鬼赶走,永不回来。约瑟夫记述在他那个时代,他还看到有人使用这套方法,并且奏效。(见约瑟夫着,犹太古事记;8:5:2)。如今耶稣的回应,可说是正中要害。祂说:‘我若靠着别西卜的关系赶鬼,你们的子弟又靠着谁赶鬼呢?如果你们要指责我,则你们只是在指责自己。’
其次,祂的论据简直使人无词以对。内战频仍的国家是不能长久的。如果鬼王使用自己的能力来攻击自己的使者,那么他必定完蛋。要一个强壮的人被打败,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那打败他的人此他强大。耶稣说:‘因此,果真如你们所说,我能够赶鬼是因为与鬼王联成一线的话,这只证明魔鬼的碉堡已被粉碎,鬼中的强者已被制服,而 神的国已临在这里。’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发见一些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当人们正面反对失败,竟不惜谗言诽谤,这一类的事情可说是屡见不鲜。格兰斯顿(Glad-stone)对于改革伦敦街头上堕落风尘的女子的生活颇感兴趣,他的敌人竟说格兰斯顿的兴趣是醉翁之意,别具用心。没有任何事情比毁谤更为残酷,因为毁谤具有极强的附着力。人的脑袋往往喜欢从坏处想;而人的耳朵宁可听见别人受到损毁,也不愿别人受到赞美。这一种罪,我们别以为可以幸免。多少时候,我们都是把别人想得坏透了?多少时候,我们故意的把一些低劣的动机投射在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身上?多少次,在茶余饭后,我们总是重复的说别人的坏话,覆述损毁别人的故事,以及毁谤别人的名声?每念及此,想来没有人会自呜得意;相反的,只会叫我们反省。
(二)再一次的,我们要注意到,耶稣用以证明天国已降临的事实,就是受苦者得医治,疾病变为健康。耶稣的目的不是止于灵魂的得救,而是全人的救赎。
(三)路加用耶稣的话来结束:不与祂相合的,就是敌祂的:不同祂收聚的,就是分散祂的。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中间的路线。人若远离良善,便自然的助长了邪恶。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如果不往前,便只有退后的份儿。
灵魂虚空的危机(十一24-28)
这是个既冷酷而又可怕的故事。有一个人,身上的污鬼被赶了出去。污鬼四处流荡,找不着可安歇的地方,便决意要回到这人那里去。回来了,发觉那人的灵魂已打扫干净,并且修饰好了──只是里头空虚。于是污鬼使出去招聚七个比自己更坏的污鬼回来,进住那人身上;而这个人末后的光景,此以前更不好了。
(一)这里的基本真理就是要说明,你不可以容许一个人的灵魂空虚。单是把污秽的思想,邪恶的陋习和旧习除去,却让灵魂空虚,这是不够的。一个虚室的灵魂,便是一个处于危机的灵魂。韦尔契(Adam C. Welch)讲道,喜欢讲述这节经文,‘不要醉酒,因为这是放荡的行为;乃要被圣灵充满。’(弗五18)。当他讲到这个题目,他开头的说话便是:‘你一定要以一些东西占据人心。’光是逐走了邪恶是不足够的;必须让良善接踵而来。
(二)一个真正的宗教,断不能建立在消极的负面上。举一个简明的例子──时至今日,在教会里头主日当奉行的仪式,仍未得到适当的解决。问题一开始,往往便是冗长的指摘,指斥某些人在安息日里竟然容许自己进行某些事务,然后跟着的便是一大串禁戒的事项。但面对这些问题的人有绝对的权利发问:‘这样,我可以做些甚么呢?’除非我们能够给他答复,否则他末后的景况便会比从前更不好了。因为我们这样做,只会令他投闲置散。而撒但却擅于损害闲散的人。信仰的危机乃在于信仰本身要藉着一连串的否定来表示。扫除罪恶是必要的,但在罪恶根绝之后,必须有良善接踵而来。
(三)避免邪恶的最佳途径便是行善。我所看过最可爱的花园,就是那长满鲜花,连一条野草也找不到的花园。无论任何花园,光是靠剪除野草,还是不够的;这一定要遍植繁花,直至填满了所有的空间为止。在思想的世界中,道理亦然。往往我们为着错误的思想而烦恼。这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对自己说:‘我不再想这些了。’结果这些思绪会更加令我们萦绕于怀。救治之良方便是去思想其它的事物,以良善之思,排除非分之想。不做这个,不做那个,并不就可以使我们成为善良,而乃是要以美好的事物来充满我们的生命。
第廿七和廿八节,耶稣的话虽然是严苛,但极为真实。妇人所说的,乃是基于一时冲动,耶稣把她从激情中拉回现实。激情的一刻是可贵的;但最重要的却是在日常生活中过着一种顺服的生活。无论感情是怎样的细致可贵,也总不能取代了忠诚的实践。
权利中的义务(十一29-32)
犹太人要求耶稣做一些引起轰动之事物,好证明祂确实是 神所立的。在这以后,大约是主后四十五年,有一个叫丢大(Theudas)的人,曾经起来自称是弥赛亚。他劝说百姓跟从他到约伯河,并许诺把河分成两半,好让他们从中间走到河的另外一面。不用说他是失败了,而罗马人困他的反叛,便立即处决了他。现在百姓要求祂做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情,以证明祂的话是对的。他们却看不见, 神差遣耶稣来到世上,便是最大的记号了。
正如许久以前,约拿曾经是 神给尼尼微的记号,如今,耶稣也就是 神给他们的记号──而他们却不认识祂。当所罗门在位时,示巴的女王认识所罗门的智慧,不远干里而来,有所请益。当约拿讲道的时候,尼尼微人便认识这是 神的声音,而加以响应。在审判的日子,这些人便会起来谴责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因为他们曾经百过无可比拟的机会和特惠,但他们竟然拒绝接受。犹太人的权利愈大,他们所受的惩治愈重。
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试看一看我们所有的两个最大的权利,以及我们如何使用他们。
(一)每个人手上都可以拥有一部圣经, 神的道。但这并不是不用付上代价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教导英文圣经的代价便是死亡。在大约主后一三五○年,威克利夫(Wyclif)写信给一位学者,要求他以英语把圣经中的故事教导老百姓。这位学者回答说:‘我很清楚依基督的律法,我是有责任依你所说的来履行;但是,假如我真的依你所说去做,那便是死路一条;而你亦清楚知道,一个人是有责任活下去的。’后来,佛克塞(Foxe)告诉我们,在那些日子,人们彻夜不眠的阅读或是聆听英文圣经中 神的道。‘有人愿意出五个马克(相当于今日的币值四十镑),有人愿出多一些,或少一些为了换取一本圣经;有人付出一担的干草,为了数章英文写的雅各书或是保罗的昼信。’丁道尔(Tyndale)给英国带来了第一部印刷的英文圣经。为了这部圣经,依他自己所说,他要忍受‘贫穷,放逐,朋友的遗弃,饥渴和寒冷,危难和无数困难尖锐的争战。’结果,在一五三六年,他为主殉道死了。在他死前数年,当局把他的书焚掉,他说:‘他们所做的已是预料中事,大不了也把我烧掉。’
没有一本书像圣经那样,要人付上这么重的代价。今日,圣经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这就是被人冠上一个讥刺性的雅号,视之为一部古典着述──一部人人所熟知,却少有人翻阅的着作。我们既得着拥有这部圣经的权利,这样我们便有责任对这权利作出适当的响应。
(二)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便有敬拜的自由,而这份自由亦曾经要付上生命的代价。可悲的是,竟然有这么多人选择了不去敬拜的自由。而这份自由我们同样是有责任去回应的。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基督,基督的书本,和基督的教会,他便是 神一切权利的继承者;如果他对此不予重视,或是拒绝接受,这样他便要像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一般,要受 神的责备。
心灵昏暗(十一33-36)
意思并不容易掌握,可能是如此吧:身上的光明得倚靠眼睛;眼睛若是健康的,便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光明;眼睛若有残疾,光明便变成黑暗。同样道理,生命的光明要依凭人的心灵;生命路若是跑对了,整个人生便洋溢着一片光辉;生命若是不对头,整个人生便昏暗了。耶稣提醒我们,要检视内心之光,使它常常燃点。
是甚么叫心中之光昏暗了?是甚么东西误导我们的心灵?
(一)我们的心可以变得刚硬。有时候,我们要用一双手做些不惯做的事,皮肤便会不适并感到痛楚;但日子久了,皮肤便生出硬块。以前觉得不舒服的,现在已不算得甚么了。至于我们的心,亦是同样的理。我们第一次做错事,会感到战栗或是神伤。随后战栗感愈来愈少,直至一点不安也没有。罪恶有一种可怕的能力,就是叫人心硬。所有人在第一次犯罪之际,内心一定会响起警告;但是久而久之,他便会无动于衷。以前我们感到可怕的和感到疑虑的,现在已成为一种习惯。假若我们已落在这样的地步,除了自己以外,我们可以埋怨谁呢!
(二)我们的心可以变得迟钝。生命可悲的地方,就是我们太易于接受事物。起初我们的心对于世界的苦难可能感到忧伤;但最后大多数人久而久之便以之为当然,再无别的感觉。
在大多数人来说,年青时期的感受,要比任何一个阶段来得浓烈敏锐。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尤其如此。福乐伦斯·巴克莱(Florence Barclay)讲述她幼年时第一次到礼拜堂的感受。那天是受难日,她听到耶稣被钉十架的故事,故事朗诵得十分优美。她听到彼得否认耶稣和犹大卖主;她听到彼拉多恃强凌弱的盘诘;她见到荆棘的冠冕,兵丁的鞭笞;她听到耶稣被交在他们手上要把祂钉死,然后故事到了可怕的终局:‘他们便把祂钉上了十字架。’教会中坐着的人们似乎无动于衷;但突然之间,小孩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她的心大大伤痛而呜咽起来,小女孩的声音穿透了教堂中的静默,‘他们为甚么要这样了他们为甚么要这样?’
这正是我们对十字架应有的感受,但由于对这故事听得太多,以致一无感受了。求 神保守我们的心,叫我们不要失去了对十字架悲剧的感受能力──因为这十架正是为此而立。
(三)我们的心是易于叛逆的。人可能明知甚么是对的却故意选采错的。有人明明的感觉到 神的手放在他的肩膊上,但他却故意的摔开。有人当 神呼召他归家时,却眼睁睁的远走他方。
求 神拯救我们昏暗了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