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督作见证(五18-20)
这段经文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它的发生地点,刚好在低加波利。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十个城巿”──它们大多数是靠近约但河东边,居民生活情况亦相若,而且大家都是充满着希腊文化色彩的城市,它们的名称是:西土波利(Scythopolis──唯一在约但河西边的一个城市);培拉(Pella),低昂(Dion),格拉撒(Gerasa),北才拉铁非(Philadelphia),加达拉(Gadara),拉斐纳(Raphana),迦尼达(Kanatha),希布斯(Hippos)和大马色(Damascus)。
这十个希腊城巿的设立有着共同独特的地方,它们都是位于叙利亚的境内;有广泛的独立自主权。各有自己的议会和发行自己的钱币;享有本地行政权,不止城巿还包括周围的境地;互相团结守卫,并有商业的来往。直至马加比革命之前,(即主前二世纪中叶),它们都是处于半自治的状况中。当马加比以犹太人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后,它们便受犹太人的辖管了。
在主前六十三年,罗马皇帝庞培从犹太手中解放了它们,但它们的地位仍旧是十分独特的──一方面是独立自主,但另外又必须向罗马政府缴税和服兵役;它们不是罗马军的卫戍区,但时常在东征的军事行动中,作了罗马军队的总部所在。罗马帝国惯常分派藩王去治理疆土内各地区的;因此,罗马政府给它们很少的军事保护,它们需要团结一致,守望相助,以免被当时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欺凌和霸占。这些城市的居民对希腊文化坚持拥护的态度,城市的建筑是美奂美轮的,居民祟拜希腊人的神;城中有不少希腊神庙和半圆形的剧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见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耶稣果真到了低加波利的话,我们便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关于耶稣传道经历的地方。这些地区充满着希腊文化的气氛,而犹太人也和他们混杂一起聚居;由此可见当耶稣踏足在这些城市的时候,也同时意味着这是基督教冲破了犹太教的桎梏,伸展向全世界的第一粒种子了。我们强调了它们的希腊文化,这并非是空乏之谈的。单从其中一个城市加达拉(Gadara)来看,已有数字历史着名学者来自这个地方──如腓罗底米斯(Philodemus)是着名的以彼古罗派哲学家,与西色柔(Cicero)同时代的;还有米利迦(Meleager)是希腊讽刺短诗的大师;米列毕斯(Menippus)是着名的讽刺文学家,和当时的雄辩家提阿多罗斯(Theodorus),他同时也是当时罗马皇帝提比留(Tiberius)的私人教师。当耶稣和这些居民接触时,从那一天开始,发生的事情随即扩展了。
耶稣为甚么差遣这个康复了的人,返回自己的地方传道,是很有理由的。
(一)他要为基督教作见证,基督既然在他身上作了如此奇妙的事,他也必须藉着自己的生活言行,活生生地把这些作为展示出来。其实我们传道的光荣,不在乎我们可以为耶稣作些甚么,而是基督在我们身上可以作些甚么。一个‘再造’的人往往可以替基督教作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好见证。
(二)他成为第一粒能结出最丰盛果子的种子。基督教首次和希腊文化接触就是在低加波利。凡事都是有一个开端的;基督教在希腊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能结出灿烂的花朵,也是归结在一个被污鬼附着,但耶稣把他医治好了的人的身上。基督的爱若要传扬出去的话,必须要透过人而去做的。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和自己的群体生活中,为甚么我们不可以同样作一个好的开端呢?
在需要的时刻(五21-24)
这是一件生活中悲痛的事。当孩子们生病时,整个家庭的人都会闷闷不乐的。这个故事叙述当时的会堂总管的女儿,刚好是十二岁了。根据犹太人的习惯,一个女孩子满了十二岁后,便是一个成长的‘妇人’了。这个女孩子正当踏入一个生命的新开始,便撒手麈寰,实在是一件非常惨痛的事。
这个故事同时描写这个管理会堂的人,他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受当时的人所尊敬。管理会堂就是负责一切行政事务,他在一班长老当中作会长,督导崇拜的程序,虽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必须分配行政工作,和监督每个程序作有条理的进行。所以在当时的团体生活中,会堂的总管是最受人尊敬的人。现在他的女儿患了重病,而在此情急之际他立即想起耶稣来。
(一)他当时忘记了自己的偏见。耶稣曾经被拒于会堂的门外,作为一个会堂的总管,一定曾经以为耶稣是个不守律法的人,也是一个危险的异端煽动者,他要维持自己的纯正犹太信仰时,他可能出于无奈,而必须如此去对待耶稣。但在最需要的一刻,他能摒弃前嫌向耶稣求助。‘偏见’就是预先在任何事物未发生之前,已作出的一种判断;不愿查究事物的真相或任何证据,急急的确定了自己的意见,便是‘偏见’了。有了偏见的人,很难推动事工进行的。工作的进展的第一步往往是先破除‘偏见’,然后可以发动的。当雅各詹逊爵士(Sir James Simpson)未发现哥罗仿(chloroform CHCL3编者注)能作麻醉药之前,被视为魔鬼的诱惑工具,但当它用在妇人临盆的麻醉过程当中,却可以减少人的痛苦。所以坚持‘偏见’的人往往会坐失了许多应得的福气的。
(二)他可以忘却自己的尊严。这位会堂总管,竟然双膝脆跪耶稣的面前恳求,他肯在一个流浪汉似的拉比面前不把哀求看为羞辱。真的,许多人都曾尝过这样的经验,当自己能及时忘记了自己的尊严地位,便可救回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
古时的乃缦将军(王下五)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了。他请求以色列人先知以利沙给他洁净大麻疯。而以利沙命令他在约但河沐浴七次便可以痊愈,对一个叙利亚大国的首相来说,这条药方根本是岂有此理!况且以利沙只吩咐一个使者传达这个信息,而不是亲口对这位将军说,初时乃缦仍把持着自己的尊严,认为叙利亚的大河比那条肮脏的约但河更伟大。但最后他能够自己忍受一切的耻辱,接受指示而做,结果麻疯病得到洁净了。
这里还有一个很动听的故事,讲述一个爱讥讽世人的哲学家名叫丢革尼(Diogenes)的事迹。有一次他被海盗捉拿而在市场中出售给人作奴隶。这个人的傲气真是不可一世的,他在拍卖台上,指着一个贵族,大声说:‘把我卖给这个人吧!这个人需要的是一个主人啊!’结果这个人竟然出价买了他,而且后来还让他当了家庭管理,并作他的儿女们学习功课。后来他赞赏丢革尼,说:‘自从他踏入我的家之后,我的日子日渐好过了。’这个出身贵族的果能摒弃自己的尊严实在得福不浅啊!
人若硬着自己的心,坚持自己的尊严时,往往会带给自己不少的耻辱,这也是常见的事啊!
(三)他可以忘记自己的骄傲。他必定下了很大的决心向拿撒勒人耶稣求救;必需忍受良心上的耻辱然后可以这样做的。人往往自己欠了别人的人情,宁愿自己担当一切的责任,维持自己的立场和面子。但是走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亏欠了 神的盛情,否则我们的信仰仍旧是很幼稚的。
(四)最后一点,这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一个推测而已,就是他可以忘记他的朋友。因为‘他们’可能反对他邀请耶稣前来医病。在这个故事中,使我们觉得出奇的,就是为甚么他自己一定亲身去请耶稣呢!女儿的病况到了死亡的边缘,尚且会离开而去见耶稣!这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人,不同意他的做法,因此不肯代他去求耶稣。照这情况来看,他根本失去了一切的援手,或者这个人坚决的反对众人的意见,不接纳他们劝导,下决心,一定要去找耶稣。人有时能够否定了所谓自己的朋友的建议,作出独立而果敢的判断,实在是明智之举!
这样人能够把一切都忘掉了,只剩下一件事,我是诚心的请求耶稣帮助;而且他能当机立断,把一切的阻力都忘掉了,于是能够永远牢记着,耶稣是他的救主。
受苦者的最后希望(五25-29)
故事中的妇人所患的病症是十分普遍,而又很难医愈的。根据犹太人的经典文献。他勒目(Talmud)的记载,提供医治这病的药方不下十一种之多──有些是滋补剂,有些是收敛剂;但有些纯粹是一种世俗的迷信方法,诸如指示患者在夏天把鸵鸟蛋的灰放在麻布袋,随身挠带,而在冬天则用棉布袋装着;或者从白驴粪堆找出大麦粒,随身携带。这个妇人已尝试过一切医治的方法,却没有效用。这种病不单止对她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而且因为她经常身体不洁净,而致不能参加崇拜,和朋友共同分享团契(利十五25-27。)
马可的提示有多少是讥讽当时的庸医的。那病人曾医治过多次,但痛苦却没有减少,而且把家产耗尽作医治费用!但病情却每况愈下,一点也未曾好过。在犹太人的文学中,经常都有提及医生的行状的。这里记载着一个病人的苦情:‘我时常到医生处求医,他们用多种药油擦我的眼睛,但眼中的鳞片却没有脱下,最后我双眼都变盲了。’在犹太人的米示拿经(Mishnah),有一段是叙述教导儿子选择职业的,拉比犹大曾说──‘他们当中最狡猾的就是掌骡车的人;骑骆驼的人是十分正派;而船员的品德也很纯品;做医生这一行,最好的人也可能注定要进入地狱的;屠场中最驯的一位只配作亚玛力人的同伴。’但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文学记载,称赞医生的,其中最显明的,见诸‘次经’便西拉智训(The Book of Sirach)三十八章一至十五节:
‘尽管培育医生的成长,因为你们都需要他的;
行医是 神所选召的。
医生也是从 神那里得到智慧,
他们从皇帝的手中,获得赏赐。
医生的技术高明,能抬高他的头,
站在达官贵人的面前,
神从土壤中赐人药物;
凡有见识的人,不要拒绝它。
医生靠赖药物减除人的痛苦,
药剂师,像医生一般,也为病人制做药油,
愿他不断替人工作服务,
在地上医病赐人健康。
必须让医生保留他的地位;
不要远离医生,因你们时刻都需要他的;
医生的能力,可以救治你的身体,
他们也向 神呼求救助,
让他们有正确的诊断能力;
有优良的治疗方法,使人早日康复。’
但对这个妇人来说,一切医治的方法都无效了,而她现在听闻耶稣的大名;目前的难题就是自己患上了暗病,怎好意思当众开口求诊治呢!于是她决定静悄悄地,用手触摸耶稣。每个敬虔的犹太人的外袍四个角尖都缝着繸结的。这些繸结是遵照民数记十五章卅八至四十节的规定而缝制,是向人表示,和提醒自己是 神的选民;它也可以说是一个敬虔犹太人的徽号;现在这个妇人溜进人堆中,所触摸到的是耶稣外袍的禭结;同时,她的病也霍然而愈。
这个妇人想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把病医好,于是最后孤注一掷而求助于耶稣。世上不少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曾经拼命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用尽了一切智囊法宝,终归求助无门,而求助于耶稣;他们曾经自力更新和一切试探争战,最后不能再支持下去时,而伸出求援的手:‘主啊!求你救我吧!我快要被毁灭了!’。人可能面对一些筋疲力竭的工作,自己负担过重而受不住,因此需要外来的力量去协助;他可能努力向善而得来的结果就是苦闷和烦恼。人并不一定因环境所迫而去见耶稣的,但往往人肯自愿去请求耶稣,他必不会空手而回:
‘当别人无可能救助我时;
一切的安慰已经消失;
耶稣是一切求助者的好帮手,
愿你与我常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