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圣经碑传旧约14历代志下 → 《每日研经丛书》历代志下第三十五至三十六章


  共有49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每日研经丛书》历代志下第三十五至三十六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每日研经丛书》历代志下第三十五至三十六章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7 16:22:17 [只看该作者]

历代志下第卅五章


约西亚守逾越节(Ⅰ)(卅五1-27

(一)

希西家庆祝的逾越节虽然盛极一时,约西亚守的逾越节似乎比他更加壮观(从18节可见)。在这时,如同在那时一样,耶路撒冷有巨大的群众聚集。我们现代的人必须运用想象力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不过,如果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回教徒在麦加朝圣的画面,我们便会有正确的轮廓。耶路撒冷在约西亚时代不是一座大城市。犹大全部人口聚集于其中,目的是为了参与以圣殿为中心的崇拜,全城就必定到处都挤满了人。当地的人都振作起来收容大量拥来的人群,也许准备为人群备辨食物。时候一到,他们一家一家,一群一群的开始抵达,旅途劳顿,疲态毕露,此情此景,还好尚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庞大群众的各种需要,是无须详加说明的。然而,鉴于王、众首领、和众祭司为这个节目丰富的预备,明显地食物是不会有问题的。群众无疑为其本身也会有所预备,以野餐的方式进食,直到最主要的大事就序进行。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那些难题,在这节日的庄严及其所唤起力量相形之下,便变得无关重要了。在这里以色列人开始看见,或再次看见以色列是甚么意义。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耕种自己田地、养活家小的农夫,他在这里体认到自己是属于 神的大家庭,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选民,现在正一同拥向赐土地给他们并负责保障他们整体存在那一位的圣殿,而这殿正是显示祂在他们中间。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谈话都被逾越节支配。

这是已经被人遗忘了很久很久的经验(18节),而且现在是约西亚吩咐的。这样的经验是耶和华自己写在摩西的律法上,不是单为了逾越节这个特别的时机,而是为一年三次的节期,另两个节是七七节和住棚节(请比较申十六9-15)。理由是不难找到的。以色列必须不断地被吸引到它的源头上来,再三地认识自己的身分,从日常,低贱和物质生活出来,从认为整个人生不过如是的幻觉中解救出来。基于同样的目的,一天耶稣的父母从拿撒勒起程到耶路撒冷,他们发现祂,虽然还是孩童,却知道逾越节的意义比他们还多(路二41-51)。

在实质上表现 神子民的特点的,是他们知道祂过去一直以信实对待他们,以及他们以基督教所用永恒的术语,来了解这认知是他们将来安全和盼望的保证。人们在一起敬拜并公开承认祂的作为,在今天如同在古时的以色列一样──不过参加的人和敬拜的外在形式必然是不同的──乃是创造并维持对自我身分的认知所必须的。

约西亚守逾越节(Ⅱ)(卅五1-27)(续)

(二)

鼓舞约西亚的精神,是顺服 神诫命的新决心。为了我们已见到的那些理由坚守逾越节这件事,便构成他对这决心的主要贡献。他对于那些细节,如正确日期(1节;请比较出十二6),和祭司与利未人固有的功能(3-6节)都是留意的。约西亚对利未人的指示有一种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吩咐人要‘将圣物约柜安放在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建造的殿里’(3节)。我们记得,约柜在所罗门的日子里实际上确实安放在圣殿为它预备的地方(代下五章)。进一步讲,大卫确实预期圣殿的建造会解除利未人之用扛抬这样的任务,并因此而给他们重新派定任务(代上廿三26及以下各节)。那些指示,纵令是轻微地,也回响在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话里面。

鉴于约柜最初被安放在圣殿之后,从未有任何记录论及它从那里搬出去的事,因此有关约柜的吩咐,已被一些注释家认为有问题。约柜曾被搬动的事可能发生于圣殿被亵渎供俗用或修理过程中,不过这样的情况几乎是必然会被记录下来的。规避这句词组明确意义的尝试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最可能的解释是:作为一种象征的表示,约西亚故意重演了把约柜安放在圣殿里的过程。他这样行的目的是不含糊的。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除了那些辉煌的例外以后,已证明人深深感觉到忽略在律法中描述的殿中敬拜的事。特别是逾越节,人已没有按这个节的规模或按这个节的礼仪来庆祝了(希西家是唯一的例外)。户勒大宣告的犹大倾覆的预言(卅四23及以下各节),在约西亚心思中仍然记忆犹新。庆祝逾越节是属于他更新圣约要做的事的一部分(卅四31)。在更新圣约的过程中,约西亚重演献身的象征行动,今日不论在个人生活或教会生活中仍然有它们的价值。

(三)

十至十五节是描述为这个节日所作献祭的准备。圣职人员的工作是巨大的,圣殿好像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屠场,人不停地把那些牲畜宰杀了,并带到那些会以家庭形式庆祝这节日的人那里去。守逾越节时常都有这样的双方面,一方面人来到圣殿──早期的以色列人则是来到其他的圣所──按仪式宰杀祭牲,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家里的实际庆祝。(从申十六7来看,许多百姓似乎会带帐幕来,在七天的节期中会在耶路撒冷周围搭营。然而同一节经文暗示,他们实际上不会在那里吃喝,而是在圣殿附近吃喝。在耶稣的日子里,食物是在城里的家庭中吃的,请比较路廿二7-13)。宰杀逾越节的羊羔跟着还有献燔祭(12节),献燔祭是用其他的牲畜(山羊羔和公牛,见第九节。译按:中文本‘山羊羔’和‘公’字均未译出)。十四节的‘脂油’,在献祭的一般用语中,是指献祭时之祭牲那些不全然焚烧在祭坛上的部分。在此情形下这里所言大概是指逾越节的羊羔。

(四)

约西亚关于犹大人的敬拜之辉煌成果,竟继以他的颇为屈辱的死,这是出乎人之预料的。在约西亚进行改革时,从古时近东这一区较广大政治远景中,已见到那将来的强国,就是巴比伦的崛起。对于犹大来说,这是恶兆,约西亚要是有先见之明,他的做法可能就会不同了。诚如事实所示,他卷入了那些超级强国的战争中。埃及的法老尼哥,出兵协助国势日衰的亚述,后者力图挣扎也无济于事──最后在迦基米施──抵挡巴比伦──那决定性的一战,便一败涂地。约西亚起来抵抗尼哥,大抵是与他在国内要消除亚述人影响的政策有密切关联,他甚至可能觉得巴比伦的崛起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这种想法,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估计错误。然而,历代志作者给我们看见更深一层的原因:即约西亚一肯听 神对这件事所说的话。

这种拒绝的情境是奇特的,因为实际上那话是藉着尼哥本人而来的(21节)。在旧约的史实中,由以色列的一个敌手声称自己直接从以色列的 神得到权柄并非全无前例的。亚述的拉伯沙基,正是作过这样的声明(王下十八25──在代下卅二章的围城记载,把详情省略了)。在这里不同的地方,是仇敌的声明,其实是历代志作者自己说的,他以约西亚的拒绝为其丧命的理由(22节)。在这里很难不使人感到惶惑,并对约西亚表同情。他怎么应该相信一个侵略圣地的人的话呢?对方只关心自己好战的利益,他说他是被 神差遣,特别是约西亚本人鉴于户勒大的预言,说犹大于他在世之日会蒙解救,而他自己的努力是否忠诚的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之一去解决面对这种困难。或者我们可以认定: 神的话总是可以这样认出的,而且约西亚的良知必定已经告诉他向尼哥让步是对的;或者我们可以假定尼哥的声明──大抵原来是按埃及神明的意思──由以色列先知圈中人的解释加以支持,清楚指明这其实是 神的旨意。这种解释是由一本次经(以斯得拉一书〔1 Esdras〕一章廿八节)提供的,它把作这种解释归于耶利米。作为历史的证据,以斯得拉一书不足以信赖。然而,鉴于耶利米确实象征地忠告过人不要抵挡这个帝国(巴比伦)的政策,力言它其实是奉 神的命行事(请比较耶卅七至卅八章),则这个建议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无论如何,约西亚在这个特殊时机不幸失策作为他败亡的原因,并解释了户勒大预言他会‘平平安安’去世未能应验(卅四28)。户勒大其余的预言则仍然有效,因为约西亚虽然死了,犹大这时并未沦亡。

对这位犹大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的逝世,通国的人都深表哀悼。具有最重大意义的颂辞则是由耶利米作的(25节),而且是值得注意的,一般都相信耶利米不以为约西亚的努力有实际功效去改变百姓的心。他先知职事正式开始于改革中期,就是主前六二六年,这是合理的推断。这里有一个带有讽刺的明证,无论用意多么美善,外在的改革无论有多少,都不能在人民身上产生真正的改变。――《每日研经丛书》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7 16:22:49 [只看该作者]

历代志下第卅六章


末后的诸王(卅六1-16

历代志最后一章,几乎以摘要的方式结束被掳以前的历史,放弃详尽地论述一个王的惯常方法,并且把末了的四个王组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理由,一部分是表达的方式。简叙犹大的终局,可让约西亚杰出的统治保持显然更加崇高的地位,这样做便可以让读者的心意中,对忠信与祝福保持更清新的记忆。作这种组合,也有一个历史的因素,由于事实上这四个王都有个共通点:他们在位时,犹大先是在埃及,然后是在巴比伦有效地控制之下。他们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背叛耶和华。

关于这四个更详尽的资料见于别处,历代志假定读者熟悉之。约哈斯,在别处作沙龙(耶廿二11),他在位的记载最不完全,这也许是因为在位为期很短。列王纪下廿三32记载说:‘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这是历代志让我们去推论的一项事实。耶利米也记载约哈斯被掳去埃及的事(廿二11及以下各节)。约西亚在米吉多战败的直接结果,犹大从此便在埃及的控制之下,直到迦基米施那一场决定性的战事(主前六○五年)。这样,法老尼哥便能决定立谁作王。他更改以利雅敬(Eliakim)的名字为约雅敬(Jehoiakim),在意义上未产生真正的改变,只是把耶和华原来的名字耶威(Yehweh=Jeho)代替 神那更通用的名字(El)吧了。这种做法,等于尼哥承认耶威统治以色列。

约雅敬在位时,帝国在以色列的势力便转移给巴比伦,埃及现在要放弃它在巴勒斯坦的权利。历代志作者所作的评语现在就更加明确了(5节)。关于约雅敬资料的主要来源是耶利米书,历代志在这里迅速带过的时期,在该书叙述要详尽得多。约雅敬在那里表现出以深恶痛绝及轻蔑对待先知所传 神的话(请特别参阅耶卅六9-26)。然而,只有在历代志里面才告诉我们说,尼布甲尼撒‘用铜链锁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謮安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6节)。他是否确实被带到巴比伦去,从这句词组看来是不明显的。捆锁他的行动,可能祗是证明他为囚徒身分的象征,这样便或多或少需要前去接受帝国所给与他的新的地位。(请参考论玛拿西和亚述的事,见代下卅三章)清楚明了的一点:尼布甲尼撒于约雅敬在位时开始掠夺圣殿。巴比伦人在这方面的蹂躝行动,历代志作者特别强调,因为在他看来,中止敬拜在神学上具有像放逐人民一样重大的意义。他在约雅斤(10节)和西底家的那令人信服的理论上(18-19节)又再次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第一次大规模充军于巴比伦的事(王下廿四8-17)发生于主前五九七年,就是约雅斤之后,一个名叫耶哥尼雅(代上三16;耶廿二24作哥尼雅)在位时,他的朝代,像约哈斯的朝代一样,是短暂而又邪恶的。

虽然如此,第一次充军,并不是要使这个国家从此沦亡。尼布甲尼撒仿照他以前的埃及王法老的做法,在耶路撒冷立约西亚的儿子西底家,就是约雅斤的叔叔为王,作他的傀儡(请比较王下廿四17;我们这一章10节的‘兄’字〔译按:见中文本的小字〕,大概是不精确地按‘亲属’的意义使用的)。西底家,在他背叛尼布甲尼撒以前,曾保持附庸的地位凡十年之久。耶利米书描写西底家在那些‘散播’反抗巴比伦消息者的压力下是个不坚定、懦弱、且无定见的人,然而又愿求助于耶利米并听从他所传不抵抗的信息(请参耶卅八19-20的例子;并比较卅七3)。然而,他终于屈服于那宣布独立的压力之下,而付出了重大代价:丧失了他的众子和他的双目,自己且被充军(王下廿五7)。历代志谴责他背叛的罪,因为他这样做是违背向耶和华所起的誓,见十三节(请比较结十七12-21,那里详尽地说明西底家在这方面的背叛行动)。

历代志讲论这四个王,讲到西底家时已到达了顶点。在这里我们开始看见他用具有特色的词汇(例如‘他仍不……自卑’,见12节)。在这里他也开拓他的视野,论及那些领袖,而且涉及广大的人民,说他们都有罪而把灾祸引进来(14节)。注意他怎样用最强烈的辞语来描述他们的不忠,谴责他们亵渎圣殿,用来敬拜别的神明。他还进一步强调众人拒绝 神藉先知警戒他们的话,执迷不悟坚持犯罪不肯悔改。在历代志作者看来──这也是圣经所着重讲论的题目──最邪恶的,不是犯罪和犯的罪本身,而是人公然蔑视那明知是对的知识(可十二1-12;路十六31;赛一2-3)。

被掳及以后(卅六17-23

斧头砍下来了(17节)!犹大最后受到巴比伦的蹂躝,这在以色列全部历史上是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之一;历代志的记载中所报导的任何一次的‘被掳’,都无法与它相比。这件大事的确是现今犹太主义产生的许多激素之一,因为这件大事,终于使犹太人过着没有圣殿和政治地位的生活。即使圣殿和宗教自由从巴比伦回来之后重新获得,独立(除了介于希腊式微与罗马帝国兴起之间那值得注意的马加比的复兴例外)不再有他们的分了。

历代志作者熟知这一切。他凭着所给与户勒大之预言的地位(卅四23及以下各节)并凭借着这最后一章简略描述巴比伦人惨烈至极的掳掠,尽量让它表明出来。虽然它在程度上与以前多次的‘被掳’可能不同,而在实质上则特别把那历史上决定性的危机表明出来。在那些被掳后返回故土之小群体的读者看来,他以前所证明一切从耻辱与痛苦中复兴过来的可能性,现在都要拿来用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上。被掳与复兴不属于他们那一代。然而那件事件却深印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可能觉得先知预言复兴的一些应许(例如结卅四;卅七至卅九章)已稍微应验在他们颇多障碍的情况中。历代志作者对他同胞所说的愿望,是他们要超越失败主义,只要他们走顺服的道路,就会看见将来荣耀的获得,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必须有的行为的模式,则已经是他这卷书自始至终的主题。他现在把他的注意力转过来,表明被掳不是最后决定性的。

他从两方面来表明。

(一)用利未记廿六章卅四至卅五节的话,证明被掳七十年的事已产生功效,好叫地可以‘享受安息’。这是指安息,不是指安息日,照律法规定,每七年的最后一年地便不可耕种,好叫耶和华可以显示祂的丰富不是依赖人的劳苦(利廿五1-7。同样的思想也包含在安息日之中)。被掳因此被解释为‘抵偿’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让地休耕的年数,等于王国存在全部时期所忽略之安息年的年数。(那整个时期因此计算出是四百九十年,这可能是个约略的数字,或者恰好是扫罗登基──准确日期无法得知──至返回故土这段时间相等。)所以,被掳便成为偿还至今所欠的债。(关于‘耶和华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请参耶廿五11;廿九10。七十年,或从巴比伦人在巴勒斯坦得势,即约主前六○五年算起,至从被掳返回故土之年,即约主前五三七年──这是个近似数;或从耶路撒冷最后的浩劫,即主前五八六年,算至新的圣殿献殿之年,即主前五一六年,这是个准确数。)

(二)在第二方面,历代志借用以斯拉记开头三节,显示被掳不是终局,并由此而提及古列准许居留巴比伦的人返回故土的诏示。所以,这卷书以超乎寻常的旋律作结束。在一定程度上它给读者指向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两卷书叙述返回故土的群体重建小区的故事。在另一层次上,它则给与 神同行的人指向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历代志是否有弥赛亚信息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讨论。有人说,它是要保持以圣殿为中心的现状。然而,历代志作者以以色列取伟大君王大卫和所罗门为顺服而有美好结局的主要典型,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给我们暗示有关将来一位更伟大之大卫之子孙的‘内幕消息’。然而现在回头去看,很清楚可以看见祂所应许的一切祝福、财富、智慧以及 神的同在──不是在圣殿中,而是在人心中的──最后都终于剧性地实现在耶稣基督里了(请参林后六16;西二2-3;约十四23)。――《每日研经丛书》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每日研经丛书》历代志下第三十五至三十六章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