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灵海驰波理论型修者专区(纪平、宣远、壶子、妙化、晨曦)纪平专栏(宇宙本体论、风韵人本与慧美工程、银河梦幻、人类的自我调整与超越宗教)宇宙本体论生命论 → 一.广义生命理论


  共有332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一.广义生命理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一.广义生命理论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20 18:26:05 [只看该作者]

生命作为宇宙本体的最精确而完美的形态,至今却未能充分解释。

哲学、科学因而说不清楚是什么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和生物,人

文与天体亦处在分离中。
—题记

一.广义生命理论
       太阳—行星状态解
       知所周知,太阳与生命有着直接关系,仅科学描述是不够的。在希腊神活里,太阳阿波罗是宙斯之子;中国神话里有夸父追日,都含有太阳的宇宙地位和价值。叔本华以马雅人来表达对太阳的崇敬写得优美:“对于这个原则之不可动摇的信心,在阿波罗身上得到最壮丽的表现,阿波罗将被视为个体原则之奥妙的愉悦、智慧及梦幻之美。”
       但要完全理解太阳系生命,又得回到哲学思辨和科学描述上,联结行星这个特定的物化载体和生命载体来作出罗各斯(Logos)的基本定量分析到整体(Holos)的全方位归纳演绎,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现有认识,进行证伪、修正和补充,以期成为太阳—行星的新认证的生长点,推进这处较宇宙超宏观天体与人类更为直接的理论科学体系,才能可持续发展生存理念和情感世界。这是生命论的核心课题。
(1)彗星:生命的使者
       前者已经提示,彗星来自银河系,由它形成第一颗行星——物化和生命载体。爆炸产生的太阳虽有可称量物态,却表达不了物化及过程、乃至于仅停留在基态氢及其同位素,氦也变不出除锂以外的元素。彗星向行星过渡便是物化过程,它自身在运动中冷凝成氢氦体,一路夹裹游离氢氦切入太阳系,本征负位而显示H,隐匿着来自宇宙的负熵流。
       负熵是生命的基础,而氦则属于氦Ⅲ、氦Ⅱ相对太阳的氦Ⅰ,稳定性较差,氢氦均是物化基态。彗星动量维持着星云能动矢势,才给定了行星的自旋动力和公转动力。动力学方程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表示角频,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表示体磁化率,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表示磁场。由于角频与磁场强度有关,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在形成球体中起着决定作用,L表示距离,距离加大,角频相应减少,自旋速度随之减慢。
       彗星担负着特定使命,沿着太阳系周边内移,可称为0行星,不断吸纳游离氢氦和静态磁素,其位相梢高(式中的n=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所以能吸纳磁素。当它形成第一颗行星后,继续向内旋,形成绕太阳的公转。接踵而来的彗星又形成第二颗……补足9颗后,便结构出太阳—行星格局从0,1→9,0是数理变换决定的天文公约。达成公约后,彗星便自由飞向太阳,绕行半周时被太阳吸纳,剩余的残体在飞回时,被太阳质量吸引对冲其自身动力,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群,夹在现在的火星与木星之间,成为完全受太阳引力拉动的独立运行轨道,不断容纳彗星的残体。
       彗星具有周期性陨灭性,陨灭性实际性起着特定的补偿作用。一是补偿太阳质量,二是补偿木星以外的行星质量,两者都是在撞击中实现。尽管彗星几乎没有撞击过木星以内的行星,但却被视为灾难。由小行星脱轨形成的流星,没有规则,因此存在被太阳质量引力拉出轨道的几率,在飞掠地球空间时,也有被地球质量引力拉向地球的几率,但多在大气层中陨灭,到达地球的已是陨石,通古斯近地爆炸就是表层固化而内部还拥有热核聚变反应态的陨石,爆炸形成的类同“氢弹”的几率。
       行星、卫星和小行星都具有中心热核聚变反应的属性,由这种属性给出物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而更主要的是结构它们的是H-,含有负熵作用。自由焓增熵減指的就是负熵增加而正熵减少的自发生、自组织和内共生行为。这种行为是宇宙生命基础行为,使它的各系统能在耗散结构中持续有序化,不会因为正熵多使系统在无序中热寂。
       (2)行星:生命的载体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都由行星表达,非生命体是相对生物生命而言,在广义生命论中,一般物化体亦有其生命及其周期。
太阳系的负熵流来自彗星,负熵流在行星体内成为结构要件。太阳—行星的宏观组态表达正与负的关系;微观显示就是H+和H–。迄今,H-仍是被回避了的,它的自然属性,通过彗星显示,可以深化对这一特定天体的认证。
       太阳属于白洞,不具备内在引力场,因此只有质量引力。这种引力对内旋行星有一定约束力。行星运行主要依持自身动力,轨道独立而又连贯的整体性很强。行星轨道位移近似电子绕核跃迂;不同的是电子由核发射,而行星则来自相反的负位相系统。位移就是轨道收缩,形成的空间变换,是可以量化的。每颗行星都终结于太阳。换句话说太阳是行星的归宿,亦相当于对太阳生命质量的补偿,以此体现彗星—行星的生命意义和作用。
       2、太阳与行星的依存关系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以上,而自转角动量仅有行星总角动量的0.6%,说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甚微。但它们仍是彼此依存的两个系统,太阳作为行星的既定归宿,公转与自转决定的进动表示约定不变,并由动力学机制支配,形成公转和自转的依存特征是:
(1)均以同一方向同一平面绕太阳旋转,但整体性是按球谐函数模式变换的,这种三维动力空间属于星体的基本模式。行星动力轨道在公转时尚保持以太阳自转一致;行星自转却逐步变成二维。估计地球外侧的几颗行星还是三维,地球轴心摆动象征它处在翻转不了的状态。
(2)二维自转是行星动力减弱的标志,但角动量足以支持它们各自走完间距,并随太阳三维几何动力公转。这种与质量引力的协同,完全贴近原子核与电子的轨道图象。倘若公转不是这个样子,很难描述太阳系空间。现在按二维的平面认证,显然是不足的。
(3)轨道偏心率不大,冥王星与水星稍大些,冥王星尚延续着彗星轨道痕迹,也保留着太阳系空间被挤压成椭圆形边界状,随进动逐渐会趋于圆形;水星距日最近,被太阳引力拉成近日摄动形成偏心。两行星与太阳赤道倾角也稍大些,而现在已在太阳系外游移的准行星。
(4)绕太阳公转和自转,除天王星与金星外,均与公转同向。行星自转逆顺取决于初始态,并不影响运行。
太阳自转与行星公转则同向共面。
(5)轨道呈圆形与太阳自转同向共面,轨道趋向圆形球谐模式。冥王星轨道内定了太阳系实际空间。
天文学观察确立的星座位置变换,是用太阳系绕银心大公转作认证的。但太阳是自转恒星,与行星一样,都没有绕银心整体性太公转的动力机制。在银河系内的太阳若受银心涡旋牵引,就会被逐步拉进黑洞,这种动力不成立。太阳系又怎么能够绕银心旋转呢?如果一定要这么说,那么就只能将太阳系整体上看成“星云”,乃至于银河系这个大星云体亦维持着惯性运动。或许,这种“暂态”运动,就成了星系退行的错觉。
       形成太阳的中子星爆炸前早与银心解耦,亦是自转恒星。银河系有1012个恒星分布较密。绕银心公转的太阳系怎样穿行星座间,而相对银河系呈狭长扁形,公转轨迹若服从曲率规则,就有可能转出银河系。
我们认证了行星绕太阳整体性轨道是三维,用球谐函数变换,同样有观察中的星座变换,理论上完全能满足已绘制的天文图。天文学家是否认同,留待他们思考验证。
       地球南北磁极倒转,亦是三维公转造成的,我们用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表示循环公转,相对星座变换位置,南北磁极倒转,都可以获得时空周期性变换概率的观察效果。
       依据行星逐一由彗星给出,轨道位移符合动力学。把轨道位移涉及的相关事件分成两部份描述即1—5→5—9。确认行星运行不可逆。
       这与负宇宙天体的数理可逆即1→5,9→5,形成的自然规则对比,完全说明了在正宇宙,数理是不可逆的。因而太阳—行星都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服从热寂。热寂亦就是非生命系统死亡的表征,生物和人本生命,同样如此。
太阳的生命周期为100亿年,太阳系发生在50亿年前,但却从未有人思考行星(地球)能否有这么长的年龄,支持它的运行动力能否持续100亿年?
       在宇宙整体演变中,行星是演变终端,又是物化起端,担负着我们能认证的全部物化过程和生命形式。这一过程不能等同太阳的生命周期,就单个行星的生命周期,可以确认为500万年下限。这样,行星时标就成为一个分量。由此统计出轮次,才能合理地解释单个行星生命能力的合理性。
       由于每一轮行星都是整体性的物化链,始终保留着太阳发生的时间信息,它被缀纳在物化体中成为不变信息。由此给定地质学和生物学年代参照确认为46亿年;但行星运行时标却只能参照动力,受制于时空几何动力。因此,可以认定为5×106太时和7×109km距。现在的冥王星距日约66.95亿公里,这个空间尺度是行星位移的基本参照起点。来自更大尺度的行星不在统计描述中。
       行星从0,1→9,0的数理排列相当于公约。每个行星都经历独立的物化过程,担负着彗星的使命,创造生物和人类的生命。每一轮所体现的宇宙生命的壮丽景观和丰富内容,表达的生命意义的持续,是广义宇宙精神的自然主义取向。彗星的使命又相当于具体地赋予了万物之灵的人类,由人类来充分体现。
       行星运行虽不可逆,但第5轨道仍有特别的界定意义;其一是共轭了小行星轨道,可以把它作为阴阳界。1—5轨道间没有摄氏零度以上的温度概率,太阳热辐射到此为止;其二划开了由物态决定的类木型和类地型,类木型表观是气体态,类地型才具有固态物质。
       天文学对两类行星的划分,尚不能涉及类木型行星内在的全部状况,这是认证行星的一大空白。
科学对此一无所知,所知的类地型行星,也存在一些误解和不足。就行星的发生、死亡更作不出解释。我们提出几点质疑:其一,是否是太阳系空间星云凝聚或太阳溶体迸出来的?其二、是否一直处在同一时空坐标上?其三、是否同时发生?其四,地球怎样得天独厚的?这些质疑属于常识性的,但真要作出理性回答并不容易。Y彗星现为2003UB313或称齐娜。因距20亿公里。直径0.25万公里。
       我们在表2先列出行星的时空变换状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表内时标仍以5×109太作为基本信息,按博德法则确定行星距日天文学单位和国际地质学年代相关标准。套入轨道空间,与生物年代学划分比较,结果大致吻合。设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求得两行星的时距差换算的位移量约1.5km/年。代入5×106太,实际应为1500km/年,这一进动量以天文单位测定方法误差值为十万分之一,天文单位的误差为百分之一,因此很难认证行星位移。
迄今行星位移虽然未测定出来,但并不表明行星没有进动。无论科学家承不承认,我们的地球将在约十万多年后回归太阳,而死亡则在约4万年间,指所承载的生物死亡,人类则必然作转移。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一.广义生命理论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