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体模式
知觉对人本来说十分重要,首先要激发知觉后才有善行。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都是依托于知觉的辩证作为起点,所以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可解为会想会做,有些时候或有些环境,人既不会想又不会做,善的对立面恶就突现出来,而且同样由心生发,成为情性的变异表达。这是情感动力机制失控的必然。
人具有内部状态的有机性和随机性。S—O—R是随机振荡,振荡因子由自我给定的几率极高,把振荡因子归结人文学来讲述,可以作为自激励和自诱惑来理解,两者主导着人本的知觉←→善性←→真感←→美化←→情爱的循环模式。亦可看成心理结构要件,结构应力就是“爱”。
迄今,人文学对情作不出定义,爱同样定义不了。其实,爱是一种应力,而且是绝对的内应力,自恋情愫最终落实在自爱,就形成情怀结构,情怀与心境同义。对人是主体,相对外部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可看成客体,当代哲学,仍用存在决定意识,淡化主观能动也是存在。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却并不否定主观能动的形而上意义,还把它看成宇宙精神至上和怪异。
中国的道学是肯定形而上这种物理学后面的高尚问题的,而且演绎了“天人合一”之说。高度认证了主客体同一的通约性。所谓合一就是人天通约,通约取决于自诱惑和自激励,不取决于外部信息,所有的外部存在是对人本效应的印证。近代哲学把主客体倒置,演绎出各种经验主义和实用哲学,思想因此贬值。
通约就是灵感灵应,当人处在灵气召唤灵气,情感向着情感时,德行就报德德行,表达的自然而然,锁定了知觉取向。由知觉得善性,由善性得真感,由真感得美化,由美化得爱情,复归于知觉,意识流转无阻无滞,咫尺天涯,真我常往,五个程序自动连锁,同时体现的系统组态的自互调控、耗散有序使人本效应处在良性循环,承受、化解、会意和答辩都超常。
人如果因愚昧,导出的就只能是恶性、假象、丑态和憎恨,恨就可能破坏结构。把恨看成消解应力的作用力是确切的。
心性应力消解后,心理类同处在恶性循环中耗散无序。如不及时补充心理负熵,就必然导致心理“热寂”。人体生理维持由食物补充负熵,不断排除正熵(排泄物都属于正熵)。维持心理的负熵本质上是自足的意象反射,其物理基础决非虚妄。
排除心理正熵就是摈弃某些传统观念和陈腐理念,把心理置于开放中。心性封闭中热寂随时发生,心理随之失却平衡。公平公道不复存在,真美如何互动?当爱的应力消解后,情何以堪?美何以审?真何以显?善何以判?理何以定?而这些又何以带有普遍性?
人生不能审美,价值就没有了。审美就是审价值,在现代意识中已成为共识,而且超越传统美学观,无疑是人文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等较劲突出,人因此觉得很累。企求借家庭亲情来放松和慰籍,但如果不能自修情感动力,家庭的麻烦也一样使人累。
当代人喜欢“开心”来表现生活,却时时处处开不了心。根本原因亦是启动不了真实于世界的浓郁情感和贴切显达启动的情感。有时候过于吝啬,有时候过于奢侈。而借助搞笑来开心的场合,只能触动几根笑神经,笑过之后,深层的迷茫、惆怅、困顿和抑郁仍存在。
认知人本自然意识的整体模式,是构建在心性上的,这个模式可以看成情感动力表达式。由心生发知觉是自觉的,以此成其自恋情愫,这种内在自诱惑相当于意念,自觉中才有直觉,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已具有自然意识通约性,这种瞬间通约导出的非理性意识,通常不在外部理性逻辑中。其辩证性较突出,或知或愚在一念间,处于良性心理状态的直觉,属于良知,而愚昧只存在在心性封闭恶性心理状态,良知源于良心,昧良心指的就是蒙昧。蒙昧是外部知识不能替代的,有知识而昧良心者彼彼皆是。
《黄帝内经》云:“疾发于蒙”,指的疾既是生理的亦是心理的。“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动则有成,犹鬼神赞幽。”十分明确的概括了良性心理的内外在表现。所谓“鬼神赞幽”,就是人内禀的自然意识,拥有自然意识导出的自然主义,都可归于善性,可使人凭良心而会想会做远离愚恶。人一旦与自然和谐,必然显达真感,真才具有审美价值形成情爱应力,最终体现自爱与互爱对情的回归,再落点于良知。
这种内外在循环模式不少人都有过,但多不能持久驾驭。原因就是心不开机不盛,常常受习惯理念左右失去人本效应,有时候还能导出对应面。
人的高级生物层面十分奥秘,万物有成理不说对人来说,说与不说,完全取决与灵性,所以人类称之万物之灵,但芸芸众生,灵性还真的难能可贵。具有相当灵性、灵气就可称之超我,持续地体现情感对着情感,灵气召唤灵气,德行报答德行,就是超我的认定准则。
弗洛伊德把超我放在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上认定,忽略了情感和灵性是人本生物层面产生而不由社会决定。
超我可以是功利主义者,也可以是非功利主义者,两者都体现于自爱—自在。而自爱—自在反过来又是超我的培育基,这种自育过程,就是完善主客体同一过程,外部社会的情感、道德都能兼容,并形成印象效应。
其实,超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情感动力足,就能实现。下面是结构示意图1
自我在传统文化中是被压制的,这是迄今未能解开的社会结。因此,真正的自我很难体现,在于必须兼容本我和超我。而社会缺失的就是真我常往。
真我具备的主体心性内应力很强,相应的自诱惑也超过常人。人体生物层面的深层次认证,已超过一般心理学范畴而归属物理学;社会深层的表达,同样超过一般社会学观念而归于新文化体系,人类文明的点点滴滴,都是不断产生的新文化观的表达。由历史上有过的“超我”实现的。
自然化人的物化机制,本质上是物理作用。目前的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都未进入本质,还解释不了情感动力和心理动力的自发生与内共生机理。
生理学、心理学把人脑的表层结构作了很多认证,却对表层复盖的灰质体无从认证。当然,这种生物高级磁素在静态时,不接受任何检测,类同地球空间的“以太”。以太是支撑经典物理学的“存在”形式,但至今未检测出来。迈克尔逊和莫雷失败后,爱因斯坦把它移向广义相对论中确立了位时空定位。对人来说,脑磁素在参与神经元的细胞核磁共振中的作用,宗教用形象作的表达,就是在所有佛、神、菩萨的头上绘出光环。事实上,有些人在特定状态也可以感觉到内在的光电效应,支持这种效应的就是脑灰质体。它的存在在一切分子、原子和粒子范围之外,以离子效应参与共振,引发机制多倾向于内部,外部的刺激触动不了它。外部刺激无论多大,由神经系统作出反应,当然对某种特定刺激通过内在意念协作,也能触动这处神秘的“处女地”。神经系统反应过大,会出现“神经质”现象,这是神经对超负荷的过敏反应,是导致神经病或精神病的生理基础,但也意味着某种灵感,所以有人说天才与疯子隔着一条线。
大道不易的规则在于此。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研究尚未涉及逆转机制,本讲义是参照前沿物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结论,也参照经典宗教、哲学和人文的启示。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有感觉和体会自己的可能,因为这些原本就是每个人拥有的,我们作些明确的引导,促使大家更相信自己。有一点必须说明,图中结构的自我,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私意识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把自我放在正相关层面,就可能形成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表现意识,即由本我的低级生物层面与既定社会层面主导自我,封闭内在高级生物层面,形成较狭隘的、缺失自然意识的中心。长此以往,心境完全由正相关理念支配,心理处于“热寂”而逐渐破坏即异变。比较突出的是索取、占有等,而且给这些意识行为缀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情、婚姻是自私之说,原本出自男权,作为没有什么权利的女人,相当于依附品的存在,谈不上自私。当代倡导的男女平等,使一部份女性也开始把权利自私化,形成另一类“中心”。
从社会意义上说,平等本身便不存在“中心”,一旦形成,必然是某种恶性心理膨胀,派生出病态心理的猜忌、嫉妒、排斥、偏激、傲慢等等,而且不仅限于男女之间。这种心理结构性破坏,占心理学统计比例较大,若将相正相成作用加上,具有这类人格假定,人格障碍和思维局限,思维固化的人更多。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尚未涉及对此的判断,或者说还没有联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认识心理结构。把某些并不正常的心理也划归正常,严格说真正正常的心理,必然联结着超我给出的情性、情德、情操和情怀,并具有相反相成和反正相成的理念支撑、调整和超越。
一般情况下,心理破坏是间歇的、短暂的,大多数人都具有自修复功能,因此在社会层面上表达的行为意识不太突出,这种自修复功能就是情感动力和心理动力。人类的自我调整与超越的核心课题亦在此。
人的自私也属于本能与生存权利分不开,但却是可以调整与超越的。社会不能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相对满足,自私便不会消除,公益体现的共在情感和理性很有限。
亲情无亏是个非常广义的命题,传统伦理亲情很难概括其人本与社会拓展和引伸的意义,如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都属于广义的亲情。至于男女之间特定的亲情,还被锁定在传统观念中,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而仅能体现狭义,也就谈不上无亏。爱心至上亦因此不能完全达到博爱,自由、民主、博爱、平等是近代人文主义追求的境界,它的至上意义是当代人文达不到的,在于人本知觉、善行尚表达不了公平公道的最高准则,真美互动是局限的。或许,在挣脱某些传统观念后,人自己会给自己找到与时俱进的说法,成就未来社会的高级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方面的探讨,我们开通了贴近现实的“问题解答”和“咨询服务”窗口。
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外延的深广性说,这是不能回避的命题。理想社会的人肯定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亲情无亏、爱心至上、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公平公道、真美互动,在相当程度范围和意义、价值上,联结在情性、情德、情操、情缘上,人本归因性又联结在终极认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