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身心探索身心系统构造(现代西方医学、中医药学、藏医药学、迈克资料、第四道)第四道(探索奇迹、与奇人相遇、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 第四讲:机器的构造,记得自己,四个道路


  共有560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第四讲:机器的构造,记得自己,四个道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第四讲:机器的构造,记得自己,四个道路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1 23:57:43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机器的构造,记得自己,四个道路


        作者 邬斯宾斯基
        翻译 杨斐华


  今天我们开始对各个中心做更详细的研究。这是四个中心的图表:
 
  这图表示人侧面站着从左边看过去的情形,它以图表方式指出了诸中心的相对位置。
 事实上,每一中心都布满整个身体,可以说是渗透到整个有机体里面去。同时每一中心各有所谓的“重心”。理智中心的重心在脑部;情感中心的重心在太阳神经丛;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的重心都在脊髓里面。
  我们必须了解,在现阶段的科学知识中,我们还没办法证实上述的说法是否正确,主要是因为每个中心包含许多目前科学尚不明了的性质,甚至解剖学也仍对此茫无所知。这似乎有点奇怪,然而事实是:人体解剖学决不是一种完善的科学。
  诸中心虽不为人所知,但其机能我们却能加以探讨。因此,诸中心的研究必须从其机能的观察开始着手。
  这的确是通常所采取的办法。就在各种不同的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理学——领域中,当我们无法知道所要研究的事实、对象或事物时,就必须自其结果或迹象着手。于此我们也将处理诸中心的直接机能。这样一来,我们所证实有关机能的一切,便能应用到诸中心上面。
  所有中心彼此之间有许多地方相似;然而,每个中心各有其独特特征。这些特征必须常记在心里。
  有关诸中心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就是:诸中心速度相差很大,也就是说,诸中心的机能各有其不同的速度。
速度最慢的是理智中心。其次是(虽然快了很多)运动和本能中心,这两者的速度大致相同。速度最快的要算情感中心,虽然它在“醒着的睡觉”状态下,工作速度很少到达它的应有速度(一般以本能与运动中心的速度进行)。
实际的观察虽然可帮助我们证实诸机能速度相差很大,可是却无法提出速度间的正确比值。事实上,诸机能速度的差异远比我们想象的、同一有机体的诸机能间的可能差异还要大些。如我刚才所说,诸中心速度间的差异用平常的方法无法计算,不过,若有人告诉我们这种差异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事实可以证实诸中心速度间存有巨大差异,虽然这些事实不能确定速度间的比值。
  因此,在说到比值之前,我想先来谈一些不需要任何特别知识就能做的普通观察。
  举例来说,试着在心理历程和种种运动机能的速度上做个比较。在你必须同时很快地做许多动作时,试试观察你自己。比方说,当你在很拥挤的街道上开车,或者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急驰,或者作任何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情时,你马上可以觉察出,你无法观察到每一个动作,不是行动必须慢一点,就是大部分的动作没有观察到;再不然,你若坚持要观察的话,你可要冒着车祸的危险,也很可能闯出一次车祸。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观察可以做,尤其是速度较快的情感中心更是如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诸机能速度的不同,做过许多的观察,只是我们很少体会到这种观察和经验的价值。只当我们明白这个原理,才算真正开始明了我们自己的先前经验。
  同时必须一提的是,谈到这些不同速度的一切数位,在诸学校体系中早已确定且甚为熟悉。稍后你就明白,诸中心速度比值是个奇怪的数字,具有宇宙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参与了许多宇宙活动,或者更恰当地说,它把宇宙的许多事物一个个分开来。这个比值是三万。即:运动和本能中心比理智中心快三万倍。
  在同一机体里的各种机能,其速度之间存有这么巨大的差别,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事实上,不同中心有截然不同的时间。本能与运动中心所拥有的时间比理智中心长三万倍;而情感中心所拥有的时间比运动与本能中心长三万倍。
  你是否彻底了解“教长的时间”是什么意思?它意思是,对于一个中心必须做的每样工作,有如此多的时间。不管它看起来有点奇怪,但是诸中心的速度有极大差异这件事实,却可以解释许多为人所熟悉的现象。这些现象是普通科学无法解释的,一般都默默置之不理或者干脆拒绝讨论。我现在就谈一些生理与心理活动中的令人吃惊与不可理解的速度。
  譬如:一个人喝了一杯白兰地,马上——瞬间——就经验到许多新奇的情感和感觉:温暖、放松、舒服、平静、满足、幸福或者相反的:激怒、烦躁等等。在不同情况下,他的感觉也许不同,可是身体对于这种兴奋剂的反应还是一样的快,几乎同时发生。
  其实用不着说白兰地或其它兴奋剂;假使一个人很渴或很饿,一杯白开水或一片面包也足够产生同样迅速的效果。
  我们还可发觉一些类似的现象显示出某些活动的巨大速度,比方,从观察睡梦得知。在《宇宙新模型》一书中,我也曾谈到一些这类现象。本能中心与理智中心、或运动中心与理智中心之间,也有这种差异存在。不过,我们对于这些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因此,我们不觉得它们有什么奇怪与不可理解的地方。
  当然,对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从来不会设法研究自己的人,这个现象或其它现象的发生是不足为奇的。可事实上,以普通生理学的立场看来,这些现象差不多算是奇迹。
一位生理学家知道,喝下白兰地或一杯白开水之后,到感觉它的效力,其间必须经过许多复杂过程。由口进入身体的每样物质得先加以分解,尝试几种不同的途径而后才能被吸收或被排斥。这一切全在一秒钟或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发生——这真是奇迹。然而又不算是奇迹,因为要是我们明白诸中心的速度有所差异,且记得本能中心做这项工作所拥有的时间,比用以计算我们普通时间的理智中心多了三万倍,那么我们就会了解这是如何发生的。
这意思是说,本能中心做这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照它自己的时间来算不是一秒钟,而是大约八个钟头。在普通实验室里,这项工作的确可在八个钟头内按部就班地完成。因此,这项工作速度惊人的观念,全然是我们自己的幻想,因为我们总以为普通时间——或理智中心的时间——是唯一存在的时间。
  以后我们会回头来研究诸中心的不同速度。
  现在我们必须设法了解诸中心的另一个特征,以便在自我观察与对自己下工夫时,提供给我们上品的数据。
  一般认为,每一个中心都可分为积极性与消极性两部分。
  这种区分在理智中心和本能中心特别明显。
  理智中心的一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肯定与否定,是与否。在我们思想的每一时刻中,不是其中一部分胜过另一部分,就是它们两者力量均等,无法决定孰轻孰重。理智中心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一样有用。其中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力量若有任何减少,结果会引起精神失调与错乱。在本能中心的工作方面,这种区分也十分清楚。而其积极性与消极性,或者愉快与不愉快两部分,对于生命的正确指导是同样的必要。
  味道、气味、接触、温度、温暖、凉爽、新鲜空气,这些愉快的感觉全部表示情境对生命能有裨益;而坏味道、臭味、不愉快的触觉、闷热或严寒等,这些感觉全部表示情境对生命会有伤害。
  我们可以确切地说,任何生活上真正的适应,都不可能没有这两种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感觉。它们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生存的真正指导者;这方面若有了任何缺陷,其结果将导致对环境缺乏认识而无从适应,因而陷于病与死的危险境地。想想看,要是一个人失去了味觉与嗅觉,或者用某种不自然的方法使他对不愉快的感觉不产生自然的厌恶,那么他很快就会将自己毒死。运动中心也可区分为积极性与消极性。不过,这种区分仅具有逻辑上的意义;换言之,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它对于实际的观察并无特殊意义可言。
情感中心的区分,初看十分简单明了。如果我们把愉快的情绪诸如:欣喜、同情心、爱心、自信心等视为积极性部分;而把不愉快的情绪诸如:烦恼、愤怒、嫉妒、猜疑、恐惧等视为消极部分,那么事情看起来很单纯。
可事实却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情感中心里面并没有自然的消极性部分。消极性情感多半是人为的;它们并不属于情感中心本身,而是基于与它们毫不相干的本能情感上面,借由想象与认同转变而来。这就是闻名一时的詹姆斯和郎奇情绪论(注)的真谛。他们坚称一切情感(情绪),事实上是内部器官和组织有了变化的感觉,而变化是发生在感觉之前,并且是感觉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说,外在的事件与内在的认知活动,产生的不是情感而是内在的反射,再由这内在反射产生感觉,就被称为情感。同时,积极性情感,诸如爱心、希望、信仰,就它们平常被了解的意义而言——即当作永远不变的情感,对一个处在普通意识状态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拥有的。它们要求较高的意识状态,要求内在统一性、自我意识、永远不变的“我”和意志。
  积极性情感不可能变为消极性情感。不过所有我们的愉快情感,诸如欣喜、同情心、爱心、自信心,都能随时转变为烦恼、愤怒、嫉妒、恐惧等等。爱情会变为猜忌或害怕失去他所爱的东西,或变为忿怒而敌对;希望会变成白日梦和对于不可能之事的一种期望;而信心会变为迷信,以及变为一种对于给人安慰的荒谬事物的软弱接受。
  甚至一种全然理智的情感——知识的欲求或者美感——亦即对于美或和谐的感受,如果与认同作用混合在一起,则马上会与消极性情感,诸如:骄傲、虚荣心、自私、自负等等结合在一起。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忧郁地说,我们不能拥有积极性情感。事实上,只要我们没有想象和认同,我们的消极性情感也不能凭空存在。当然不能够否认的,除了肉体上这许多不同痛苦是属于本能中心外,人还有许多精神上的痛苦属于情感中心。人有许多悲伤、苦恼、恐惧、焦虑不安等等,皆无法避免。并如疾病、痛苦和死亡一样与人生有密切关联。但这些精神上的痛苦与立基于想象和认同的消极性情感大有区别。
  这些情感是可怕的现象。它们在我们生命中占着极大的地位。我们可以这么说,许多人的一生全被消极性情感左右、控制而终于毁灭。然而,消极性情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毫无用处,既不帮我们指出生活方针,又不提供我们任何知识,而在我们的感受中,也不能给予任何指导。相反,它们破坏了我们一切的快乐,使生命成为重担,并且有效地阻止了我们可能的发展,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比消极性情感更为机械化了。
  消极性情感绝非我们所能控制。那些自认能够控制自己消极性情感、且自认无论在什么时候要想表现它们就能表现出来的人,完全是在自欺。消极性情感依赖认同而存在。如果认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被毁掉,那么消极性情感也会消失不见。有关消极性情感最怪诞不经的事是:它们实际上受到人们的崇拜。我以为,对于一个普通机器人而言,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清他自己和别人的消极性情感既无价值又不具有任何崇高、美好或力量。事实上,消极性情感只不过包含懦弱而已,并常常是歇斯底里症、精神错乱或犯罪的前兆。它们唯一的好处是由于它们毫无用处,而且是人为地由想象和认同所创造,就是把它们毁掉,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而这就是人可以免于消极性情感的唯一希望。
  假如消极性情感对于任何目的——就算最微小的目的——有一丝儿用处或不可缺少,而且,假如它们是情感中心真实存在部分的一种机能,那么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因为只要人保有他的消极性情感,他就不可能有内在发展。在学校的语言里,谈到对抗消极性情感的奋斗时这么说:人必须牺牲他的痛苦。
  人人会问:还会有什么比痛苦更容易牺牲的东西呢?但是事实上,人们宁愿牺牲任何东西,也不愿放弃他自己的消极性情感。人可以为了小小的理由牺牲任何快乐或享受,可是却绝不会牺牲自己的痛苦。就某种意义而言,他之所以如此是有理由的。
  人执迷不悟地以为,牺牲快乐是希望能有所获得,可是他却不能希望牺牲自己的痛苦会有所获得。人对于痛苦抱有许多错误观念——他仍然以为痛苦是上帝或诸神给予的惩罚或教训,甚至害怕听到这么容易就可以摆脱掉痛苦。这个观念变得难懂的原因是,人们确实有许多无法摆脱的痛苦、有许多建立在不可能也不愿放弃的想象(例如:不公正的观念和有可能破除不公正的信念)上面的痛苦。
  再说,许多人除了消极性情感之外真是一无所有。他们所有的“诸我”都是消极性的。要是你把他们的消极性情感剥夺掉,他们将会崩溃,而烟消云散。
  我们若没有了消极性情感,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对于我们所谓的艺术、戏剧、大部分的小说,会有什么影响呢?
  不幸的是,消极性情感没有可能会自行消失不见。唯有藉助于学校的知识和各种方法,才能克服并消除它们。对抗消极性情感的奋斗是学校训练的一部分,与学校的一切工作有密切关系。
 假如消极性情感是人为的、不自然的、无用的,那么它们来自何处?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的起源究竟如何,所以我们无法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所能谈的消极性情感和其起源,只限于有关我们自己和生活上的那些。比方说,注意小孩,我们可看出,他们如何被教以消极性情感,如何透过成年人或较年长的孩子的模仿而学得。
  假如一个小孩能够自小在没有消极性情感的人们中成长,他也许就不会有这些情感了,或者有的话也很少,容易用正确的教育来加以克服。不过在真实生活中,事实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藉助于所有他能看到、听到的实例,藉助于阅读、电影等等,早就知道消极性情感的整个范围,并能加以想象再表现出来与之认同,和任何成年人无异。
  成年人的消极性情感,依赖着文学和艺术上不断地证实和赞美,以及个人辩护与放纵自己而得到支持。甚至在我们对它们感到厌倦时,也不会相信自己能摆脱它们。
  事实上,我们具有控制消极性情感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想的还要多得多。尤其当我们已经了解它们是如何危险,以及对抗它们的奋斗是如何紧迫时,则力量会更强大。可是,我们却替它们找许多借口,不是沉迷于自怜就是陷溺于自我中心,依情况如何而定,除了对自己之外,对一切都吹毛求疵。
  刚才所说的一切指出,我们和我们的情感中心处在一种奇怪的关系上。情感中心,既没有积极部分又没有消极部分。其消极性机能多半是虚构的。有许多人在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经验过任何真实情感,他们的时间完全花在虚幻的情感上面。
  因此我们不能说,情感中心可区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部分。我们只能说,我们有愉快的情感和不愉快的情感,并且所有的情感虽不是消极性的,却随时会因极轻微的激怒甚或无缘无故就转变为消极性情感。
  这便是我们情感生活的真实画面。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察看我们自己,则一定会明了:只要我们培植和推崇自己这一切有毒的情感,我们就不能寄望统一性、意识或意志会得到发展。这种发展若是可能,则所有消极性情感就会进入到我们新的素质(存在)里面去,永远存在我们里面了,那样我们再也摆脱不了它们。然而,我们诚为有幸,这样的事不会发生!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1 23:58:12 [只看该作者]

在目前状况下,我们唯一的优点是: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若有了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即意味着发了疯。只有疯子才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顺便提一下,这件事实也解决了另一个虚词“情结”。这个字眼自从所谓心理分析的日子起,即混进了心理学语言里面去了。
  在我们的心理构造中,并没有什么东西相当于“情结”这个观念。今日所谓“情结”,在十九世纪的精神病学中叫做“固定观念”,被视为疯狂的症候。这种说法至今完全正确无误。
  正常人不可能有“固定观念”、“情结”、或“病态的固执”。如果有人想在你身上找出情结,记住这点倒是有用的。我们具有许多不良特征,就算没有情结,我们的机会仍然非常渺茫。
现在就回来谈谈对自己下工夫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自问一下:我们的机会是什么?我们必须找出一些多少能由我们控制的机能与活动方式,运用这项控制尽可能设法增加控制力。
譬如,我们对自己的动作有某种控制力。在许多学校里,尤其在东方,对自己下工夫就是从尽量获得对动作的充分控制力开始的。不过这需要特别的训练,花费许多时间,并且要研究一些精心设计的运动。在现代生活里,我们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关于这点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可用来对自己意识的发展下工夫,这时我们还运用到最服从我们意志的工具,即我们的心灵或理智中心。为了对我们所要说的话有更彻底的了解,诸位就必须设法记牢:我们对于自己的意识并没有控制力。当我说,我们能变为较有意识或者我们可以使一个人具有片刻意识,只要问他是否有意识即可,这时我所用的“意识”或“有意识”等字眼,是取其相对意义而言的。意识有许多程度不同的差别,每一较高程度相对于较低程度来说,意味着“有意识”。不过,虽然我们对于意识本身没有控制力,但是我们却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即——我们能对意识加以思想,而且可以用这种方法使自己变为有意识的。我的意思是,指引我们的思想朝着能获得片刻意识的方向,由此我们能引发出意识来。
  现在试试看把你观察自己所注意到的一切,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你会注意到三件事。第一、你不记得你自己,也就是说,当你设法观察你自己的时候,你却没有觉察到你自己。第二、一连串不断的思想、影像、谈话的回音、片断的情感,从你的心中飘过,常常使你分心而无法观察,这使得观察这项工作倍加困难。第三、就在你开始自我观察的时候,你也开始了想象。这样一来,你若真想观察,那么必有一种对抗想象的不断奋斗。
这便是对自己下工夫的要点。假使人能明白,工作上的一切困难是在于人不能记得他自己,那么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必须做的事。
  人必须努力记得自己。
  为了做到这点,人必须对机械性的思想奋斗,并必须对想象奋斗。
  要是人有意识地、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他将会在短短时间内看出效果。不过,别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一蹴而就的事。
  自觉(记得自己)——顾名思义——是件极难学会的事。人不可寄望会得到什么结果而来学习记得自己,否则会跟自己的努力认同。自觉(记得自己)必须建立在如下认知上:我们不记得自己,然而我们若努力去做而且做得对,我们是能够记得自己的。
  因为我们对于意识状态没有支配力,所以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无论在什么时候要想有意识就有意识。不过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思想有一点控制力,所以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在短暂时间内记得自己。而且借着我们思想的特别建构——即由于明白“我们不记得自己,没有人记得自己”,并且认知这一切的意义——我们开始记得自己,因而我们可以变为有意识。
  务必牢记,我们已找到机械性城墙的弱点。这就是“我们不记得自己”的知识,和“我们能努力记得自己”的认知。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仍限于自我研究上面。目前的下工夫,就是从了解自己必须做真正的改变而开始的。
  稍后我们会明白,这种与自我观察及对抗想象之奋斗有关的自觉练习,不仅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并且改变了我们新陈代谢中最精细的部分,而且在体内产生了确定的化学效应,也许说炼金术效应更为恰当。因此,今日我们从心理学来到炼金术——也就是——来到了由粗糙成分转变为精细成分这个观念上。(注)
  注:在本体系看来,与我们人有关的创造射线(The RayofCreation),由始至终的过程是这样的:绝对者(万有的开始)、所有的世界(所有银河系)、所有的太阳(我们的银河系)、我们的太阳(我们的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地球、月亮。
  一个完人(即完全获得了人可能有的发展)具有四体:肉体(physical body);灵体(astral body);心智体(mental body);圣体(causal body)。除了肉体外,都不是与生俱有的。一般人(即第一、二、三种人)以及第四种人都只具有肉体而已。肉体是由地球上的物质所组成的,所以肉体一死,人也就死了。但是,人借由对自己下工夫,以及在内心做“是”与“否”相对抗的奋斗(即受外界刺激时,努力保持清醒),人是能够获得其它三个体的。当人在做内在奋斗时,渐渐地一些永久特性,诸如永远不变的“我”、意识、意志等开始形成,人也就开始结晶。也就是说,他身体内的组成物质开始转变而愈来愈精细。最后他拥有圣体。圣体是由不属于太阳系的物质所组成,所以太阳系里没有东西能毁灭它。当肉体死后,圣体仍然能够存在,亦即具有圣体的人在太阳系的范围内是不朽的。
  对自己下工夫的方法,或者说不朽之道,有四种:
  第一道(THE way of the Fakir)回教或印度教的行者的方法.对肉体下工夫,借着折磨肉体,以获得控制肉体的力量和意志。这种方法使本能和运动中心过分发展,而其它中心得不到发展,也就是第一种人过度的表现。
  第二道 (THE way of the Monk)僧侣的方法. 借着信心、宗教情感、宗教牺牲,使情感中心得到发展,但是其它中心发展却不完全,也就是第二种人过度的表现。
  第三道 (THE way of the Yogi)瑜珈派修行者的方法.借着对知识和意识下工夫,使理智中心发展,但其它中心没有充分发展,也就是第三种人过度的表现。
  第四道 (THE Fourth Way)本体系属于这一种.是一种人内在地下工夫改变自己,所以必须就在他发现第四道时的生活状况下开始着手,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人、工作,跑去修道院、寺庙居住。这是与上述三种传统方法不同的地方之一。人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注意:本能中心、运动中心、情感中心、理智中心必须同时并行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对自己的肉体、情感、心灵下工夫。再者,第四道要求于人的是理解不是信心。人必须什么也不要相信,凡他所听到的一切都必须自己去证实。一个人对于他自己正在做的事愈了解,那么由于他的努力而获得的成果也愈大。本注详见邬斯宾斯基所著《第四道》和《探索奇迹》二书。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第四讲:机器的构造,记得自己,四个道路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