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道家精粹 → [转帖]《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


  共有65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转帖]《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1 19:28:38 [只看该作者]

前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我们对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经》,应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道德经》流传久远,错简、异文甚多,裁章遣词各殊,且文简义奥,历代世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因本书属哲学论著,所以译文主旨应是释解本意,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切实的现代阐释,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本书采用这样的译释方针:凡可用当代的知识词句能发掘其奥义者,只求似是;文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处也尽量附会一下,以求行文通畅易懂。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
事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到说明了,但这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它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无",用来表明天地万物生成之元始;"有",用来表明万物演化之根本。
   所以,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
 "无"和"有"同一的同一,便是众多奥妙之源。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天下人若皆知某些事物可誉之为美,对另些事物认定可恶的成见也相对产生,结果将会是不美;若皆知某些行为可誉之为善,对另些行为认定不善的判属也相对形成,结果将会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产生,难和易是相因形成,长和短是相形而见,高和下是相对而显,音和声是相配而和,先和后是相邻而随。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为无主观施为之事,行正己正人之不言之教,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妄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他有功不居,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
  不崇尚贤能,以免人民争名夺利;不宝贵难得之财货,以免人民生贪心而为盗;不炫耀可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事物,以免扰乱人民淳朴的心性。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削弱人民争逐名利的欲念,坚实人民自立自强的气骨。
  常使人民没有奸诈虚伪的心智、没有贪心邪念,这样就使得机智巧诈之人也不敢胆大妄为。
 以不违背客观自然的方式来治理政事,就没有天下不太平的。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译
 "道"常用虚柔和谐的方式来作用于事物,或者其作法是不盈满过甚;其渊深博大、统筹兼顾而且又无处不在,就好似是万物的宗主。
  它挫敛锋芒,化解纷扰;涵蓄光辉,混同尘俗;其明晰度澄寂得就好象似有似无。
 我不知它是谁创造的,好象在天地生成之前就有了它。



 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谓仁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正如同风箱一样吗?
 虽空虚却不会穷竭,愈主观妄动愈有纷乱生出。
 主观言行越多谬误越多,还不如遵守客观法则之中和之道。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
 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与万物演化所依循的法则永不消亡,这可谓是玄妙的生育之母。
 这玄妙的生育之母化生万物的无形之门,可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根。
 它绵延不绝,其形象若有若无,作用无尽却又无须勤苦。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译
   天长存,地久在。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后面,却反而赢得了众人的拥护,被推为领导;清静无为不求益生,反而能住世久长。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就了他。



 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
 最高的德行若似水的品性。
 水善于便利万物而又好让不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卑处,所以近似于道。
有最高德行的人:
   居,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心,能恬淡宽厚,虚怀若谷;
   施,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
   言,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
   政,能循道顺民,无为而治;
   事,能统筹兼顾,谨始虑终;
   动,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
 正因为他不与客观当然之道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九章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意译
 把持并增盈之,不如就此罢手;
 捶尖并愈磨利,难以维持长久;
 金玉财富满堂,无人能以保守;
 富贵而且骄横,可谓祸殃自留。
 功成身退,这才符合自然法则。



 原十章 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身体力行,一心致道,能做到顷刻无离吗?
 专任自然淳朴之气达到至柔至和,能象婴儿一样纯洁吗?
 清除主观欲念,虚心观察事物,觉悟事物本然,能作到无瑕疵无弊端吗?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依循自然而不主观造作吗?
 宏观调控,能象雌柔一样顺应道理而不过甚吗?
 聪明睿智,世事洞明,能做到不动机心施为吗?
 营造浑厚淳朴的大环境,而任由人民自生自长、自作自息。
   生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居功自恃,位居首长而不主观任意宰制,这可谓是幽冥之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实"有"之有效能,是因为虚"无"在起作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
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
 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
 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为肚腹生活之需,而不贪婪妄求声色财货之娱,所以摒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
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
看它看不见,可名为夷;
  听它听不到,可名为希;
 摸它摸不着,可名为微;
 在这三方面都无法穷源竟委,所以只能把它们合在一起来描述一下。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但它的后为来却不模糊,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称概括,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态状,没有景象的迹象,这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结尾。
 掌握古始就有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识古往今来,这可谓是道的纲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意译
   古时善于修道者,见解精微,奥妙通达,学识高深得令人难以认知。
 正因为学识高深得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地把他的一些外在形象来加以描述:
 小心审慎啊,如履薄冰;
 警觉戒惕啊,象怕妨碍了四邻;
 恭敬严肃啊,似做宾客;
 涣然适应啊,似冰将要消融;
 浑厚淳朴啊,似尚未雕琢的素材;
 坦然旷达啊,虚怀若谷;
 混同凡俗啊,若似污浊。
 谁能使浑浊混乱者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苟安死寂者萌动起来,慢慢复生?
   保持此道者不欲把事情做过份,也只有不把事情做过份,才不会有新的弊端形成。



 十六章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
  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坚守清静达到极点,万物共相生长变化,我可以观察觉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
  那万物演化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之"道"。
 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之"道",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客观法则之命令。
    依从客观法则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规。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可谓是聪明。
    不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而主观妄为,其结果将是危殆、险凶。
  明白了这永恒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就会淳厚宽容;对事物淳厚宽容,方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方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方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方是符合道;符合道,方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险。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只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译
  最好的统治者,是循道无为润物无声,虽然能普济众生,但其德不显,所以人民只知道有其人。
其次一等的,是主观尚为立善施德,人民虽然实受损害,表面却似有所益,所以人民爱戴而且赞誉他;
    再次一等的,是专权擅威,以致严刑峻法、律令苛刻、摇手触禁,所以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是昏庸无能,以致文恬武嬉、纲纪废弛、世扰俗乱,所以人民轻侮他。
 因社会上人性游移,淳朴散败,以致诚信不足,故而有诚信也使人不信任。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啊,他不主观施为!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办成的。"



 十八章 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译
 淳朴的大道颓废了,才有了所谓的仁义;
 奸诈的机心出现了,方产生严重的虚伪;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译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
 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
  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   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风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译
恭恭敬敬的应诺与粗粗鲁鲁的言答,能相差多少?
但具此而判别为善恶的词义,又相差多少? 
    众人所畏惧的社会成见与习俗,个人不可能不顾忌。
 但群体的风气,却往往只是草率地注重和认同了事物的表象、形名,而不是进行冷静、深入的究察而触及事物的实质啊!
 众人那迎合趋附风潮的样子,好象去参加盛大的筵会,又好象去登台春游。
 我却独自居守那浑厚本然,不设不施、不企不求、无动于衷,朴不开窍。
  浑浑沌沌啊,好象幼婴还未长大;虚静蒙昧啊,好象若无所归。
众人皆似识时达务、知识丰足有余,而唯独我却似短见薄识、如同有所遗缺。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吗!
  众人皆逐境为明,我独守道如昧;众人皆察察用智,我独闵闵存真。
 (我之胸怀)澹泊大度,似渊深辽阔之大海;无为无欲,如同一无所系之长风。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冥顽不灵。
 我独不同于世俗,而遵循道为奉养。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1 19:29:22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

意译
 大德的行为表现,完全以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作为依从。
 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如果做为物来讲,其形象恍恍惚惚。
 虽然惚恍,其中却有迹象;
 虽然恍惚,其中却有真切的东西;
 它幽冥深远,其中有精纯,
 这精纯非常确切并有信验。
 从现今上溯远古,它从不消失,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原。
 我是怎样知晓万物本原情况的呢?就是依据这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进行的推演。


 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意译
 曲己从道则全,枉意从理则直;低洼则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执一纲则能得其目,迷于繁琐则惑其根本。
因此,圣人遵循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
不固执己见,方能全面明察;
 不自以为是,方能是非昭彰;
 不自我夸耀,方能显现功绩;
 不自高自大,方能有所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客观的当然之道抗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
 前人所谓曲己从道则全的话,岂是空话吗?
 为人处事能出于至诚,圆满周全的结果将可得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译
 少主观妄为,而该顺应自然。
 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是谁做的呢?天地。天地暴肆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
所以,准备依从道而行者,那么你的行为一定要附合客观规律,适应道而生成的天性应等同于客观自然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得到的,弃失的应该等同于客观自然要求你弃失的。
你的行为附合客观规律时,客观规律也乐于应验于你;你的行为、天性适应于客观自然时,客观自然也乐于容纳于你;弃失等同于客观自然要求你弃失者,客观法则所摒弃者也乐于你的这种弃失。
只是因为你考查、经历的信验不足,故而事物有这种因果关系存在你也不信。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译
 踮起脚根而立者,不能立久;大步跨行者,不能长行。
 固执己见者,不能全面明察;
 自以为是者,不能是非昭彰;
 自我夸耀者,不能成全其功;
 自高自大者,不能有所长进。
 这些行为,按"道"来讲,叫做残羹赘瘤。
 这是人们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译
 有个东西浑沌而成,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着。
它无声而又无形,不靠外力而又永久存在,循环运行,永不休止,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它的名字,姑且就把它叫作"道",又强称之为"大"。
大的意思是说它周流不息,周流不息是说它无远不到,因它周流不息,远也可称之为返。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形成是自然而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意译
 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沉静是克制浮躁的主君。
 所以君子待人接物时,终日都是宽厚稳重,虽有富贵荣华,却处之淡然。
 为什么身负万民之责的大国君主,却为了荣观而任由自身轻率地处置天下呢?
 轻率就会丧失根本,浮躁就会丧失主宰。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意译
 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
 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
 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无须筹码算具;
 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
 善于束结者,隐恶扬善,正己正人,以致于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
 因此,圣人总是辅万物之自然,善于挽救人,所以无有被鄙弃之人;
 总是能物尽其用,所以无被废弃之物。这些作法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明智。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师,不善人是善人可道化之资。
 不尊贵可效法之师,不爱惜可道化之资,虽自以为明智,其实是大糊涂。
 这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二十八章 知其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意译
 知如何做可谓是雄强刚上,但却安守其雌柔谦下,以至为天下人物所归往。
 天下人物所归往,道之常德仍持守不离,复归于婴儿般的淳朴。
 知其昭明,守其浑厚,为天下人所式法。
为天下人所式法,天赋的常德不会出现差失,复归于元始时的纯真朴实。
知何由可能荣达,但却持守卑弱无为,其澹泊寡欲,虚心宽容,若似天下之谷。
这若似天下谷的品质,却只需人的天赋本性常德便可足够,复归于浑厚淳朴。
 人们朴实的本性散失,便如同成了各具长短的器物,圣人只好选贤任能,因势利导,使民心复归于淳朴。天下大治时,民心浑厚质朴,首领顺其自然,无须割治。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译
 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
 天下万物各有其神妙的自然本性,不能主观妄为,不能强行控制。
 主观妄为将会遭败,强行控制将会失去。
 因此,圣人不主观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会失去。
 世间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凉;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危殆。
 因此圣人戒除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意译
 用道来辅佐君主者,不恃武力来逞强天下,恃武逞强这样的事经常遭到报应。
 征战之地,荆棘丛生。大军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大灾荒年。
 善用兵者,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兵来逞强。
 达到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追求这目的是因为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勿要逞强。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者,会很快消亡。



 三十一章 夫兵者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意译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者尽量不使用。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
  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的态度对待用兵。
 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犹川谷之於江海。

意译
 永恒的道,难以名称概括。淳朴虽似鄙小,但天下谁也难以将其臣服。
 侯王若能保持淳朴,民众将会自然宾从。
 天地相互作用,降下雨露,民众无须号令就自然共同沾受润泽。
 创设了体制,人物便各自有了名称。名称有了,便应遵从与名称相附的行止,遵从与名称相符的行止便无危殆。这就譬如道存在于天下事物之中,就象似河川溪流汇聚于大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意译
 能知人者可谓智慧,能自知者可谓高明。
 能战胜别人可谓有力,能战胜自我可谓刚强。
 知道满足者可谓富有,自强不息者可谓有志。
 不丧失立身之本者,乃可平安长久。
 身死而精神不朽者,可谓是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译
 大"道"广泛啊,宇宙万物中,它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而生发,它却不对万物发号施令,有了成就也不以功自居。
 辅育了万物而又不为其包办主宰,可以说是小;万物依附它而它又不为其包办主宰,又可以说是大。
 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译
  掌握了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这个大纲,天下事物都会依附;
 依附了对各方也没有妨害,各方都可安宁,平和,泰然。
音乐和美食,只能诱使过客暂留一时。
 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说起来是淡然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译
 (事物)将趋收敛,必然扩张;
 将趋衰弱,必然强横;
 将趋颓废,必然兴盛;
 将趋收取,必然施予;
 这是微妙的事物客观道理。
 柔弱会胜过刚强。
 鱼的生存不能脱离水渊,国家的教化刑法不可张扬炫耀于民,以免使其背弃、蜕化淳朴的天性。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意译
 道从不超越规律任意施为,万物却能顺应自然各得其所。
 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人民将自我进化。
 人民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我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
 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乎无所贪欲。
 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意译
上德者循道无为,虽然能普济众生,但其德不显,而实质却是有德。
 下德者贪为尚施,故而能获取德名,但正因其获取德名的行为不失,其实质却是无德。
 上德者微妙玄通,能应天顺民,无为而化;无为是无主观施为。
 下德者抱一主义,欲立善施德,有意而为;为之是依主观妄为。
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
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
 上礼是尚修文饰,为礼而不得其回应,便伸手导人就礼。
 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了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了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了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了礼。
 那礼呢,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前首。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实际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
 所以抛弃后者,采取前者。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意译
自古凡是得了"道"的:
 天得了"道"就清明,地得了"道"就安宁,神得了"道"就灵验,河谷得了"道"就充盈,万物得了"道"就生发,侯王得了"道"就可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
 天不能清明将会破裂,地不能安宁将会崩塌,神不能灵验将会消失,河谷不能充盈将会枯竭,万物不能生发将会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首领将会倾垮。
 所以,贵以贱为其根本,高以下为其基础。
 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贵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之誉却是没有称誉。
 其不欲象玉一样炫耀其华美,象石一样显露其刚强。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译
 反向转化,是事物内矛盾的双方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
 用柔弱而不过分的方法,使事物达到和谐,是自然之道的应用方式。
 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1 19:29:55 [只看该作者]

原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意译
上士听了"道"理,努力遵行;
 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理,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为"道"了。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
 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
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
循道建德,是冲气成和、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
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
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似没有棱角;
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
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
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借资材恩惠于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意译
 道本唯一,这唯一之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第三者如 此从而衍生万物。
 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观规律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侯却用此自称。
 所以,事物有时受损后反而得益,有时得益后反而受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人:逞强妄为者没有好结果!我将把此话奉为信条。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译
 天下之至柔者,可左右、影响天下至坚强之事物。
 无形无状者,可深入于似无间隙的事物之中。
 我因此而知晓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有益。
 用客观实际现身说法的不言之教,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实行和得到。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译
 名声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个重要?得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有害?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译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似有缺憾,其用却无弊困;
 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似有不足,其用却无穷竭。
 大直是守经达权,顺应自然,所以若似枉屈;
 大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若似迂拙;
 大辩是实事求是,惟恐虚妄,所以若似口笨。
 躁极则生寒,万物将凋零;
 静极则生热,万物而得生;
 清心方能寡欲见性,宁静则可循道致远,清静中和乃是天下正道。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译
 国家政通人和之时,驱使战马耕种田园。
 国家昏乱之时,连怀驹母马也用于征战,以致马驹生于荒野。
 罪过没有什么能大过贪婪多欲,
 祸患没有什么能大过不知满足,
 过错没有什么能大过妄欲必得。
 所以,知足者之足,是经常的满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意译
 不必出门面面俱到的去了解,就能知天下事物的基本道理;不必频频观望窗外,就能知其自然的普遍法则。
 走得越远,被纷乱所迷,对"道"的主旨就明白越少。
 所以,圣人无须四处出行就能知晓万物的普遍之理,无须事事亲眼窥见就能明晓事物始终,不待一厢情愿的执意施为便能有所成就。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译
 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日益愈增。
 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至达到不主观妄为的境地。
 不主观妄为,所以事物无有不妥贴之处。
 治理天下,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原则,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民,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译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善待。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信任。
 圣人的治理天下,收敛情欲私见,为的是让天下人心复归于淳朴。百姓都用耳目注视着圣人的所作所为,圣人善待他们皆象善待婴儿一样,并使他们回复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译
 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
 长寿者,占十分之三;夭亡者,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为生,却因自己的妄为而致死亡者,也占十分之三。
 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贪欲生活丰厚的缘故。
 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陆行不会逢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战乱时不会遭受杀伤;牛无处用它的角,虎无处用它的爪,刀无处用它的刃。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他顺应自然,不为贪欲而自蹈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万物本"道"而萌生,各依赖适应"道"而形成的自身德性得到畜养,物质赋状而成形,环境态势而造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其不主观地包办、干涉万物,而任由万物自然适应来形成。
 所以"道"使之得到萌生,自性本"德"使之得到畜养,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得到爱养和保护。
 生之而不据为己有,为之而不自恃其能,位居首长而不任意包办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行。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意译
天下万物都有元始,可以作为天下事物的纲本。
既知晓其纲本,便可据此知晓其子目;
既知晓其子目,又仍持守其纲本,终了不会出差错。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贪为之欲门,始终无须劳苦。
 尚口妄言,贪欲施为,终身也不可救治。
 能见微知著以一持万叫做明,能持守柔弱不为已甚叫做强。
  发挥涵蓄之光,启发事物恢复本身之明,不为身后遗留祸患,这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常则。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意译
使我稍微有些明知,就会知晓,遵循客观自然大道而行,唯有主观施为是应当时刻畏惧触犯的。
客观自然的淳朴之道甚是平坦,但人君却往往喜走邪径。
 宫庭愈是华美,农田愈是荒芜,仓库愈是空虚。
 穿戴着锦锈的服装,佩挂着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吃的生厌,财货丰盛有余,这可谓是强盗头子。走的不是正道呀!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意译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被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遭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
 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所以,要以体察自身来理解他人,以体察自家来理解他家,以体察自乡来理解他乡,以体察己邦来理解他邦,以体察天下的事物来理解天下的道理。
 我是如何知晓天下道理的呢?用的就是这办法。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译
 道德涵养深厚者,好似初生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害他,凶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小手却抓握牢固。虽然不知两性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之故。整天哭啼,喉咙却不嘶哑,这是由于元气和谐之故。
 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可谓是智明通达。
 贪欲厚生可谓致殃,任性使气可谓逞强。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会很快消亡。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意译
 知"道"者,不主观臆断妄作妄言;主观臆断妄作妄言者,可谓不知"道"。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妄为之欲门;削弱锋芒,化解纷扰;涵敛光辉,混同凡尘;这叫做与道微妙的同一。
 所以,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卑贱;故而这法则和践行这法则者为天下人所尊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译
 以正直的教化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攘人民为原则来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就在于:
 天下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贫穷;
 民间损人利己的器物、方术越多,国家就越混乱;
 人们的智诈伎巧越多,各种左道旁门就越丛生滋起;
 法令越是繁苛,盗贼就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主观施为,人民则自然进化;我澹泊清静,民众则自然纯正;我不造事扰民,民众则自然富足;我不贪欲,民众则自然淳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译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苛酷,人民就狡诈。
 灾祸啊,幸福倚靠在旁;幸福啊,灾祸藏伏其中。
 谁能明晓这前因后果?
 旁离了质朴方正的道,正常将反向演化为怪异,善事将反向演化为妖害。
 人们的迷惑,那日子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为人处事方正而不生硬,清廉而不伤世,直率而不放肆,光辉而不炫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意译
 管理人民,事奉天道,没有比啬其私欲自见而不主观妄为更重要的了。
 唯有啬惜自见而不主观妄为,才可谓是及早服从了天道。
 及早服从了天道,可谓是不断地积"德";
 不断地积"德"则可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不知其能力的极限;
  能力不知极限者就可以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原则,统治就可以长久。
 这就是深根固蒂,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



 六十章 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译
 治理大国,如同煎小鱼:繁扰则鱼烂,妄为则民伤。
 以道来治理天下,那妖孽之徒就不作怪。
 不是妖孽之徒不作怪,是作的怪伤不了人。
 不但妖孽之徒作的怪伤不了人,而且圣人的治理亦不伤人
 两者都不伤人,所以德泽就都交润于人民了。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1 19:30:22 [只看该作者]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意译
    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
 因此,或者是大国以谦下取得了信赖,或者是小国以谦下得到了支持。
 大国不过是希望网罗别人,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附别人。
 谦下能使两者各得其所愿,但大国更应该谦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意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为善人之珍宝,不善人也能赖以得保。
  美好的言谈可以获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人群中有那品行有差的,哪能因此就抛弃他呢?
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还不如献奉此道为好。
  自古以来为什么都尊贵此道呢?
不就是因为有所求可获得,有罪恶过失可免除吗?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尊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译
 为顺应自然无主观妄为之为;
 做遵循道理不造端生事之事;
 以淡泊明志美意延年为趣味。
 利、害、福、祸之大小多少,皆是由因致果;
 用广慈博爱,至诚不移之德来答报嫌怨者。
 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处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微处开始。
 因此,圣人始终不待把问题酿大,所以能成就他的大业。
   那轻易许诺者,必定会少有信用;总是把事情看得容易者,必定会多次遇到困难。
 因此,圣人还总是重视困难,所以终究没有困难了。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其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无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意译
 安定的局面容易维持,未露苗头的问题容易设法,情状脆弱时容易化解,事故细微时容易消散。
 措施要用在事故尚未发生之前,治理要在祸乱尚未形成之时。
  合抱的大树,萌生于细小;九层的高台,从一筐筐土堆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迈出第一步。
 主观妄为将会失败,强行把持将会丧失。
  因此,圣人行事,不违背客观规律主观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违背人情物性强行把持,所以不会丧失。
  人们做事,经常在将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持之以恒,慎重坚毅的态度始终如一,就没有失败之事。
  因此,圣人追求恬淡自律,不贪爱珍贵难得的财货;学习世俗不学的顺应自然之学,复返众人弃本逐末之过失;以此来辅助万物之自然发展,而不敢师心自用肆意施为。



   原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意译
   古时善于遵循道治理国家者,不是让人民趋向机伪巧诈,而是让人民保持淳朴。
 民众的难于治理,是因他们损人利己的智诈机谋繁多。
 所以,用智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知道这两种治国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格守不渝这种法则,可谓是玄妙的德行。
  这玄妙的德行博大精深,似与事物相反,然而却能达到长治久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译
  江海之所以能为一切河川溪流所汇往,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为百川所聚会。
  因此,为政者要管理人民,必须不师心自用,而应唯民意是听;要领导民众,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
  所以,圣人地位虽然居于人民之上,人民却不感到压抑;领导人民在前,却没给人民带来妨害。
 因此,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拥戴而不厌弃他。
  因为他不与人民之意愿抗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民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且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意译
   天下人都认为我说的道太空泛广大,不象任何器物。正因为它太广大,所以不象任何器物。如果它象任何器物,它早就显露其渺小来了。
  我这道有三个特点,常做为法宝来保持:第一是广慈博爱,第二是恬淡节俭,第三是顺应自然,不敢主观任意于天下人物之先。
  慈爱,所以能勇于行道;节俭,所以能扩广博爱;不敢主观任意于天下人物之先,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长。
  现在舍弃广慈博爱而为私欲好勇斗狠,舍弃恬淡节俭而尚好奢侈铺张,舍弃顺应自然而任由主观意气争先,乃是自寻死路!
  慈爱,用于战斗则能胜利,用于守卫则能坚固。天道若救助谁,将会让谁用自身的慈爱来卫护自已。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译
 善为将帅者,不逞武勇;
 善于争战者,不涉忿怒;
 善于取胜者,不待交锋;
 善于用人者,态度谦下。
 这叫做不与客观当然相争的德行,这叫做任用人材的能力,这叫做符合天古之极至之道。


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意译
   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
 这意思就是说:
  我之行动,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行之行动;
  振臂号召,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发之号召;
  面对相敌,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面对相敌;
  执持之兵,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执持之兵。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为正义悲愤的一方将会获得胜利。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意译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
 可是天下竟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实行。
 言论皆有其宗由,指事皆有其迹据。
 正因为人们不理解这道理,所以才不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少,取法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因此,圣人好似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意译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可谓是高明;不知却自以为知,可谓是弊病。
 只有唯恐自己的知识言行出现弊病,方能杜绝弊病。
 圣人之所以没有弊病,正是因为他唯恐出现弊病,所以才杜绝了弊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就此。

意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革命的权威就要到了。
 不要逼窘人民的处境,不要压迫人民的生计。
只有不压迫人民,才不会遭到人民的厌弃。
 因此,圣人自求明达,却不自以为是;洁身自爱,却不自以为尊贵。所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译
 勇于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败亡,勇于不敢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生发。
 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受益,有的受害。
  天道这种对恣意妄为的厌恶,谁能知晓其缘故呢?所以及便是圣人也是临事而惧谨始虑终。
  客观自然法则,不争却善于取胜,不言却善于应答,不待召唤而自来,看似舒缓却善于安排。
 自然法则之网,广大宽松,却无失漏。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意译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以死刑恐吓得住他们?
  倘若能使人民生活幸福,以致于乐生怕死,而有为非作歹者,我严惩不贷,谁还敢做恶?
  犯律者应由司法者惩治。如随意代替司法者惩治,便如同代替木匠砍木材,代替木匠砍木材者,少有不伤其手的。


 七十五章 民之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意译
 人民之所以贫饥,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所以才贫饥。
 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主观妄为,所以才难治理。
 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由于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太丰厚,所以才不怕死。
 只有不以厚生丰养为追求者,才比厚生丰养者贤明。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意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
 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
 所以,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
 因此,以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
 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


 七十七章 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意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开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意译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晓,却无人能遵行。
  因此圣人说:"能替代国家承受其屈辱,方为社稷之主;能替代国家承受其祸殃,才是天下的君王。"
 真理往往若似谬论。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译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
 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
 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
 自然法则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译
 国小人少,邻国和睦,即便有兵器也无所用;使人民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愿流亡。虽然有车船之利,人民却不会因流离和贪欲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因为政通人和,却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又恢复了上古结绳而治时那样的清简和淳朴。
  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而不慕其他,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译
 信实之言不苛意追求辞藻华美,苛意追求辞藻华美之言不信实。
   善良之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之人不善良。
  知"道"者,能秉要执本以一持万,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者可谓不知"道"。
  圣人不积留主观成见,而唯"道"是从。将自己掌握的"道"之德,在实行"道治"中,恩惠与人民,自己的德就会愈加富有;将自己理解的"道"理,让更多的人得到理解,自己的理解便会愈加充实。
  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生发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顺应客观自然而不与之竞争。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