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还有更坏的一点,整件事是不合常理的。当时是四月中旬守逾越节的时候,无花果树若在阴处生长时,在三月间可能长出绿叶来,但结果子则非要等待到五月尾或六月底不可,马可说这个并不是结果子的季节,但为何偏要在这个时候,咒诅一棵不能结果子的树呢?因此归纳来说,这是一个毫无理由而且不合情理的故事,有些圣经注释学者,为要补救这个场面,于是解释当时耶稣想找的是半熟或青色的无花果,但这些果子还未成熟,是不可以当果品来吃。
我们已经说过,这个故事决不会是耶稣亲自经历的,但我们对这点有何解释呢?
倘若这是一件真正发生过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用行动表示信息的一个比喻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先知的,有象征性的和戏剧化的行动。果真这样发生时,我们的解释可以归纳为耶稣指责两件事情。
(一)指责只有应许而没有应验。树上的叶子看来是对人满怀希望,但是却没有果子显露出来,犹如耶稣向以色列人作出猛烈的抨击。整个犹太人的历史,都是一个准备,特为那将要来临, 神所拣选的人而设的,而他们的整个民族历史都曾指出这点,就是当那被拣选的人来临时,他们必须热烈的接待祂,而现在耶稣已真正来临,但这个应许却在悲剧中抹杀而不能实现。
文学家兰勃却尔斯(Charles Lamb)曾经描写过一个人(Samuel le Grice)。在他的一生当中可以分成三阶段。在幼年时,人们对他说:‘他将来会成就大事。’,后来他长大变老了,却没有做过甚么大事业出来,于是人们对他说:‘倘他真心尝试,他可以干出伟大的事业出来的。’但到了生命终结时,他们又对他说:‘以前他若肯去做时,他必会创出一番事业出来。’这样看来,他的一生只是像一个应许的故事,始终没有应验。倘若这件事是耶稣的一个行动比喻,耶稣所指责的,就是那个没有‘应验’的‘应许’了。
(二)指责只有宣讲而无实践,犹如这棵树,长满了树叶,给人的印象是外表讲得十分漂亮,但却没有甚么实质可以贡献出来。新约中的一贯教训,不是说人的生活所结出来的果子,可以认识这个人吗?‘你们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以他们来。’(太七16)。‘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三8)。人若只会虔诚的说:‘主啊!主啊!’,并不能都进入天国,而是必须实践 神旨意的人才可以进去(太七21)。宗教除非能使人改善,变为有用的、愉快的和能与他人相处的,也能提高了生活的质素,否则宗教只是空乏的信仰而已。人又岂可自称跟从耶稣基督,而不效法主,在生活中把爱实践出来呢?
若果这是一个行动比喻,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但是我们虽然看出它的教训是十分精警的,可是这件事实和距离结果子的季节还有六个星期,这点是不能解释的。
我们能否再深入解说呢?路加并没有把这件事记述出来,但他却写了一个结果子的无花果树比喻(路十三6-9),而在这个比喻结束时,我们也看不出它的结局到底是怎样。那个主人想把这棵树,连根拔起来,但园丁却为它求情,希望给予第二个机会。于是最后的一个机会也答应了──若果它能结果子便得赦免,否则便难逃毁灭命运。这件事是否和现在这个比喻相关呢?以色列民已经得到第二个机会,但是他们还没有结出果子来,而现在便是毁灭的时候了。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当日耶稣和门徒从伯大尼前往耶路撒冷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棵枯干的无花果树,而耶稣看见这个情景,便对门徒说:‘你们还记得我以前对你们所讲的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比喻吗?而以色列到了现在还未结果子来,他们必被毁掉,如同这棵树一样。’于是这棵路边枯寂的树,便与人的心连结起来,反映出耶稣所讲的话,联想到不结果子的命运,这可能便是整个故事的诞生经过。
读者可以随着自己的见解去作决定解释,但我们必须紧记一点,倘若照着字义去解时,一定会产生许多不能理解的困难。我们认为这件事一定与耶稣所讲的结果的无花果树比喻互相关连。而它里面存着一个中心的教训,就是失去效用的东西必会遭毁坏,而以惨剧收场的。
耶稣的义愤(十一15-19)
我们若想明白这件事的发生过程,必须对圣殿的界限和它的院庭位置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在新约中有两个通用的字都是指圣殿而言的。第一个是指整个神圣的地方(hieron),包括圣殿所有的院庭范围,连同锡安山顶约三十英亩的面积,四面都有不同高度的墙围绕着,长度共一千三百尺至一千尺左右。它的广阔外院称为外邦人院,任何人包括外邦人在内都可以走进去的,但在这个外院之内,则有一道矮小围墙,墙边有石牌刻着,不准外邦人走进去,违者会被处死。第二个院庭是称为女院,这个地方只准妇女进去献祭,否则平时也不准妇女界进去的。然后另外一个院庭是专为以色列人而设的,称为以色列院。在重大的节期中,犹太人聚集在这个地方崇拜,并把祭物亲自交给祭司。在最里面的一个地方便是祭司院了。
第二个是指圣殿本身而言──(naos)。它是设在祭司院之内的。故此两个字的分别是前者(hieron)是整个神圣范围的地方,包括所有的院庭在内;后者(naos)是指祭司院内的一座特别圣殿。
现在这件事情的发生地方是在外邦人院之内。这个地方,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渐渐变成一个十分世俗化的场所了。原本是祈祷和预备默想敬拜的一个地方,但是到了耶稣的时代,他们利用这个地方作买卖的摊档,而不能在此地祈祷和默想了。还有一点更坏的习惯,就是在买卖的交易当中,朝圣者经常受到剥削。
每个犹太人都须缴纳圣殿税,每年规定半舍克勒银子,约值六个便士,数目虽然不太大,但以当日的人工来计,每人一天的工资只是三个半便士而已。他们所缴的税钱又必须指定由圣殿发行的。在殿外普通的日常交易中,希腊、罗马、叙利亚、埃及、腓尼基和推罗各地的币制也可通用,但缴圣殿税则必须用圣洁的银币,而逾越节便是缴税的时候了,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前来朝圣,身边带着各国不同的银币,换取圣殿银币时,又必须多付一个便士作手续金,倘若所付的币制超过所定的税金时,又要多付一个便士。通常来说,一个朝圣者缴税时,所付的手续金便是两个便士,相等半天的工资,所以在当时的人来说,这个数目也算很多了。
另外还有售鸽子的人──用鸽子献祭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习惯(利十二8,十四22,十五14),祭物必须是毫无瑕疵的,在外边街市所卖的鸽子是十分便宜的,但圣殿的检查员总会诸多挑剔,于是朝圣者为了减省麻烦,便在圣殿买鸽子了。外边所卖的鸽子约三个半便士一对,但在圣殿卖的,则标价七十五个便士一对。这纯然是一种欺诈手段,而整个买卖的交易都是由做过大祭司的亚拿一家人所垄断,成为一门垄断私营生意了。
犹太人本身自然知道这个漏规,犹太人的经典牠勒目曾记述当拉比西门便迦玛列一听见圣殿的一对鸽子竟然叫价一个金币时,他坚持必须降价至一个银币。所以当时耶稣体验出受害者群谦卑穷苦的朝圣者,所以义愤填膺。一位着名的学者拉格朗慈(Lagange)对东方的情形十分熟识,他告诉我们现在的朝圣者到了麦加城,也同样经历到这些买卖上的欺骗,他们一心以为亲身走到了神圣所在的地方,但每天所听到的市场叫喊声确实十分讨厌,卖者叫价高昂,而买者亦不肯示弱,于是大家在讨价还价中,闹得面红耳赤。
耶稣用了一个十分显明的譬喻,来形容圣殿外邦人院的情况。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是着名盗贼出没之所,路窄而弯曲;岩石洞穴便是盗贼埋伏的理想地方,耶稣说:‘圣殿里的强盗比通往耶利哥路上埋伏在岩石洞穴的还要利害。’
第十六节有一个并不寻常的记述,耶稣不准人们带着他们的装备走过圣殿的院庭,其实人们想从城的东部走往橄榄山,最快的快捷方式便是穿过圣殿的院庭了。犹太人的米示拿经订下了一条规则:‘人不许带着手杖,穿着凉鞋和拿着口袋,或满脚麈土,走进圣殿,也不准把圣殿当作一条快捷方式,随便的走过。’现时耶稣只不过提醒他们自己所定的律法而已,因为他们以为外庭不再是一个圣洁的地方,竟然视它为一个经营生意的通道而已。耶稣现在指出犹太人所定的律法,和先知以前所讲的话(赛五十六7;耶七11)。
甚么事情会刺激耶稣发起如此的义愤呢?
(一)祂愤怒,为了当时的朝圣者受人剥削,圣殿的掌权者视朝圣者为商品,而不是人,也不是崇拜 神的子民,以他们当作摇钱树榨取利益而已。人类互相剥削自然会引起 神的愤怒,而披上宗教为名的外衣,进行这种卑鄙的勾当, 神的愤怒,不是加倍的吗?
(二)祂愤怒为了当时的 神神圣居所受到玷污。人们处身在 神家里或 神的面前而看不见 神。他们把神圣的地方变为一个商场,破坏了一切崇拜的气氛。
(三)还有一点,耶稣觉得祂非动怒不可的,祂引述了以赛亚书五十六章七节的话:‘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然而在这个圣殿里面,竟然有一道阻隔的墙,并在石牌上面写着不准外邦人走进去,否则便会处死。耶稣可能对这点传袭下来的习惯,只让犹太人在里面拜 神,看不过眼,因为 神所爱的不单止是犹太人,而是全世界的人。
祈祷的定理(十一22-26)
我们现在看看马可对咒诅无花果树的故事所讲的话。我们以前曾不止一次提示到耶稣的教训,深深的刻在人的心里,而听者可能忘记在甚么地方讲过,但内容则永远不会忘记。现在耶稣所讲关于信心的话也是一样。‘有信心的人能够叫山挪开’,这句话同样出现在冯太福音十七章廿节和路加福音十七章六节。但这句话在每一本福音书中上下文是完全不同的。耶稣生时,曾经讲过这句话不止一次,而门徒也分辨不出是在那一个地方讲过的。另一句关于我们要饶恕别人的话同样也记载在马太福音六章十二和十四节中,但讲话的背景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处理耶稣的教训时,有些话是不能查根问底,研究出这件事的背景详情,我们把它当作耶稣教训人时,所定下的普通原则便够了。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关于祷告的三点原则。
(一)必须用信心来祈祷。‘移山’一语是犹太人惯常讲的,代表排除困难而已。一个特别的例子便是用在一个聪明的教师身上。一个好的教师能把学生心中的疑难除去时,我们可以称他为一位移山者。有人听过一个着名的拉比自述道:‘我遇见利斯拉彻斯(Resh Lachish),犹如看见他把面前的山岳拔去一般。’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若有信心话,祈祷产生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困难,帮助我们处理任何疑难的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是十分简单,但它必须牵涉两件事在内的。
第一、我们必须自愿把自己的问题,和一切的困难带到 神的面前。这是一个最真确的试验,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所渴望得到的,所采取的方法,和支持自己做事的理由,都是不合原则的和自己不应该去做的。所以我们要反躬自问:‘我可否拿这件事到 神面前,求祂帮助呢?’。第二,我们必须准备接受 神的带领。世界上最普遍的事情,就是希望自己的行动获得别人的批准,但其实自己却老早已决定照着原定的方法去做,故此我们到 神面前求助的话,同时要存心肯照着祂的方法,而不是照着自己的方法去做。我们果真能如此行时,把自己的问题带到 神面前,和接受祂的带领的话,我们必会有力量,去克服一切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困难。
(二)必须带着盼望来祈祷。全世界人都会公认的一件事,凡是充满盼望精神,肯去尝试的话,办事成功的机会自然会加倍的。病人向医生求医,若没有信心倚赖医生所开的药方,复原的机会是十分慢的,但对医生有信心的病人很快便获诊治康复的。所以我们祈祷时,不是用刻板的方法去作祈祷,也不应该不存着盼望只作例行式的去祈祷。
许多人都会实行祈祷的生活,但到底有多少人真心相信自己所求的事会实现出来?人们想祈祷的心理,大多是怕坐失机会而已。他们只循例式的或者存着一个绝望的态度去祷告。真正有效的祈祷必须充满炽热的希望和想象力。也许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希望 神照着我们自己的答案去帮助我们,而当 神的指引出现时,我们竟然不能辨别出这是 神或是自己的答案了。
(三)必须用爱心来祈祷,一个人若存着苦恼和憎恶的心是很难得到 神的指示的,因为 神就是爱,而祂的一切行事准则都是以爱作出发的。人若心中充满苦恼仇恨,于是和 神之间,便自动竖立一道阻隔的墙,人若想自己的祈祷获得 神的答允,必须清除自己心中的苦恼和懊悔的憎恶念头,充满着仁爱友善的精神, 神自然会同心相应,以爱的感召来和我们说话。
狡猾的问题和敏锐的回答(十一27-33)
在圣殿的院庭范围内,有两个着名的回廊,一个在东面;另一个在外邦人院的南面。东面一个称为“所罗门廊”,是一座宏伟的回廊,以三十五尺高的哥林多式圆柱子支撑着的;南面的一个更加雄伟;称为“皇家回廊”,由四排白色大理石的圆柱子,直径六尺,高三十尺,支撑着的,总共有一百六十二条柱子,而犹太人的拉比老师们很欢喜穿插在这些圆柱子间,随行而口述教训门生的。在古时候每个大城市中,都有这些圆柱子的回廊建筑物,它们可以遮阴和阻挡风雨,而学者包括哲学家和宗教家,都爱好在这些地方树立门户和说教的。希腊古代的一个着名学派称为‘斯多亚派’(Stoics)
者,它的始创人色诺(Zeno),经常盘桓在雅典的漆过的拱门(Stoa Poikile)而自成一个学派,‘斯多亚’的意思就‘拱门’。而现在耶稣就是在圣殿的拱门行走着而教训人。
现在来到耶稣面前的人是犹太人宗教领袖的代表,包括了祭司‘文士、拉比和长老在内。换言之,犹太人的议会(Sanhedrin)代表授权他们前来质问:‘你凭谁的权柄来做这事?’耶稣以个人的身份禁止他惯常的自以为合理的,在外邦人院设立买卖的生意,当然是一件令人惊愕的事。
他们希望把耶稣置于进退两难之间。若耶稣说这是出于自己的权柄时,则他们无须查问耶稣作过甚么事情,立刻以‘自大狂’之罪捉拿他便可以了。若耶稣说他的权柄出自 神,他们便以亵渎的罪名加诸祂的身上,因为 神从来不会授权任何人在 神的家里,制造是非的。耶稣知道祂的回答会有困难,于是祂反向他们提出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施洗约翰的工作,以你们的意见来看,是出以人抑或出于 神?’耶稣提出他的条件,若他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后,他便会解答他们提出的质问了。
耶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若他们说是出自神圣的话,那么他们为甚么还站在敌对的立场呢?还有更坏的一点,就是倘若他们承认了约翰来自 神的话,耶稣则可以回答说施洗约翰是为祂铺设道路,而耶稣的权柄则无须证明了。故此若果‘议会’的代表同意约翰的神圣使命时,必须同时接受耶稣的权柄,但另一方面,若他们说约翰只是一个平常人,但当时人们已深信约翰是一个杰出的殉道者,他们自然可以想象得到,群众可以立刻引起动乱。所以在此进退维谷的场合中,他们只能以微弱的声音回答说,他们并不知道,而耶稣也藉此避而不答他们的问题了。
整个故事所显明出来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人不敢面对真理时,会遭遇到甚么呢?他们想把事物情理歪曲,而最后必作茧自困,毫无援助而不能说出甚么话来。人若果能面对真理,承认了自己的错处,虽然会受到一时的耻辱或遇到附带的危险,但他的将来一定是占优势的明朗的。但人若避免面对现实时,则终日抱头鼠窜,自然产生更多烦恼出来,当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便求助无门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