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敌的作为(十三24-30,36-43)
巴勒斯坦的听众对于这比喻中所描述的情景,真是再清楚、再熟悉也没有了。稗子是农夫劳碌的咒诅,是一种杂草,亦称作有须的毒麦。在最初的阶段,稗子与麦子极其相似,简直不可能把它们分别出来。它们发芽以后,虽然很容易区别,可是那时候麦子跟稗子的根纠缠在一起,如果拔掉了稗子的根,麦子的根也会一齐被拔出来。
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述及他在汉姆谷(Wady Hamam)看到稗子的情形:‘谷物发展的程序,正如此喻中所说的一样。当谷物发芽的时候,稗子也发芽了,连小孩子也可以毫无错误的把它们分别出来。但在它们还没有发芽以前,即使最精密的检查,也查不出其中的区别。我对于这一类事毫无信心。即使这国家中经常在田间拔除杂草的农夫,也不能把稗子和麦子分开,因为不但会把好的当作坏的,而且两者的根纠缠在一起,拔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把它分开。所以只有让它们一起生长到收割的时候。’
稗子和麦子长得十分相像,以致犹太人把稗子称作‘假麦子’,希伯来文称麦子为zunim,而希腊文的zizanion是由它而来的;zunim与zanah有关连,后者意即私通的行为。传说稗子是洪水以前败坏的时代开始有的,因为那时候整个的创造物、人类、动物、植物全都误入歧途,干犯了私通的罪,因而产生了违反天性的结果。在早期阶段的稗子和麦子十分相似,据传说稗子就是误入歧途退化的麦子。
稗子和麦子一同生长的时候,无法完全把它们分开,但是到最后它们必定要分别出来,因为有须的毒麦,带有轻微的毒性,能使人感到晖眩、不适,并且有麻醉性。即使少量亦带有苦涩难尝的味道,到最后通常是用手把它们分别出来。莱维生(Levison)描述其过程为:‘雇用女工在要磨的麦子中,捡出有须的毒麦……按照惯例是在打谷以后,才来作分开麦子与稗子的工作。把麦子平铺在大托盘中,放在女工面前,她们就会把形状大小与麦子相若,但带有鼠灰色的稗子,从麦子中捡出来。’
因此在早期的阶段无法把毒麦与麦子分出来,但是到最后一定要辛苦地把它们分开,否则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人故意把稗子撒在别人的田里,并不单是一个想象中的故事,实际上确有这一类的事发生。在今日的印度,人对于仇敌最可怕的威胁就是:‘我要在你的田里撒稗子。’在罗马的法典中也提到这种罪行,设有明令禁止,并规定了处罚的条例。
这比喻中一连串的故事,对于初次听闻的加利利人,都是十分熟悉的。
审判的时候(十三24-30,36-43)(续)
这是耶稣所讲的教训中,最切合实际的一个比喻。
(一)它教导我们,在这世界上常有一个敌对的力量,寻找和等候要毁灭好的种子。在我们的经验中,两方面的影响都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那种帮助这种子发育和成长,和那种寻找机会毁坏这种子使之不能结果的影响,两者都存在。我们必须儆醒谨守,这是我们的功课。
(二)它教导我们要区别某人是否在 神的国度中,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一个人在外表上看来是一个好人,也许他根本就是一个坏人。可是一个在外表上看来是坏人的,说不定却是一个好人。我们在不知道全部的实情时,却总是太快地把人贴上标签,这个好或者坏。
(三)它教导我们不要这样快就下判断。如果收割者要照他自己的办法把毒麦拣出来,结果就会把好麦子也拔出来了。审判要留待收割的时候。人受审判,并不是按照他一生中某一次的行为或某一个阶段,而是按照他的整个生命。没有到最后的阶段,审判是不会临到的。一个人可能犯了一桩极大的错误,而以后藉 神的恩典得蒙拯救,使他的余生因他的补救成为一个可爱的生命。一个人也可能一生中都是过着令人敬仰的生活,到末了却由于突然崩溃陷入罪恶,而有了罪的结局。没有人只看到一部分,就能够对于整个的事骤下断语;仅仅知道别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判断他整个的人生。
(四)它教导我们到最后必定会有审判。审判虽不急促,但审判终必来到,总有一天善与恶要分别出来,可能从人这方面来说,罪人在今生似乎逃避了他的结局,可是还有来生。可能从人这方面来说,好人似乎并没有得到好报,但是还有一个世界,它能弥补旧世界的不平衡。
(五)它教导我们惟有 神才有审判的权利,惟有 神才能分辨善恶,惟有 神才会看到人的一切,和人生的一切。惟有 神自己才能审判。
所以到最后,这比喻就是两件事情──它警告我们根本不要去审判别人,也警告我们最后 神的审判将要临到。
微小的开始(十三31-32)
在巴勒斯坦的芥菜种,跟我们在英国所看到的芥菜种很不一样。严格正确地说来,芥菜种并不是最小的种子,例如丝柏树的种子就比它小;但在东方的谚语中,把芥菜种喻为最小的种子。就像犹太人说一滴血像芥菜种那么小;或者如果他们论及人犯了节期的律法上的细节,就说它像芥菜种那样微小。耶稣自己也就这样说到信心好像一粒芥菜种那么小(太十七20)。
在巴勒斯坦的芥菜种的确会长得像一棵树那么大。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写道:‘我在肥沃的亚喀尔(Akkar)平原看到这种植物,高逾马匹和骑者。’他说:‘藉着我的向导的帮助,我把一棵芥菜树连根拔起来,竟达十二英尺以上。’这个比喻并无夸张的意思。
而且在这一类芥菜丛中常见到一群围绕在四周的飞鸟,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因为飞鸟喜受栖息在树间啄食它黑色的种子。
所以耶稣说祂的国度好像由芥菜种长成的一棵树。这比喻的意义十分清晰明显,天国是从极小开始,但没有人知道它到何时结束。在东方的语汇和旧约圣经本身通常都是用一棵大树的图画来描述一个大的帝国,那些附属的国家被描成在树枝间寻求栖息与遮蔽之所的飞鸟(结卅一6)。因此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国是由最小的开始,但是到最后,许多国家都要在其中聚集。
最伟大的事件,往往从最小的地方开始,这乃是历史事实。
(一)从一个人开始的一种观念可能会改变整个的文化。大英帝国解放奴隶,都是韦尔伯佛思(William Wilberforce)一个人的功劳。这种使奴隶得自由的观念,是从他念了一本克拉克逊(Thomas Charkson)所写揭发奴隶买卖黑幕的书而来的。韦尔伯佛思是比特(Pitt)首相的挚友。一天他在比特的花园中,与格仁维里(George Grenville)同侳在一起,在他们眼前凯斯敦谷的美景一览无遗。然而韦尔伯佛思所想到的并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世界的污点。比特突然转过身来对他说:‘韦尔伯佛思,你为甚么不在议会中提议禁止贩卖奴隶的事?’从此这观念就种植在一个人的心中,而这观念后来使千百万人的生命因而得到改变。一个观念必须要找到一个人愿意被它所占有;一旦找到了这样的人,一股不可遏止的浪潮就开始奔涌了。
(二)一个见证必须从一个人开始。诺斯柯特(Cecil Northcott)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及有一群世界各国的青年在一起讨论基督的福音当如何传布的问题。他们谈到宣传、文字以及二十世纪的各种传布福音的方法。有一位从非洲来的女子说:‘我们要把福音传给我们的某一个村子的时候,我们并不送书,只差遣一个基督徒家庭住在那个村子里,就是藉着他们住在那个地方,使村里的人成为基督徒。’任何团体或小区,任何学校或工厂,任何店铺或办公室,个人的见证一次又一次地引领人加入基督徒的团体。凡是为基督点燃火焰的男女,就鼓舞了别的人。
(三)一个改革是从一个人开始。特勒麦区斯(Telemachus)的故事是基督教会中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他原是一位在旷野的隐士,但 神的呼召呼咐他必须要到罗马去,他就去了。罗马在名义上虽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仍旧盛行着斗剑的比赛,双方互相打斗时,群众为这流血的嗜好呐喊助威。特勒麦区斯设法进入竞技场,在那里已有八万名的观众。他感到十分惊恐,这些自相残杀的人们岂不也是 神的儿女吗?他从他的座位上跳起来,一直走到竞技场的中心,站在两位斗剑者的中间。别人把他拖到旁边去,他又跑回来。邀怒的观众开始用石头向他扔去,他扔旧挣扎着回到两位斗士的中间。官长发出了命令,日光下闪耀着刀剑的光辉,特勒麦区斯终于死了。突然有一阵静寂,群众突然间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位圣人死了。从此罗马再也不举行斗剑的比赛,一个人以他的死洁净了整个帝国的一件罪孽。改革必须从一个人开始,他并不需要从整个国家开始,他可以从他的家庭,或他每日工作的场所开始。而一旦开始了,没有人知道要到甚么地步才会结束。
(四)这是耶稣所说的最个人化的心喻之一。祂的门徒有时候必定会感到失望,他们的队伍如此之小,而世界又如此之大,他们怎么可能得着世界并改变世界呢?然而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与耶稣一同进入世界。马丁(Hugh Martin)引证韦尔斯(H. G. Wells)的话说:‘他在历史中轻易地担任了支配者的角色……一位毫无神学偏见的历史家,他会发现他在忠实地描写人类的过程中,不得不将首要的地位给予这位腰无分文的拿撒勒教师。’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对祂的门徒所说的,也是对今日跟随祂的人说的:不要灰心丧志,各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事奉和见证主;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从那最小的开始,使天国藉以生长,直到有一天,地上的国度终于成为 神的国度。
‘你们的军队虽然稀少、微小、软弱,
你们队长的力量却刚强、壮大,
前去征服全地;
至终一切必都归祂所有。’
基督改变的能力(十三33)
在这章经文中,有耶稣摘取祂的比喻的数据最有意义的记载。祂每一次都是从日常生活各种的情境与活动中取得资料。祂从祂的听众十分熟悉的事物作为开始,以便带领他们了解从来没有进到他们心灵中的事物。祂从农夫的田地里拏来芥菜种的比喻;他从农夫与杂草多年挣扎的一个难题,取得麦子与稗子的比喻;而撒网的比喻是从加利利海边得来。祂从日常掘地的人取得隐藏珍宝的比喻;而价值贵重珠子的比喻,是从商业交易方面采来的。在这个面酵的比喻中,耶稣更接近家庭,因此祂取材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
巴勒斯坦的面饼是由家庭焙制的,莱维生指出三斗面好像是拿撒勒一个大的家庭自行烘饼所需要的份量。耶稣把祂时常看见祂母亲马利亚所作的事,作为祂比喻的材料。酵是一小块面团,是上次烘饼的时候就留存起来的,在保存中它一直在发酵。面酵只是一块发了酵的面团,在犹太人的言语和思想中,常把酵与罪恶的影响联系起来,犹太人把酵跟腐烂败坏相连在一起,而面酵代表罪恶(参阅太十六6,林前五6-8,加五9)。在准备逾越节筵席的过程中,有一道仪式,就是找出家中所有的面酵来烧除毁灭。耶稣可能故意选择这个例子来说明天国,因为听到 神的国度与面酵相比拟,可能相当引起人的震惊,同时也引起人的兴趣和注意。一个非同寻常、出乎意外的例证,时常就会产生这样的果效。
这比喻的要点是着重在一件事上──酵改变的能力。面酵改变了整个面饼的质量。无酵饼在烘烤的时候没有酵,就好像一块脆饼,又干又硬引不起食欲和兴趣。有酵的饼烘出来既软又松,吃起来又有美好的滋味。酵的介入使面团有了改变,天国的来临也引起生命的改变。我们时常在研究新约圣经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改变。
让我们把这种改变的特征归纳起来:
(一)基督教改变个人的生命。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六章九至十节,搜集了一大堆最可怕、最令人生厌的罪行,然后在下面的一节说:‘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正如凡尼(Denney)曾经说过,我们决不能忘记,基督的功能与力量,乃在于使恶人变为好人。基督教的改变作用,是以个人的生命为开始;因为藉着基督,试探的受害者能够变成试探的得胜者。
(二)基督教在社会方面有四个重大的改革。基督教改变了妇女的生活,犹太人在晨祷中感谢 神,因为 神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外邦人,一个奴隶或一个妇人。在希腊的文化中,妇女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家事以外没有别的事可作。弗雷曼(K. J. Freeman)叙及在雅典最辉煌的时代,希腊孩童或青年人的生活:‘他回家去,并不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乐趣,他的父亲很难得在家,他的母亲又是住在妇女的闺房之中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很可能极少见到她。’在东方地区,时常可能见到一个家庭在旅途之中,父亲骑着一匹驴子,母亲步行,往往还要背负着重担。基督教改变了妇女的生活乃是历史事实。
(三)基督教改变软弱与疾病者的生命。异教徒认为软弱与疾病是令人生厌的。在斯巴达的婴孩诞生以后就要受检验,合格的才准许生存,那软弱不合格的就要丢弃在山旁而死。萧特博士(Dr. A. Rendle Short)指出第一间盲人收容所是一位基督徒他勒塞斯(Thalasius)所创立的。第一间免费施药所是一位基督徒商人亚波罗纽(Apollonius)所创立。留下记录的第一间医院是一位女基督徒法比蛾拉(Fabiola)所创立。基督教是第一个对破碎的生命有兴趣的宗教。
(四)基督教改变年老的生命。就像软弱,衰老也是令人生厌的。罗马的农业作家伽妥(Cato)劝告凡经营田地的人写道:‘查看家畜,再决定买卖。倘若价格相宜,就卖掉你的油,出卖剩余的酒和谷子。卖掉筋疲力竭的牛,残缺的牛羊、羊毛和羊皮,旧的车子,旧的工具,年老的奴仆,生病的奴仆,以及一切多余的东西。’年老的人已经做完了一生的工作,除了被丢弃在生命垃圾中别无他用。基督教是第一个把人当作人,而不是一件工具的宗教。
(五)基督教改变了儿童的生命。基督教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婚姻关系已破坏,家庭正在危险之中。离婚极其普遍,一个女子每一年换一个新丈夫,既不会令人惊奇也不会遭人非难。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面对着的是一种灾祸,把孩童丢弃致死的悲剧已视作家常便饭。有一封着名的信件是一个从希拉连到亚力山太(Alexandria)城去的人,写给他留在家中的妻子阿丽丝的信,其中写道:‘如果你的运气好生了一个孩子,要是男孩就把他留下,要是女孩就把她扔了。’现代的文明对孩童的保护十分周密安全,但在古代文明之下的儿童,在他开始生存以前,就有一个死亡的机会了。
若有人问:‘基督教对于世界有甚么贡献?’就等于把他自己从与基督徒的争辩中释放出来。在历史中没有一件事会像基督在个人生命与社会生活中所具改变的能力,如此肯定而确实。
面酵的作用(十三33)(续)
现在只留下一个与面酵的比喻有关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这比喻是论到基督并祂的国度在个人与世界生活中改变能力,但是对于这改变的能力如何起作用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一)有时候说这比喻的教训是说天国的工作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不见面酵在面团中的作用,正如我们看不到一朵花生长那样,但面酵的作用永远都是继续不断的。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虽然不能够看见天国的作用,但天国确实在工作,带领人类世界与 神更为亲近。
因此,这也是鼓励人的信息,意即我们随时都要把事情看得远,夬不能拿今天的事跟上个礼拜,上个月或者去年来比较,我们必须回顾几世纪以前,一定会看到天国坚定的成长,正如克罗夫(A. H. Clough)曾说:
‘不要说,挣扎没有效用;
劳苦与伤痛归于空虚;
仇敌既未消退,亦未失败,
正如事物依然如旧。
倘若盼望成空,畏惧可以是谎言;
也许在那边烟雾迷蒙,
你的同志追逐飞敌,
只要有你的帮助就可以扫地以尽。
当疲乏的浪潮,完全消逝,
似乎在此地丝毫没有前进,
但在远处的小巷与海口中,
海水大潮静静地长流。
不仅是从东方的窗棂,
白日的晨光照临,在光明中照临,
面前的日头慢慢地爬,爬得多么慢,
但是在西方,请看!地面明亮,’
从这个观点来看这比喻的教训,乃是有一股新的力量藉着耶稣基督和祂的福音,释放到世界上来,这力量安静而不逃避地为世界的公义工作, 神年复一年确实地在工作之中。
(二)不过有时候也有人像托德(C. H. Dodd)那样,认为这比喻有一个恰恰相反的教训,天国的作用并不是不能看见,而是能够清楚看见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面酵的作用。把面酵放在面团里,它就使这个不动的面团,变成膨胀的一团东西。同样,天国的影响与工作是一种激烈与搅动的力量,所有的人都会看得很清楚。基督教传入帖撒罗尼迦的时候,当地的呼声乃是:‘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徒十七6)。基督教的行动是分裂,扰乱,产生剧烈的影响。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真理。人们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确是因为祂颠倒了他们正统派所有的风俗习尚。基督教一次又一次地受逼迫,实在是因为想重新改造人与社会的缘故。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会像基督教这样地扰乱人心,其实这也是许多人厌恶,怨恨,拒绝基督教,并希望除掉她的原因。
但当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并不需要在这比喻的两种看法之中选择一个,因为它们都是真确的。从一方面来说,不论我们是否看得见,基督的能力、 神的圣灵永远都在 神的国度中工作。另一方面,天国的能力与基督的工作也很明白的显示出来,许多个人的生命显示出基督所给予的剧烈改变, 神的旨意在历史的长途中,也在安静地工作。
我们也可以把它描述成一幅这样的图画:在天国中基督的能力与 神的旨意,就好像是一条河流,有许多支流是在地底下看不见的地方流过去,可是有时在地面上出现,仍旧可以使所有的人清楚看到它的能力与伟大。这个比喻一面教导我们天国永远在看不见之中工作,同时在历史,也在每一个个人的生命里面,天国的工作有时是如此地明显、如此地大有能力,以至于所有的人都能够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