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易道/预测/术数 → [转帖]24节气的由来


  共有477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24节气的由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转帖]24节气的由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26 21:17:54 [显示全部帖子]

24节气的由来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着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节气的变化是因为地球本身地轴为倾斜的,它的表面受到太阳照射时,因为距离远近及经纬度的关系,所以才有不同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

不过由于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么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但不拘限于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

太阳系九大行星当中,除了水星几乎垂直于黄道面之外,其余行星都或多或少是倾斜的,例如火星倾斜25度,土星27度,木星3度,甚至连我们的太阳也倾斜7度,月球则倾斜 6.5度,而天王星更倾斜高达98度,简直是躺着转了!

为什么各行星的倾斜度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行星受到微行星不同角度及速度的撞击,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倾斜。

由于地球倾斜 23.5度,使得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区域,会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不同而改变。

夏天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使北半球温度较高而形成夏天,而南半球因为阳光斜射,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温度较低而形成冬天。

半年后,太阳直射南半球、斜射北半球,因此季节互换,南半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

如果地球不是倾斜的,而是直立的,那么,太阳光将直射赤道,这使得越接近赤道的区域,温度越高,越远离赤道的区域,温度则越低,而且不论地球公转到什么地方,温度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热的地方永远热,冷的地方永远冷,当然就没有四季变化了!

南斯拉夫数学家米兰可维奇1930年提出地球「轨道偏心说」。地球温度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引起的日照量变化必然是构成冰期与间冰期循环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日照量随轨道因素而周期性变动。

大家知道,地球以倾斜的姿势绕太阳公转,因此北半球与南半球各有四季变化,目前已知地轴的倾斜约以四万年的周期变动,变动幅度在22.1~24.5度间,现在的倾斜度是23.5度。如果倾角变大,南、北半球夏季日照量会大增,而冬季剧减。此外,尚有影响地球气候的其它轨道因素,例如地球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大约以10万左右的周期在变化。

我国的历法采用阴阳合历,比起其它国家所采用的纯阳历或纯阴历都要精准,这是一门科学必备的条件与精神。

历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代用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或用来做为祭祀的依据,表示对大自然的尊敬,对祖先的怀念;现代人用来做为争取放假的依据。历法对生活仍带来很大的影响。

「种田无定例,全靠着节气。」我国民间自古普遍流传这句俗语,至今未改,可见节气受到一般农民重视的程度。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家所独创,用来指示一年中气候寒暑变化的周期,以补救我国以前使用阴历日期,无法配合季节变化的缺点。

古代农民由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知,农业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只要看一下当时是处于那个节气,便可了解此段时期的气候状态,适时的进行农事,以免气候产物与季候变化脱节而影响收成。因此节气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它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息息相关,同时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

 

一﹑二十四节气的制订

 

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

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至就是到顶的意思〉,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另外在春秋两季里发现,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便定这两天为春分和秋分。

据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已经提到在二分二至时做观测,有了二分二至以后,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安排,但一年中气候变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间相隔时间很长,必然无法满足农民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因此陆续又制订了一些节气,按推测一定是先增加四季的开始,即是合称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与二分二至称为 「分至启闭」,亦称为八节。

随着农业的发展,指导农事所需的节气数目越来越多,到了秦代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已经载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

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书中的天文训篇里,二十四节气已齐备且和现在的名称完全相同,由此可断定在两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

 

二﹑节气的意义与命名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着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因此以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而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各个不同位置,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阳光直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阳光斜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

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么节气,就会有甚么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

由于秦汉时代的领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于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了四立与分至合称的八节,表示季节变换及划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寒暑变化及耕耘播种之农时等来命名,相当具有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顺序,人们将每个节气名称取一或二个字按次序组成歌诀。

又因为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变动不大,故亦有人将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编有「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前后不过一、二天。」的口诀,例如民国八十八年立春在二月四日,夏至在六月二十二日,立秋在八月八日,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记得上述歌诀和口诀,就能知道各节气的名称和在阳历的大概日期。

二十四节气按它们的含义可分成四类。

表示寒暑变迁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雨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标示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因着地球运行快慢不均,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行较快、远日点附近运行较慢等因素,造成日期常有前后一、二天的差异。

 

三﹑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间长度等分,其分点称为节气,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节气,俗名统称二十四节气。

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节气称为平节气,但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节气的日期,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位置。

因此从清初的时宪历〈公元一六四五年〉起,节气时刻的推算由平节气改为定节气。所谓定节气是由春分开始,将地球公转太阳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节气,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节气,以此方法推算出来的节气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

 

四﹑二十四节气个别代表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条述如下:

立春: 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

雨水: 春到人间,降雨开始增多,春雨绵绵。

惊蛰: 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着不动,叫做蛰。春雷响起,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春季过了一半,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于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古代曾称春分与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 天气逐渐和暖,春暖花开,草木开始萌发茂盛,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农夫刚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润,适时且足够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长茁壮。但此时的气候,却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最让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开始,此时已出现温暖的气候,万物迅速生长。

小满: 满指谷物籽粒饱满,稻谷和麦类等夏熟农作物行将结实,等待成熟,但尚未达到饱满的程度。

芒种: 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适当时节。

夏至: 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过了夏至日,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加长。

小暑: 暑是炎热之意,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但是还没有热到极点,虽然夏至时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由于太阳射来的热力必须先对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储存于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慢慢加热,经过小暑后,热度才会逐渐升高到极点。

大暑: 气候酷热到达高峰。

立秋: 秋季开始,气温将由热转凉,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

处暑: 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气到此终止,但有时晴天的下午,炎热不亚于暑夏,可视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 天气已经转凉,夜晚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接触到地面上因辐射而迅速冷却的物体,于是部份凝结为水滴而附于地面的花草树叶上,这些透明晶莹的水珠,我们就称它为白露。

秋分: 秋季过了一半,同春分一样,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寒露: 此时已届深秋,天气转冷,早晚所接触到的雾气和露水,感觉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将枯萎。

霜降: 天气渐寒,当地面的物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或以下,接触的水汽直接结霜附于其上。

立冬: 冬季开始,冬是终了,作物已收割贮藏,农事完成。

小雪: 气候寒冷,此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冷至摄氏零度以下时,会凝成结晶状的固体由空中降下,称为降雪,不过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气更寒冷,大雪纷飞,地面积雪。

冬至: 严冬来临,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长的。

小寒: 天气相当寒冷,虽进入严冬但尚未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 天气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但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

不过由于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么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但不拘限于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故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常为一般农民所应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21:21:45编辑过]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24节气的由来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