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百万计的工程师和以千计数的作家,比例是一千比一。
当作家比当工程师要难很多呢。
所以,搞不搞文学,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讲,只是一个很具体的人生选择。
我以为,对文学既不必像有些人那样把它庸俗化,成为一种文化快餐,以情色暴力迎合市场;也不必把它太神圣化,比如灵魂的工程师一类。作为一项事业或一种职业来讲,文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包括做生意经商也好,要一视同仁。
在面对职业的选择中,它们是一样的。
那么,一个人究竟是否应该选择文学和写作,除了热爱之外,还要看看自己是否擅长。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这个职业中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几乎每年都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在文学的这条路上奔走。坦率说,仅从爱好上讲,我希望人人都喜欢文学。中国人都喜欢文学,把文学当成一种爱好。无论白天从事什么职业,可以编程,可以设计,可以经商,可以科研,可以做工,可以种地,晚上回到家高兴了就发两个帖子,写一段博客,在网上到处走一走串一串,交流交流,很好很帅气嘛。
然而,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就一定要理性对待,要看这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是否能用这种劳动方式养家口。用我自己的话讲,这些年我不断看到年轻人为文学牺牲,而且是前仆后继地牺牲。当然,这种人生奋斗作为一种精神是可嘉的,但生活是实际的,柴米油盐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如果一个年轻人写作了一二十年,特别像过去的那些年还没有电脑,只能每天伏在案头辛辛苦苦地爬格子,稿纸写了一麻袋,最后一本书都没有出成,生活穷困潦倒,这时即使放弃文学去干别的,不仅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牺牲掉了,而且别的方面也没有优势了。
这样的选择从人生来讲是有误区的。
中华民族有崇尚文学的传统,所谓“文以载道”。历史上许多文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李白、杜甫、苏东坡……这种传统沿袭至今,虽已大大削弱,但文学仍然比其他职业更容易吸引年轻人,也仍然有大批的年轻人愿意为文学而“献身”。
作为一个作家,我对年轻人的劝告是,选择文学一定要慎重。
文学并非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的职业。鲁迅临终时特别嘱咐,希望儿子不做空头文学家。这也是一代文豪对文学这个行当最中肯的认识。
三
接下来,我还谈了对孙志明作品的看法。
我说,为了和他的交流比较具体,我特意看了他放在网上的长篇小说《拂尘而去》。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是,每一章先人生咏叹,后面跟一个小故事,这是当前一些畅销书经常采用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那些书是人生励志类的,可以那样写。但他写的是文学。文学恰恰不能像“小故事大道理”这样的写作方法。文学经常是“大故事小道理”,甚至是“大故事无道理”。
道理是在故事中自然而然渗透给读者的。
《三国演义》讲了那么多故事,道理只有开篇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这本书内涵着多少道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包括做人的。仅仅“千里走单骑”一段,关云长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的美德,任何人看了都会深受感染。这就是好的文学。如果作者写了一大篇做人道理,文字也很漂亮,但故事跟这些大道理完全不匹配,这种创作就是失败的。
所以,文学写作要从特定的角度、人物、故事等基本要素着手,故事要有穿透力。
就我目前读到文字,我对他的评价是,离成功的文学作品还是有距离的。
第一,我觉得他搞文学有成功的希望。这不是客气,也是不戴高帽,他的文字表达很好,确有成功的希望。第二,虽有成功的希望,但没有成功的把握。这里指的成功,不是出成两本书,而是说成为一个好一点的作家。那么,我从他目前写出的文字中还看不到这种把握。他想当职业作家有一点风险。第三,即使他今后在文学上成功了,写出有价值的作品了,按我的感觉,他可能走不了畅销书的路子,也不会很火。他要准备承受寂寞和清贫。
我对许多年轻人说过,文学是一条寂寞的小路,而不是热闹的康庄大道。
对这一点,立志搞文学的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孙志明这次卖身出书,甚至摆出个自杀的样子,着实热闹了一番,也热闹出了一点名堂,得到了企业家的赞助。但这样的声音只能有一次。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能再做了。
不仅孙志明不能做,希望别人也不这样做。
四
谈话结束前,我还给孙志明提出具体建议。
我告诉他,他觉得自己的小说反映了底层生活,但作为文学来讲,它没有太特殊的意义。现在底层的社会新闻不少,人们已经见识了很多。
文学要反映底层生活,要有文学的特殊角度和特殊样式。
我说他的身世倒有一点故事,比如写了十年书一本也出不成,最后用一种让人看着有点过激的卖身出书的方式引起一片争论,包括到电视台做节目,还有一位作家对他的作品和人生进行评点。这些都可以成为一篇小说的前半部。后半部呢,有一位企业家表示要赞助他,让他去他那里工作一段时间。他呢,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写作才能又提高了一步,稿件得到出版社认可,彻底告别了招求赞助的生活,重归纯粹的写作中,成为写作高手。
还有一种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历练,他发现文学并不是自己的最好选项,他认识到自己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或许在别的领域发展更适合他。于是乎,这篇小说成为他最后一部作品。
这是我为他的小说构想的两种结尾。
那么,对于他的人生来讲,也可能是这两种结尾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