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身心探索身心系统构造(现代西方医学、中医药学、藏医药学、迈克资料、第四道)第四道(探索奇迹、与奇人相遇、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 第二讲:意识的阻碍,本质和个性,学校


  共有590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第二讲:意识的阻碍,本质和个性,学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第二讲:意识的阻碍,本质和个性,学校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1 23:54:23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二讲:意识的阻碍,本质和个性,学校


作者 邬斯宾斯基
翻译 杨斐华


  我们要继续研究人,现在就必须更加详细地来讨论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如前所述,人可能具有四种意识状态:睡觉、醒着的意识、自我意识和客观的意识。然而,通常人只生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一半在睡觉,一半在所谓醒着的意识中。这就好比一个人拥有一栋四层楼房,却只使用了底下的二层。
  第一种或最低等的意识状态就是:睡觉。这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且被动的状态。
  人为梦所包围,人所有的精神机能漫无方向地活动着。在睡觉中,既没有逻辑,没有秩序,又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可言。纯粹是主观的画面---或是早先经验的反映,或是当前模糊知觉的反映,比方说,睡觉时模糊听到的声音、肉体上的感觉、轻微的痛楚、股肉紧张的感觉---从心灵飞过,仅仅在记忆心留下了极轻微的痕迹,而且经常是无迹可寻的。
  第二种等级的意识,当人醒着的时候才会来临。这种即是我们目前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工作、谈话、想象自己是有意识的人等等的状态,我们常常称为醒着的意识或是清楚的意识;其实应该叫做「醒着的睡觉」或「相对的意识」。最后这个名词后面会解释。
  在此必须了解的是,第一种意识状态,即睡觉,并不因第二种状态的来临而消失,也就是说,当人睡醒时,它仍不消失。人还是继续睡觉,仍然保有睡觉时的一切睡梦和印象;只是对于自已的印象采取较批评的态度,增加较多连贯的思想和较多熟练的动作罢了。由于感官印象、欲望和感觉的生动性---尤其在睡觉中所没有的矛盾性或不可能性的感觉---使得梦景消失了,就好像在太阳的光辉底下,星星和月亮就消失不见一样。但是,所有的梦还是存在着,并且不时影响我们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动,有时候,甚至比当前实际的知觉影响来得大。
  与此有关而我必须立即说的是,我并不是指近代心理学所谓「下意识」(注)或「下意识的心灵」。这些名词全然是一些错误的说法、错误的语词;既毫无意义可言,也不谈及任何事实。我们没有永远不变的下意识,因为没有永远不变的意识;也没有「下意识的心灵」,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意识的心灵」。以后你就会明白,怎么会有这种错误发生、怎么会有这种不当的用辞、以及怎么会几乎
  为一般人所接受。
  注:下意识(subconscious)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不能十分清楚的自我觉察,只能部分知晓。
  不过,且回头来看真正存在的意识状态。第一种是「睡觉」;第二种是「醒着的睡觉」或「相对的意识」。
  如前所述,第一种意识状态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状态。第二种较不主观;就人的身体与有别于其身体的事物而言,他已经会分辨「我」与「非我」,并且多少能适应它们,对于它们的地位和性质也有所认识。可是我们不可以说,人在这种状态下是清醒的,因为人还是深深地受到梦的影响,其实他过梦中生活较过真实生活为多。一旦我们了解人们是在睡梦中生活,所做所为都是在睡觉中做的,且不知道自己是在睡觉这点,那么人类和一般人生的一切荒谬和一切矛盾,全都可以得到解释了。
  记住这是许多古代学说的内在意义,是有用处的。我们最熟悉的基督教或福音书里的教训,其中「人在睡梦中生活,必须首先清醒」的观念,是解释人类生活的根据,虽然它字面上的意义是应该被了解的,可是很少人了解它的真正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人如何才能清醒呢?
  福音书里的教训是要求人清醒,可是却没有人说到如何清醒。
  不过,意识的心理学方面研究指出,只当一个人认知自己是在睡觉,才可能说他是在迈向清醒的路途中。倘若不先认知自己在睡觉,就决不会清醒过来。
  睡觉和醒着的睡觉这两种状态,是人生活的仅仅两种意识状态。此外,还可能拥有另外两种意识状态,只是人必须经过艰苦持久的奋斗之后,才可以得到。
  这两种较高等的意识状态,叫做「自我意识」和「客观意识」。
  通常我们以为自己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意识到自己,或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想要意识自己,就能意识到自己。但是事实上,「自我意识」是我们毫无道理地认为自已拥有的一种状态。对于「客观意识」我们一无所知。
  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下,人对自己的看法较为客观;而在客观意识的状态下,人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或客观的世界。由于人的感官知觉、睡梦和主观的意识状态。使得他目前跟真实世界绝缘。
  这四种意识状态,也可以从我们可能认知真理这个观点来加以界说。
  在第一种意识状态下,亦即在睡梦中,我们无法知道任何真相。就算我们有一些真实的知觉或感觉,也常跟梦混淆在一起。在这种睡梦的状态下,我们是无法分辨梦和实在的。
  在第二种意识状态下,亦即醒着的睡觉中,我们只能够知道相对的真理。这就是「相对的意识」一词的由来。
  在第三种意识状态下,亦即在我意识的状态下,我们能够知道有关我们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第四种意识状态下,亦即在客观意识的状态下,本体系认为我们能够知道每样事物的全部真相,也能够研究「物自身」、「实在的世界」。
  第四种意识状态离我们太远,以致于我们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思索它。再者,我们必须要了解,即使是一瞬间的客观意识,也只能在自我意识的状态得到完全的发展之后才会来临。
  在睡觉的状态下,我们能有瞬间的相对意识。在相对的意识状态下,我们能有瞬间的自我意识。但是,如果我们要想保持较长久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仅仅的一瞥,那么就必须了解,自我意识是不会自行来临的,需要人下决心去寻求。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发生次数之多少,与持续时间之久暂,全看我们对自已的控制力而定。
  因此,也就是说,意识和意志差不多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至少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面相。
  在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人在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首先遭遇到的障碍是:人深信自己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或者,无论在什么时候,他想要有自我意识,就能够拥有。要使一个人相信他是没有意识的,而且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想要有意识就有意识,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大自然在这里耍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诡计。
  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有意识,或者你跟他说他是无意识的,他会回答说,他是有意识的,说他没有意识,这是荒谬的,因为他听到了你的话,也了解你的意思。
  他说得很对,虽然同时却完全错了。这就是大自然的恶作剧。他的话不错,因为你的问题或你的话,曾使他模模糊糊地意识了一下;随即意识会消失不见。不过他还会记得你所说的话和他所做的回答,于是他当然会以为自己是有意识的。
  自我意识之获得,其实是指长期艰苦的工作。一个人要是认为,他已经得到了长期艰苦工作的报偿,那么他怎么还肯去做这项苦工呢?一个人在他相信自识既没有自我意识,又没有与其相关的一切(即统一性、个别性、永远不变的「我」和意志)之前,自然不会去做寻求自我意识这项工作,也不会认为有此必要。
  这把我们引到学校的问题上面来,因为只有特别的学校才能传授发展自我意识、统一性、永远不变的「我」和意志的方法。这点必须彻底地了解。处在相对意识层面的人们,单靠自已是无法找到这些方法的。再说,这些方法,是无法借着书本的阅读及普通学校里的教授而通晓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发展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人。
  换言之,这意思是说,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意识状态就需要进学校。但是,首先必须明了这个需要才行。只要人们仍认为靠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的话,那么纵然发现了一所学校,也无法善加利用。学校是专为那些需要且知道自已需要它们的人而存在的。
  学校的观念---研究各种可能存在着的学校、研究学校原理与学校方法-----在与进化观念有关的心理学之研究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了学校,就不可能有进化。人甚至无法开始着手,因为他不知道从何着手;更不用说他能够不断地发展,或能得到什么结果。
  这意思是说,人屏除了第一种幻想---凡人所能拥有的他都有了---以后,就必须再屏除第二种幻想-----人单靠自已就可以得到一切。因人单靠他自己,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这些演讲不算是一所学校,连作为一所学校的开端也谈不上。学校要求更多紧迫的工作。不过,在这些演讲中,我可以给想知道的人们,一些有关学校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去寻找学校的概念。
  在前面我曾给「心理学」下了两个定义。
  我说过,第一、心理学是对人可能进化的研究;第二、心理学是人对自己的研究。
  我的意思是,唯有探讨人的进化的心理学才值得研究,以及单单研究人的一种阶段,而对其它阶段懵然无知的心理学,显然是不完全的,甚至就纯粹科学的意义来说,即自实验与观察的观点来看,也毫无价值。因为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当前的阶段实际上不能与其它阶段分开而单独存在;它是由许多从较低阶段至较高阶段的小部分所组成。还有,同样的实验与观察指出,研究心理学,不能像研究其它任何与人自身无直接相关的科学一样。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从人自身开始着手。
  总而言之,第一、关于人的进化的下一个阶段状态,我们可能知道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说,会获得意识、内在的统一、永远不变的自我和意志;第二,我们从自我观察中所能得到的某种数据,也就是说,认知自己的确缺少许多我们自认为属我们所有的力量与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在了解心理学的本义时,又遭遇到新的困难,有必要再提出一个新的定义。
  前面的演讲所提到的两种定义,不够充分,因为人自己并不知道他可能有什么样的进化,也看不出他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并且误认自已拥有较高进化阶段(状态)的各种特征。事实上,在他还没有能力分辨自已实在具有的和想象里具有的之前,要他自己研究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说谎是什么呢?
  按照日常语言所了解的「说谎」,是指曲解事实,或在某些情况下,隐瞒事实,或者隐瞒人们信以为真的事。这类的说谎在生活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但是,人们若不知道自己在说谎,则会有更多更严重的各式各样的说谎产生。在前次演讲中,我说过,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没有能力知道事情的真相的;唯有在客观意识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知道真相。那么我们怎会说谎呢?这里似乎有点矛盾,事实上不然。我们虽然无法知道真相,可是却可以假装知道。这就是谎话。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谎话。人们假装知道各种事情:关于神、关于来生、关于宇宙、关于人的起源、关于进化、关于一切;实际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连对自己也不了解。每一次说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时,说得就好像他们懂得,这就是说谎。这样一来,研究说谎,就成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由此可以引申出心理学的第三种定义:心理学就是对说谎的研究。
  心理学特别关心一个人关于自已所说所想的谎话。这些谎话使得研究人这项工作变得非常艰难。人,就他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真货,而是某种东西的仿制品,而且是极差劲的赝品。
  让我们想象:在某个遥远的星球上有位科学家,收到一些来自地球的人造花标本。假如他对于真花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他给这些人造花下个定义—说明它们的形状、颜色、用什么材料做的(即铁丝、绵花和颜色纸)—以及给它们做个分类,是非常困难的。
  心理学研究人的情形,也发生极类似的困难。由于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样子,只得研究人自己造出来的假人。
  要研究像人这样的存在,显然不容易,因为连人自己也不知道他的那些部份真实、那些部份不真实。因此心理学必须从区分人的真实部份和不真实部份着手。
  要研究整个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几近全真,另一部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几近全假。大多数常人的这两份都混杂在一起,不容易区别,尽管真假两部份都有,而且各有其特殊意义和影响力。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1 23:54:39 [显示全部帖子]

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个体系把这两部分叫做「本质」和「个性」。
  本质是人与生俱有的东西。
  个性是人所学得的东西。本质是属于他所有的东西。个性是那些不属于他的东西。本质既不会丧失,又不像个性那么容易改变或受到伤害。个性几乎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完全改观关于;它既会丧失,又容易受损。
  在我说明什么是本质以前,首先必须说,本质是人身心构造的基础。比方说,某人是天生的好水手,另一个人是差劲的水手;某人有音乐细胞,另一个人则没有;某人有语言天赋,另一个人则没有。这就是本质。
  个性就是人以某种方式所学得的一切,在日常语言中,称之为「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注)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潜意识地」学习是指模仿。事实上,模仿在个性的建立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本能机能中──当然不应该具有个性这部分,通常也有许多所谓「学来的嗜好」,也是指各种人为的好恶,这一切都是由模仿与想象学来的。这些人为的好恶,在人生中也扮演了极重要且极不幸的角色。人天性当喜爱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嫌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但是,唯有在本质支配个性的时候,人才这样。本质本来就应该支配个性,这时人才健康、正常。当个性开始支配本质时,即当人变为较不健康的时候,他就开始喜爱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并嫌恶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这就关连到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本质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会颠到弄错。
  正常的话,本质必须支配个性,这时候个性才会有裨益。但是,要是个性支配本质,这就会产生许多各式各样的不良后果。
  我们必须了解,人也是需要个性的。一个人不能只有本质而没有个性。不过,本质与个性必须平行成长,其中一个的成长不得超越另一个。
  注: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人有些心理活动,别人既不能观察到,个人也不能自己觉察,但它们对个人的行为影响很大。
  本质成长超过个性的情形,可能发生在未受教育的人们身上。这些所谓单纯的人,也许是好人,甚至也很聪明,只是他们不能像个性比较发展的人一样地发展。
  个性成长超过本质的情形,常常可以在较有教养的人身上看到。在这些情况下,本质还停留在半生长或半发展的状态中。
  就是说,个性发展得太快又太早,在年纪很轻的时候,本质几乎就不再发展了;结果我们看到一些男女,外表看来近乎成人,他们的本质却是十岁或十二岁。
  在现代生活中有许多情况,使本质更得不到适当的发展。过分热中于运动,辨是一个例子,尤其是竞赛,能有效地本停止发展,有时是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发生,以致于以后完全无法恢复过来。
  这点显示,就这观念的简单意义而言,本质不可以看作只是跟生理构造有关。为了更清楚说明本质是什么意思,我必须再回到机能的研究上面。  
  前次演讲中,我说过,研究人是从研究下面四种机能开始的───理智的、情感的、运动的和本能的机能。由普通心理学与一般的想法可以知道,理智机能、思想等等,都是由某一中心来控制或产生。这个中心我们称为「心灵」或「理智」或「头脑」。这话虽然不错,只是我们想完全正确无误的话,那就必须了解,其它的机能也是分别由它们各自的心灵或中心来控制的。这样一来,从本体系的观点来看,控制我们日常活动的心灵或中心就有四个了:理智心灵、情感心灵、运动心灵和本能心灵。在进一步谈到它们时,我们就把它们叫做「中心」。每一个中心都完全独立于其它三个中心,各有各的活动范围、力量和发展方式。
  诸中心,亦即其结构、能力、强有力的一面与缺陷,都是属于本质。其内容,亦即一个中心所学得的一切,全是属于个性。各个中心的内容留待以后再解释。
  如前所述,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和本质是同样的必要;只是个性必须处于它的确位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个性充满着有关自己的错误观念。个性不愿意处于它自己的正确位置,因为它的正确位置是次要的、从属的;并且个性也不想知道有关自己的真相,因为知道了真相,就等于要它放弃虚假的支配地位,降至它所该属的次要地位。
  本质和个性的这种相对地位颠倒弄错的情形,决定了人当前不和谐的状态。要脱离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靠着对自己的认识(自知之明)。
  认识自已---这是古心理学学派的第一原理与第一要求。我们虽仍记得这些字眼,可是却把它们的意思给忘了。我们以为,认识自已,是指认识我们自己的特性、自己的欲望、自已的嗜好、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意向。其实,认识自己的意思是:将我们自己当作机器地来认识,亦即对人这部机器的结构、它的各部分,客部分的机能、统御这些机能的条件等等的认识。通常我们都知道,不研究机器,就无法了解机器。我们务必记住:我们的情形也是如此,必须将自己当作机器来研究。研究的方法,便是自已观察自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方法可用,也没有人能够我们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亲自来做。不过,在观宗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习如何观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了解观察的技术这方面:必须知道,观察各种不同的机能,并加以区别,这是必要的,同时记住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我们自已的酣睡不醒、以及我们身上的许多「我」。  
  这些观察很快就会产生效果。首先,人会注意到,自己无法不偏不倚地观察他身上所发现的每样东西。有些东西使他愉快,另外一些却使他烦恼、使他愤怒,甚至使他恐惧,而且事情不会不这样。人研究自己,是不能把自己当作一颗遥远的星球,或是一块可怪的化石来研究的。一个人对于他自身上那些有于发展的部分会喜爱,而对于那些增加发展上的困难,甚或使他无法发展的部分,会感到嫌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在他开始观察自己以后,很快就会分辨自己身上有用的特征是些什么,有害的特征又是些什么;换言之,有用或有害,是从人可能认识自己、可能得到发展的观点来看的。他就能看出自己身上那些方面能够变为有意识的,那些方面不可能变为有意识的,因而必须剔除。人在观察自己的时候,必须时常牢记:人的自我研究,是人迈向可能进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必须来看看人在自己身上所发现的有特征是些什么。
  一般说来,这些有害的特征,全是一些机械性的活动表现。如前所述,第一种就是说谎。说谎在机械性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能逃得过它,而且人越是觉得自已不会说谎,越是会说谎。实际的生活不可能没有说谎。但是,从心理方面来说,说谎具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说谎是指:谈论自己所不知的事情,甚至无法知道的事情,谈得就好像自己知道且能知道一样。
  诸位必须明白,我不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我们尚未谈到「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的问题。我们只是从实际的观点来说明,那些东西对自我研究与自我发展有益,那些东西有害。
  以这种方式开始,人很快就会发现种种迹象,由这些迹象,人可以知道他自己身上有害的活动表现。他会发现,越是他所能控制的活动表现,其害处越小,而越是他所不能控制的,亦即越是机械化的,其害处也就越大。
  一旦人了解这一点,就会害怕说谎。这也不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而是基于底下的理由:他无法控制自已的说谎,倒是说谎控制了他,亦即控制了他的其它机能。
  想象,是人在自己身上发现的第二种危险的特征。在他开始观察自己以后,很快就得到了下面的结论:观察的主要障碍就是想象。人想要观察某个事物,可是想象却代替了观察,而把观察这一回事给忘了。他很快会明白,人们认为「想象」一词含有一种就创造或抉择能力意义而言的人为和不适当的意思。他会认知到,想象是一种破坏性的能力,绝非他能力所能控制得了的,它老是把人从较有意识的决定拖走,而朝他不愿去的方向。想象几乎跟说谎一样坏。其实,想象就是对自己说谎。人为了自娱才开始想象某个事物,很快地却开始对他所想象的信以为真,或者至少相信了其中一部分。
  再者,甚或就在人信但以为真之前,他会发现,把消极性情感表达出来,会产生许多危险的后果。「消极性性感」一词,是指一切激烈或消沉的情感:自怜、忿怒、猜疑、恐惧、烦恼、厌倦、疑心、妒忌等等。通常人认为这种消极性情感的表达,是十分自然的,甚至是必要的。人们时当把这种表达说成「真诚」。当然它与真诚毫不相干。它只不过是人的弱点的一种表征、一种坏脾气的表征、一种没能力独自认受苦恼的表征而已。人一旦尝试与它作对,就会明白这一点。由此人又学到了另一课:人明白了,要消除机械化的活动表现,单单观察是不是不够的,还必须同它们对抗,因为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辨法观察它们。它们的发生,是如此的快、如此的习以为常、又如此的不知不觉,以致于设法阻止它们所作的努力若是不够的话,就无法注意到它们。
  继消极性情感的表达之后,人会注意到他自己或别人还具有另一种奇怪的机械性特征:说话。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尤其对那些不大注意的人而言,说话便真正成了一种缺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旅行,甚至连睡觉时也在说话。如此滔滔不绝的说,有人在时就跟他说话,没人在时便跟自己说话。
  同样的,我们不仅需要观察说话,而且尽可能抵抗它。不设法停止说话,就无法做观察工作,并且所有观察到的成果,立刻就在说话中消失了。
  人观察说谎、想象、消极性情感的表达与不必要的说话四种活动表现,所遭遇的困难显示出,人的全然机械性,以及若没有帮助,即缺乏新的知识与实际的援助,是根本不可能与这种机械性对抗的。因为即使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数据,他也会忘了加以利用,并忘了对自己观察。换言之,他又睡着了,必须不时把他唤醒才行。
  这种「沉睡着」自有某种一定的特征,是普通心理学所不知道的,或至少没有记述,也未曾命名过。这些特征需要特别的研究。
  其中有两种。第一种叫做「认同」。
  「视为同一」或「认同」,是一种奇特的状态。人在认同里面度过他的大半生。人视自己与一切事物「同一」:与他所说的话、他所感觉得、他所相信的、他所不相信的、他所希望的、他所不希望的、他所喜欢的、他所厌恶的同一。每样东西都令他神往,于是无法使自已与令他神往的观念、感情或事物分开。就是说,在「认同」的状态下,人无法不偏不倚何地察看他所认同的事物。要找出一样人不会「认同」的最微小事物,也很困难。同时,在「认同」的状态下,人控制他自己的机械性反应的能力,要比其它任何时候为小。这些活动表现,诸如说谎、想象、消极性情感的表达和不停的说话,都需要「认同」。没有「认同」,它们就无法凭空存在。要是人能够屏除「认同」,他就能屏除许许多多无用的且愚蠢的活动表现。
  「认同」的含义、原因与后果,在前次演讲中所提到的「菲罗卡性亚」描述得极为详细。但是,在近代心理学中,意找不到任何对它有所了解的迹象。它是一种完全被人遗忘的「心理学上的发现」。
  与认同类似,由睡觉产生的第二种状态是顾虑。实际上,「顾虑」就是与他人认同。它是一种不断地恼别人对他怎么想、是否公平对待他、是否器重他等等的状态。「顾虑」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成为一种固执不移的观念。所有他们的生活都充满了顾虑---亦即烦恼、怀疑和猜疑---再也容不下其它的东西了。
  有关「自卑感」与其它「情结」的神话,是人们模糊地知道—但不了解---「认同」与「顾虑」的现象下所创造出来的。
  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来观察「视为同一」与「顾虑」二者。唯有对它们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加以消除。假如看不出自己这两种状态,可以他人为借镜,就不难明白。但务必牢记,自己跟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就此点而言,人人皆同。
  现在且回至前面的话题,我们必须要设法了解得更清楚:人的发展必须如何开始,以及自我研究能以何种方式来帮助这个开始。
  一开始,我们就遭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比方说,我们要从进化的观点来谈论人。但是在日常语言中的「人」这个字,并没有变异或等级之分别。不管是从来没有意识且从未怀疑过意识的人,或努力要成为有意识的人,甚或完全有意识的人,就我们的语言来说,都是一样的;在每个情况下,总是用「人」一字。为了避免这种困难,也为了帮学学分类自己的新观念,本体系便把人分为七个种类。
  前三种差不多都在同一层面上。
  第一种人。人的运动或本能中心,要比他的理智和情感中心占优势,这种人叫做「肉体人」。
  第二种人:人的情感中心,要比他的理智、运动和本能中心占优势,这种人叫做「情感人」。
  第三种人:人的理智中心,要比他的情感、运动和本能中心占优势,这种人叫做「理智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人,不外乎这三种。我们之中每一个人和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人。此外还有较高等的人,可是人们并不是生来属于较高等的,所有这类的人生来还是属于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人,唯有借着学校,才能成为较高等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如此;他是学校栽培出来的。他与第一、第二、第三种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状况;用术语来说,就是在于他获得了一个永远不变的重心,这意思是说,想获得统一性、意识、永远不变的「我」和意的念头---即求自己发展的念头---对他来说已经比其它兴趣来得重要些。
  第四种人还有一个特征:他的种种机能和中心较为平衡,这是就人若没有遵照学校的原理和方法对自己下工夫,这些机能和中心就无法平衡的意义而言的。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所没有的许多机能和力量。
  第六种人:人已获得了客观意识。他的另一高等中心也发生了作用。他拥有许多更新的能力和力量,非常人所能了解。
  第七种人:凡是人能够得到的,他都已得到了。他具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我」和自由意志。他能控制他所有的意识状态,并具再也不会失去他所获得的一切。换句话说,他在太阳系的范围内是不朽的。(注)
  了解人可分为七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区分在所有可能研究人类活动的方法上应用很多。在了解这种区分的人手中,它便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极佳工具,用来给人的活动方式下定义;没有这种分法,这些活动方式也就无从定义了。
  就拿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的一般概念做为例子来说吧。先说宗教,我们即可看出,必有第一种人的宗,不论人们怎么称呼它们,亦即各种形式的拜物教。第二种人的宗教是情感的、多愁善感的宗教;有时会变为狂信,最粗鄙的偏执形式,对异教徒加以迫害等等。第三种人的宗教是理论的、流于形式的宗教,全是对于字眼、形式、仪式的争论,把这些看得比其它任何事更重要。第四种人的宗教,是努力求自我发展的人的宗教。第五种人的宗教,是已获得统一性,且能看到并知道许多事物-----不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所能够看到或知道---的人的宗教。然后还有第六种人的宗教,以及第七种人的宗教,关于这两种宗教我们仍一无所知。同样的区分也可应用于艺术、科学和哲学上。必有第一种人的艺术、第二种人的艺术、第三种人的艺术;有第一种人的科学、第二种人的科学、第三种人的科学、第四种人的科学等等。我们必须自己设法找出实例来。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第二讲:意识的阻碍,本质和个性,学校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