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圣经碑传旧约04民数记 → 《每日研经丛书》民数记绪论


  共有2418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每日研经丛书》民数记绪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每日研经丛书》民数记绪论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18 11:15:48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民数记注释的作者里根斯为爱丁堡神学院旧约研究的杰出学者。他曾于以色列工作多年:先是负责提比哩亚的苏格兰中心教会,近年更主理耶路撒冷的圣公会。对于研读民数记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得力的帮助。

民数记绪论

{\Section:TopicID=103}名称

‘民数记’(Numbers)这个名称,是从希腊文的Arithmoi,再由拉丁文的名称Numeri转变过来的。希伯来文的名称是‘在旷野’("In the Wilderness"),根据拉比(The Rabbis)的意见,它是这卷书开始几句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在希伯来文中,‘在旷野’是一个字)。传统上称呼这卷书为民数记,是从书中出现人数的表格而得名的,虽然这些人民的数字表在书中并非最重要。从书中有关人口(一1-四49,廿六章)及在第七章十至八十三节、廿八章一节至廿九章卅八节、卅一章卅二至五十二节中找到的表格,可见主要的调查方式有两种。

{\Section:TopicID=104}作者和日期

根据正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摩西。然而这样的宣称,并没有成为神圣经文的一部分。某些数据显示作者有多位,我在附录1{\LinkToBook:TopicID=198,Name=附注}提供了一些可能读者感兴趣的数据。但在这里只引用艾勃赖特(W. F. Albright)的几句话就足以说明(这些话是从他所着圣经时期The Biblical Period这本书中摘录的):

有多少这些记载……追溯到摩西本人,这样的推测,就我们现阶段所得的知识来说,是过于省工夫了,但是其精神和许多细节,则可以视为早于征服迦南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追溯到摩西的起源。

{\Section:TopicID=105}纲要

本书实际上是关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民族,在 神的指引下的一次朝圣旅程,而其中所记载的事件和所反映的史实,随着故事的拓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里称它们为:(壹)以色列民族和在旷野的试炼;(贰)以色列民族和调整适应的试炼;(叁)以色列民族和定居迦南的试炼。更进一步,这里有三个一般的地理区域,包括(甲)西乃;(乙)迦南南方;(丙)摩押和以东。所以这本书可以分成两部分重迭的模式:

壹 以色列民族和在旷野的试炼

(甲)西乃,一章一节至十章十节(约二十天,参见一章一节和十章十一节)

(乙)迦南南方,十章十一节至二十章十三节(约三十八年,参见十章十一节和卅三章卅八节)

(丙)摩押和以东,二十章十四节至卅六章十三节(约五个月,参见卅三章卅八节和申命记一章三节)。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生了第壹部分最后的事件和所有第贰和第乂部分的事件。

贰 以色列民族和调整适应的试炼

叁 以色列民族和定居的试炼

{\Section:TopicID=106}结构

即使很粗略地翻阅经文,任何民数记的读者都将发现,这卷书中的文学或者神学结构都很差劲。这卷书的基础,是叙述 神新创立的民族,他们在西乃得到 神的妥拉(祂的指引和各样指示),和在应许之地对面耶利哥边界安营的时候,受到各种试炼。但是大堆分散的数据变得非常突出──一次又一次户口调查, 神的训令,崇拜礼仪的规定,给圣所的礼物的目录等等。然后在第廿二至廿四章,出现关于耶和华和巴勒对先见巴兰的愿望循环的故事。摩西的哥哥和姐姐,即亚伦和米利暗二人之死也在故事中,并宣布了摩西的临近死期。也许最突出的主题,是耶和华为照顾以色列的所有需要而赐予的恩典──军事上的,肉体上的,食用方面和灵性方面──尽管百姓,包括领导人和平民经常地背叛, 神仍然祝福。

{\Section:TopicID=107}教训的摘要

(一) 神总是亲切而满心关怀的。祂介入祂的百姓在历史上的行动,藉着云彩的遮盖(九15-23)和更直接地藉着住在他们中间(卅五34)显示出来。我们必须按照以色列人本身那样去了解旧约,也就是说,具体地以真实的历史和地理详情为根基。

(二) 神经常管教。这表现在两方面:(甲)当百姓背叛,埋怨 神,或者只是怀疑祂的时候;(乙)当耶和华用试炼试验祂的百姓时,祂要求人顺从祂的旨意;当整个民族(十一1-3,廿一6,廿五1-5,6-13),包括领袖(十四36-37),利未人(16章),米利暗(十二10),和摩西与亚伦也都在内(二十12),对 神的旨意不顺从而施行审判。

(三) 神的旨意总要成就。 神向族长的应许必将实现(卅二10-12),尽管百姓不忠诚,其他国家敌对,属灵界的势力反对, 神的旨意必将实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样。

(四) 神的爱、管教和目的都是神圣的。整卷书都显示这一点, 神必须得着专一的和完全的事奉。书中所包含的律法,不可以视如自动的公式,以达到人的成圣,为防止人把 神的圣洁视为当然,或者因它过分熟悉而产生侮慢之心。任何人必须运用时间并留意准备自己,藉着恳切祷告或者认罪,去接近祂。这也是一则值得学习的功课。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之中,天父引领我们向耶稣基督呼求,我们也将经历同样的关怀和指引。在这个属于祂的真实世界中,祂将照顾我们所有的需要;当我们在祂里面成熟时,祂将给予我们所需的训练;今天,祂将激励国家和个人,去成就祂的旨意。而更进一步,祂还要求我们完全奉献和顺从(罗十二1-2)。在基督里,我们能够完完全全充满信心地接近天父,祂的圣洁必然要反映在我们的社会中,而社会就向着真正的应许之地前进、抓紧祂的应许,达成祂的目标。

可以正确地说,以色列人在民数记这卷书的朝圣经历中所体验和学习的功课,与世界各地和每个时代所有 神子民中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是相同的。


附注

1. 关于旧约圣经,特别是开头五卷书──摩西五经如何达致它们现在的形式,进入理论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兴起的传说,认为摩西写了这五卷圣经。但是摩西五经本身从来没有宣称摩西或任何单一的个人为它的作者。有少数的经文宣告摩西为这部分或那部分着作的来源。例如民数记卅三章二节就是例子,但是仅仅如此而已。而不少经文段落看来预先假定一个比摩西晚得多的时间。最明显的是申命记卅四章五至十节‘这样,摩西……死在那里’;而且还有许多地方(在本注释书中我们指出了一些),在那里所说的,看来与以色列定居迦南很久以后所发生或发展的事件或者实际经历有关。

在各段经文上下文中使用不同的短语、名称和兴趣,曾引起学者们争论在摩西五经背后存在着多于一种思想和手笔的问题。在隔离和分析这些来源中,他们的侦察工作的故事,是一种全心的投入和吸引人的;读者被鼓励去阅读任何标准的旧约绪言之报告。当然,某些学者在寻找一些细节方面走得太远了;某些人错误地去寻找准确日期的证据;还有些甚至是怀疑和否认超自然的灵界或者圣经的指导。我们不需要学效他们的榜样。在另一方面,我们若忽略他们研究的广泛结果将是愚不可及。我们甚至从某些早期来源的圣经内文本身得到暗示,例如民数记廿一章十四节以下,廿七节以下。一个类似的见证可以在路加福音一章一至四节中关于拿撒勒耶稣的生活中找到,它被写福音书的作者所使用。

许多不同的小组或不同思想的学派可能都从事于保存以色列人的事迹,使其继续有影响力,保藏着以色列人的记录、解释和重新解释每一事件。把这些小组想象为正如受到圣灵感动而写作的单一作者,是确实可能的。有一学派特别关注于:祭司的事务和与其有关的记录、家谱和礼拜仪式、 神的神圣和其超越性。民数记这卷书大部分看来是从这样的小组得来的,尽管其他趣事和重点也可能有时会被发现。

因此,我们要把民数记这卷圣经想象为是逐渐地形成的,它兴起在摩西的时代,从它所记载的许多特殊事件之中,反映出 神对祂百姓不断的启示跨越许多世代。

2. 在赎罪中,所有以色列人的敬拜达到了高潮:(甲)大祭司被神圣地膏立和指派,并代表全以色列人;(乙)他自己(编者按:以下的“他”乃指大祭司而言)承接圣职去服事全以色列;(丙)他奉献祭牲,承认以色列的罪并宰杀祭牲;(丁)他进入至圣所,去为以色列人作中保;(戊)然后他回到百姓之中,举起他的手为百姓的平安祝福。

在耶稣身上我们看见这一切得到满足:(甲)祂是神圣地被膏立和指派,并代表着全以色列和全世界(约一29,34);(乙)祂自己承接了圣职(约十七章);(丙)祂献上自己为祭(约十八至十九章);(丁)祂升到天父面前(约二十1-18);(戊)祂回到我们中间带着祝福,说‘愿你们平安’(约二十19-29)。

3. ‘灵’在圣经中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动力的东西,本身显露着 神的灵的特征。在这些日子 神提醒我们,祂要把祂的灵倾倒教会中,我们必不可尝试去限制祂。祂既不是消极被动的,也不是胆怯的。信徒几乎每一次唱圣诗时,当有一节呼求圣灵时便小声地唱,有时又止住,好像那里有鬼魂的成分,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要唱这几节诗,好像查理·卫斯理那样强有力地和充满感情地唱着:

来吧,亲爱的圣灵,
我们的心深受鼓舞;
让我们显明祢的大能,
古先知火的泉源,
生命与爱的泉源。

4. 在旧约圣经中我们找到关于:
(一)燔祭(burnt offering);
(二)全牲祭(whole burnt offering);
(三)素祭(cereal offering);
(四)奠祭(drink offering);
(五)平安祭(peace offering);
(六)感恩祭(thank offering);
(七)还愿祭(votive offering);
(八)甘心祭(free-will offering);
(九)赎罪祭(sin offering);
(十)赎愆祭(guilt offering);
(十一)火祭(fire offering);
(十二)举祭(heave offering);
(十三)摇祭(wave offering);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每日研经丛书》民数记绪论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