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mdyj.net/index.asp) -- 41马可福音 (http://mdyj.net/list.asp?boardid=547) ---- 《每日研经丛书》马可福音第四章 (http://mdyj.net/dispbbs.asp?boardid=547&id=9820) |
-- 作者:月亮湖 -- 发布时间:2012/12/25 9:52:45 -- 《每日研经丛书》马可福音第四章 马可福音第四章 用比喻的教训(四1,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教训人的方法又作了一个新的转变,祂不再在会堂里教训人;而要跑到湖边去。从前在会堂的教训是用正统的释经方法;而现在为要适应环境,必须采用新的方法了。 耶稣准备用新的教导方法,在空旷地方向普通的平民说教,传统式的会堂解经方法在那时是很难吸引会众的。犹记得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多年来仍保持自己是圣公会的一位忠实信徒,当时他的一位同工威特菲特(George Whitefield)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向矿工们讲道;在一次空旷地方的讲道聚会中,竟有两万多人来听;归主的亦数以百计。当时威特菲特希望卫斯理也能到来传道,初时卫斯理回答说:‘我倒喜欢宽敞的房子柔软的椅枕和美丽的讲道台。’卫斯理认为在空旷地方讲道是一件困难的事。他自己曾说:‘我当初的感觉真是很奇异的,因为我生平的讲道经验都是习惯有条不紊的,也讲究场面的;我常以为只有在礼拜堂讲道,才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但后来,他见证了一件事,就是在空旷地方讲道收效极大,于是他说:‘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你不相信了。’ 当耶稣转移在旷野讲道时,正统的犹太人领袖也认为是玩花巧和投合时尚的;但耶稣是个识时务者,祂晓得运用极贴切的新方法和带着冒险的精神去应付新环境,倘若教会能步随耶稣这种精神,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现在耶稣所用的新方法,就是用比喻去教训人了,比喻就是‘把一些事物,放在另一些事物的旁边;叫它们能互相比较,而使人明白事理。比喻是一个地上人所共知的故事,讲出天上的美妙真理’──以地上的事物,和天上属 神的真理比较。为甚么耶稣要用这个方法?为甚么耶稣讲比喻会如此的纯熟,被人尊为一位‘比喻大师’? (一)首要的原因就是耶稣希望用比喻的方法刺激群众听道的兴趣。当时的群众并不像会堂的崇拜,他们在空旷地方随处逛荡,时来时去,若讲道的内容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离开的。薛特耐爵士(Sir Philip Sidney)讲出一个诗人的秘密:“作一个好诗人必须有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叫孩童们在玩耍中也能停下来;叫扫烟囱的人也停下来,侧耳而听你的故事。”故事是提起听众兴趣的最好方法,耶稣是清楚知道这点的。 (二)耶稣所用的比喻方法,其实也是犹太人拉比老师们所惯用的,听众并不会觉得陌生的。在旧约中也见到描写比喻的地方,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拿单知道大卫用毒辣的手段,剪除乌利亚,娶他的妻子拔示巴时,讲出一只小母羊的比喻(撒下十二1-7)。拉比时常用比喻去教训人的。有一位诲人不倦的拉比,名叫梅尔(Rabbi Meir),他的一生中,三分一的讲解是关于律法的判断;三分一的教训是关于释经;另外的三分一是用比喻去教训人。 我们在这里引述两个拉比所讲的比喻。第一个是拉此犹大,号称‘王子’(Rabbi Judah the Prince)有一次他和罗马皇帝安多尼努(Antoninus, A.D. 190)谈道时,皇帝问他:“人死后,灵和身体都分开了,而不能够再犯罪,若果在另一个世界仍有惩罚的话,灵与体对人生前所犯的罪恶,互不承认,那么怎办才好呢?”拉此于是用比喻回答说: ‘从前有一个皇帝,拥有一座很美丽的花园,种植许多果树;并雇用两个看更,一个是瞎眼的;另一个是跛脚的。有一天,那个跛的对那个盲的说:“我看见园中的美丽果子,你背着我走路,我替你摘果子一齐吃。”于是他们把园中的果子吃了许多。当皇帝回来,看见树上少了许多果子,便问他们的根由,盲的一个说:“我看不见东西,当然不是我偷摘。”跛的一个说:“我又怎能走去摘果子呢!”但皇帝是很聪明的;他叫那个盲的背起那个跛的走前来,如此便重重惩罚他们。 神也是同样可以把灵放在体里,审问他们以前所做的罪行,而重重的惩罚人的。’ 另外还有一个比喻,当时有一位拉比(Rabbi Chiyya),他的儿子(Abin)在廿八岁时死了,另一位着名拉比(Rabbi Zeia)在丧礼中替他讲道,是以比喻体裁讲出来的: ‘从前有一个皇帝,拥有一个葡萄园,雇用许多劳工,而其中的一个是非常能干的。皇帝时常走入园内和他交谈散步。在日落时,每人都获取一天的工资。别的工人心中极为不满:“我们如此辛劳才得一天的工资,那个人只做了两小时便得一天的工资。”那时皇帝对他们说:“你们为甚么如此愤恨!你们都知道他只做了两小时的工作,但他这两小时的劳力比你们整天的劳苦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更大。”同样这位离世的年青人,在这廿八年来所学习的,比别的人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学习的事物还要多。所以他已经完满的做完人生的工作,比别的人提早到乐园去和 神相会;他并不会因早去而失了他的报酬的。’ 所以耶稣用比喻教训人时,当时的犹太人是熟识和明白这个教训方法的。 (三)耶稣用比喻讲道,可以把抽象的观念变为具体的。人对抽象的观念是不容易明白的。许多人要看见图画的解释才会明白事理的。单解释美丽,我们花了许多唇舌去讲解,别人也未必明白,但我们若指着一个人,而说他是美丽的话,人看见他时即会内心领会了。单讲‘美善’也是摸不着边际的,若果我们指出一件实事,而说它的美善,别人就会立即明白了。一个字必须成为具体的,才能把它的真正意义发挥出来;一个思想必须藉着一个人才能表达出来。当新约圣经谈及信心时,用亚伯拉罕的引喻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意思放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人然后可以明白的。耶稣是一个聪明的教师,祂当然知道若向普通人讲抽象的思想则形同一大堆废话!所以祂必须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放进比喻里面;用日常生活的行动表达出祂的思想;把‘它们’变成了人的生活,使人看见而体会出来。 (四)最后,比喻的好处是督促人为自己而思考。我们断不可以替别人思想的,人必须为自己去推测理解,而后发现真理。教导孩童最坏的一个习惯就是替他们做功课;帮助他们计数、作文,解答疑难,写拉丁散文,通通都是错误的方法。真正的帮助是要他们学会自助的秘诀。这就是耶稣教人的目的了。当人能自己找出真理时,这个真理会给人加倍的印象。耶稣不想代替人去思想,而是要人自己去思想;祂不想人把思想的机能变懒了;而是要人勤敏的去思索。祂不想取代别人的责任感;而是要人肩负作一个有责任的人。这就是用比喻教人的最好方法,迫使人听而恩,思则敏,作一个有思想的人。当人从自己的思想去发现真理时,这个真理永远是属于他的。 从地上到天上(四3-9) 我们留待马可自己给这个比喻作详细解释,现在我们所研究的是一个比喻的样本,看耶稣怎样用比喻,实践在日常行动之中而教训人。当时的背景是在湖边;耶稣坐在一艘小艇上,离开湖边不远之处,湖岸倾斜度极微地伸向浅水的地方,就是群众站立听道的地点,好像形成一个古时的半边剧场的模样。当时耶稣在船上讲道,祂也能举目隐约见到山头上有农人忙着播种的。祂对群众说:‘望向那边,农人不是在撒种吗!’这就是讲比喻精巧之处了。 (一)耶稣立刻把现场所见到的事物,显示将来指望的东西;把现场发生的事情,引至属天的思想。开始的时候,把人人都看见的,逐步带他们看那眼见不到的精义,把人人都知道的作踏脚石,思想他们从来未曾想过的念头。这都是耶稣教训人的精警地方。祂从来没有把深奥的事物去教训人,叫人觉得惊奇;祂的方法总是由浅入深的,开始的事物是连小孩子也会听得懂的。 (二)耶稣这样的做法,真的把地上和天上的事情紧密的连接起来。耶稣从来不会说:‘地上是一个沉闷的沙漠’。耶稣深信在日常每一件显浅的普通事物和人的生活当中,都可以见到 神。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曾说:‘耶稣教人是用简单的条理和正常的自然界事物,日出,下雨和植物的生长可以帮助人看见 神的作为。’许久之前,保罗也说过, 神在那些看见的事物中,把那看不见的 神启示出来(罗一20)。耶稣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失落和罪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活的 神所穿的衣裳。列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死后是埋葬在圣保罗大教堂之内的,而他也是该大礼拜堂的伟大设计建筑家。在他的墓碑上用拉丁文写上一句话:‘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杞念他的事物了!’同样耶稣也说:‘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 神本身了。’只要我们肯正确的去看,在普通日常生活当中,实在有无数的象征记号,引导人见到 神的。 (三)比喻的重要质素就是它的自发性,往往是随口而出,并未经推敲而讲出来的。耶稣举目而望,看看四周有些甚么和群众相关的接触点,比方有人正在播种,于是这就成了祂的题材了。比喻不是经过静坐思考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加工整理和修饰过的。它的伟大地方,就是耶稣就地取材,出口成文,而把真理讲出来,成为举世不朽的精简故事,它们都是现成的,即景的而且许多时是和人辩论至高潮时而讲出来的。 加道斯(C. J. Cadoux)曾说:‘比喻是艺术的结晶,是从日常的服务和争执中产生出来……所以比喻并不是经常出现的,它需要很有艺术成就的人,才可以讲得出来;而这艺术是从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在下列三个圣经中的特别场合中,都是面对生命可能发生危险,而用比喻讲出他们的心声。约坦以树为喻责示剑人,随即逃亡(士九8-15);拿单以母羊为喻责大卫的过错(撒下十二1-7);耶稣以凶恶的葡萄园工人为喻,指出他们行将杀害自己……这些比喻的特别用途都是争论时的武器,不是像诗人写十四行诗,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这些都是在剧烈的争论中,在临时的遭遇环境中,触景而发出来的心声。从最高的评价来说,它展示出诗人的敏锐情感,能尖锐的深入体会,卫道而突发的精力,不理生命安危,鼓起最大的勇气,不顾一切后果,而讲出来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耶稣当时所讲的比喻,是随口而出,那么听众的感受自然深深的印在心里,受祂的诚恳真挚的情感所感动,比平时一句普通说话,加深印象至一百倍之多呢! (四)最后我们必须提醒一句话,就是这些即景和现成讲出来的比喻,目的不是让人去细读,而是让人去听的;我们不必坐下来逐句去解释它的含义。既是耶稣随口而出的话,我们就应记取它当时的中心思想,当时的第一个印象和反应。换言之,比喻不是寓言;所以不能以寓言式的方法去学习耶稣的比喻。在一个寓言当中,每一部份都可以分析它的内蕴含义和意境的。好像“天路历程”和‘天使皇后’都是寓言的体裁;从这些内容当中,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意义相连的。读寓言时,可以细心研究和考查内容;但读比喻则不可,我们是用耳去听而不是用口去细读出来,而且,听一次之后,抓住它的中心意思就够了。所以学习耶稣的比喻时,不需详细主意解它的环境,而是把握从比喻中‘跳’出来,快如闪电般的中心思想。若果把一个比喻逐句或逐字的去穷究它的意思,便是曲解了比喻,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时刻都要记着:‘当人首次读这个故事时,它给人的第一个念头是甚么?’ |
-- 作者:月亮湖 -- 发布时间:2012/12/25 9:53:47 -- 天国的秘密(四10-12) 这是新约福音书中最难明白的一段经文。英文圣经钦定本(A. V.)把它翻译成‘ 神国的神秘。’。神秘──(Mystery)这个希腊字是有它的专门用意的;它并不是指曲折离奇,像我们以为玄秘的事物。它的意思就是在‘外行’的人来看,是很难了解的;但在‘内行’的人来说,则显浅易明。 原来在新约时代的邪神崇拜社会里,有许多宗教都是称“神秘的宗教”的。这些宗教自称具有带领人与诸神交往的经验,而除去一切人生与死的恐惧,所有这类的宗教内容都会加插受苦的话剧,描写诸神受苦,死亡和复活的经过。 其中最流行的一个,便是‘伊西斯’的神秘信仰──Mystery of Isis。照它们的传说,阿西利斯(Osiris)是一位聪明善良的皇帝,但有一个毒辣的兄弟名叫西芙(Seth)。西芙与七十二位谋士串同杀害他的哥哥,于是发出请柬邀他来赴一个宴会;特别做了一副棺木,把他锁起,便抛进尼罗河里。伊西斯是王的贤妻,她出尽法宝,最后找到丈夫的棺木,并带回家里举哀。但西芙又静静地把哥哥的尸体盗去,割开十四块,分散掉在埃及各地。伊西斯亦不畏艰苦,运用她的魔力,四出搜索,最后也全部找到了,并且使他复活过来;从那时开始,这位皇帝使成了一个永不朽的神,掌管一切生死的命运了。 通常参加这些神秘宗教的人必须经过洁净,禁食和刻苦的修炼,学习故事的内涵意义。然后参与整个话剧的重演,用戏剧化的过程,表达出痛苦,复活和胜利。当中加插的音乐、焚香和灯火,增加整个气氛的情绪化,而参加入教的人,都感觉得自己就是剧中的一员,一同受苦,一同复活和最后一同得到胜利,这就是一种出死入生,与永恒不朽的神交往的经验。那些没有经过讲解而参观的人,看了这些话剧根本不知所谓,但存心入教的人,则知道它的一切细节,看了之后,便感到十分有意义的。 这就是希腊文‘神秘’一字的解释了──musterion。新约中所用的‘天国的神秘’,并不是指它的奥秘、玄惑、虚渺或使人迷惑的事;它的简单意思就是,人若不专心听耶稣的话,就不会明白;但诚心认耶稣是主,听之后便会明白,晓得 神的国所指是甚么。 最困难的一段就是接着下面的描写了。从字面来看,好像是说耶稣用比喻教训人,存心把真理蒙蔽,使普通的男女听众,不能领会它的真正意思。这个见解一定是不合理的,虽然这句话本身可以作别的解释,因为耶稣用比喻教训人,目的是叫人明白真理,希望浅入深出,看见真理而立刻认得出来。 那么这段经文为甚么会加插在这里,而使我们如此费解呢!原来它是从以赛亚书六章九、十节引录出来的。这段经文从开始的时候一直到了耶稣的时代,经过二百多年经常使人难以清楚了解。它的希伯来原文是这样写的(根据奥斯达理的翻译W. O. E. Oesterley): ‘他并且说,去,对这些人说:“人虽继续听下去,但却不明白:继续看下去,但却看不出甚么。”这样你使这些人的心肥肿了,使他们的耳沉重了,眼睛也蒙蔽了;叫他有眼睛而看不见,有耳而不闻,有心而不能明白,到了最后也不能得到医治。’ 这段经文的表面意思,似乎是 神叫以赛亚去传道,存心使人看不见 神的真理。 在主前第三世纪,希伯来文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版本,称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aint,当时说希腊语的人很多,这版本流存甚广,使成了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了。翻译的人看了这段经文之后,也觉得非常费解,而他们的版本是这样写的: ‘他并且说,去和这些人说:“你们真的要听,但不会明白;你们真的要看,但却看不明白。”因为这些人的心迟钝了,耳朵重了,眼睛关闭了,所以他们设法子去看,去听和去明白,而致不能悔改,最后我也不能医治他们了。’ 希腊文版本所说的,不是 神存心叫他们心里呆滞而不能明白;它强调他们自己把心眼堵塞而不愿意去明白真理,因此两个译法的差异是很大的。真的,人很难把一句话,完完全全一点错误也没有的,写出来或翻译出来,我们知道当以赛亚讲这句话时,他是半带讽刺,半带失望,而以一个最大的爱心道出 神的心声,他想讲的就是:‘ 神差遣我把真理带到人群中间去;我把美善的信息带给他们,但他们却不听,我好像奉命关闭他们的心眼;有时我好像是对着砖墙讲道。这样,人有时会说, 神真的蒙蔽了他们的心啊!’ 现在我们再看耶稣的比喻;祂希望用霎时的亮光,揭开他们的心窍,把 神的真理光照他们。可是很多人还未能立即领会。祂看见仍有许多人存着自己的偏见,被自己的妄想蒙蔽了心眼;或者根本懒得去思索。耶稣于是转向门徒说:‘你们还记得从前以赛亚先知也说过这一句话吗!他当时不是向群众说,他带着 神的信息来,但人们的心竟然如此的沉重,而不能听得明白,而你们以为 神真的把他们的心关闭,而不是存心开启他们的心吗!今天我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啊!’当耶稣向门徒讲出这句话时,祂并不是存着愤怒的心,也不是受到任何外界的刺激式困扰。当时祂不能把爱心传出去,因而感到苦闷;自己用了这浅显的比喻教训,竟然有人会瞎了眼睛而看不出来,这是当爱心受到委屈时,而发出的感叹。 当我们明白耶稣,当时不是以愤怒的心情去说这句话,而是感叹,出自爱心的教训,别人不能接受。那么,解释这段经文就容易了。这并不是说 神存心要人蒙蔽心眼,或把祂的真理在人面前隐闭起来;而是人本身的心思迟钝。就算 神出尽方法去挖开他们的心,也是无济于事的! 收成必会来临(四13-20) 这个比喻的每一细节都是一幅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他们听道后自然觉得有一种真实感。这里描写四种土地。 (一)首先是硬实的泥土。当时的人有两种撒布种子的方法。巴勒斯坦的田野是分行排列种植的;每行之间有一条长草的行人路,这些行人路久经脚步践踏而变成硬土。用手撒布种子的人,很容易把种子撒在这些硬土上面的,这些种子根本没有生长的机会。 第二种撒布种子的方法是把一袋种子放在骡背上;然后把袋角上刺一个小孔,当骡子走动时,种子随而撒在地上;用这个方法撒种,自然有许多种子掉在路旁;飞鸟随即把它们啄吃了。 有些人对基督教的真理完全找不到门径去领会。通常都是因为听的时候没有兴趣;既然没有兴趣,自然也不知道决意相信的重要了;基督教对他们不能起甚么作用,并不是他们采取敌视的态度,而是他们漠不关心,提不起兴趣去听。他们认为这些真理对他们是不相干的,而他们亦满足目前的情况。事实上当人过着很写意的生活时,这种想法也许是对的;但当有时面临困境,而事实上人必会遭遇到的,那时他必需有一种外来的力量,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应付的。当他醒觉而去找真理时,恐怕已经太迟而酿成一个悲剧了。 (二)有些撒在石质的土地上。这不是堆满石头的泥土;而是石灰石上的一片薄土。加利利境内的土地常常看见这样的岩土的。从岩石上长出植物来,这是指种子在浅土里生长;因为缺乏养料和水份的缘故,当太阳晒热的时候,很快便枯干了。 人往往做事的时候,开始时觉得很容易,但坚持忍耐到底是十分艰难的。有一个着名的布道家说过:‘用百分之五的力量便可以使人归主;但必须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才能使他们慢慢生长,在教会里,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许多人都肯在开始时做基督徒,但慢慢地便在路边跌倒而失落了。 使人跌倒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未能把事情想通和想透;在开始时,不能深深地体会信仰的意义和代价?第二是他们只受基督教的外表所吸引,永远停留在表层的上面,没有根深柢固的站稳。基督教是必须把整个人完全占据着,否则便没有意义了。人必须完全把自己交托在主的手中,才会得到安全的: ‘在太阳之下,能否找到一件东西; (三)有些是荆棘的地土,由于农夫的疏懒,割杂草时没有连根拔除;有时人用火烧掉地面上的杂草,但地下的根仍然留下生长的。这些杂草的蕃殖力很强,迅速又长出来,而把麦苗挤住。 人通常都很容易受其它有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对基督忽视,正如一个诗人说过,人的心很容易被日常生活的顾虑,如同泥麈,闭塞了自己的心,于是‘我们忘记了 神,人的善忘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不是必须的。’当生活越复杂时,我们就必须越发注意甚么才是首选应做的事,我们必须把基督高举,放祂在我们生活中的首位。 (四)最后是好的土壤,是洁净的、深厚的,而种子亦得到滋润而生长。 倘若我们真的想得到基督教的信息,我们听了这个比喻后必须实践三件事。(甲)我们必须要听,否则也无济于事的。我们常爱讲话,而不肯去‘听’,我们爱和别人辩论,而不肯主‘听’从真理;忙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去‘听’取基督的意见;生活忙过不停,而没有时间安静下来。 (乙)我们必须接受真理。当我们听闻基督的信息时,必须把它存在心里。人的心是一副奇异而又十分危险的机器,我们的身体是依从一个奇妙的设计而造成的;当人看见怪异的东西,眼睛自然会闭起来;这是与生俱来的反应机能作用。当人的心听闻外界传来自己不想去听的事物时,也自然会关闭起来。有些时候,真理教导人向善时,是会刺痛人的;但良药苦口,为了健康的缘故我们有时必须服下。所以人顽固的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不想接受真理,这简直是走向一条自取灭亡的路。 (丙)我们必须把所听闻的,付诸实行。比喻告诉我们撒的种会生长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加利利的肥沃土壤是拜火山泥土之赐,所以种植的收成率很大。基督徒必须走到人的面前,以行动见证给别人看。每一个基督徒最后的挑战,不是推测将来,而是把握现在,用行动实践自己的信仰。 ‘当我们趁着空闲坐下来,再学习’这个比喻时,以上所讲的就是整个比喻的要义了。而事实上当听众第一次听这个比喻时,很难在一刹那间,完全听得懂一切的含义的。那么他们第一个观感,除了看见整个加利利湖之外,会是甚么呢?有些种子一定会在未完满生长前已经失落了,但在至终的时候,收成的日子必会来临的。这是一个安慰失望者的比喻。许多时候,人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也见不到结果的;这是白费心机吗?当耶稣被迫离开会堂,受人猜疑的时候,许多跟从的门徒,都失望走开了。从许多地方来看,耶稣的信息似乎是失败的;而他们甚至气馁和愁闷,但这个比喻清楚的告诉他们;并且也告诉我们:“忍耐吧!继续工作下去,把种子撒在泥土里;让 神亲手去料理;那收成的时刻必会来临的。” |
-- 作者:月亮湖 -- 发布时间:2012/12/25 9:54:26 -- 光必须让人看见(四21) 第廿一至廿五节的经文是非常有趣的;由此可以看见福音书作者曾经面对过的问题。这里一共有四句耶稣所讲的话。第廿一节的主题是‘灯’;第廿二节是显露隐秘的事物;第廿四节是‘我们施与甚么给人,就会得着甚么’;第廿五节是‘凡有的,便会得着更多的。’马可把这四句话记在一段之中,但马太则把它们分散而记载──第廿一节放在马太五章十五节;第廿二节放在马太十章廿六节;第廿四节放在马太七章二节;第廿五节放在马太十三章十二节和马太廿五章廿四节。这几句话是没有连带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逐一查考。 为甚么马可把这四句话凑聚一起而记载出来;而马太则分散呢?理由就是耶稣讲话经常给人很深刻和鲜明的印象。这些话放在门徒的心里,能够永远铭刻难忘;况且这些话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面中由耶稣亲口讲出来。门徒能够记得话的内容,但却记不起耶稣是在那一次,或在那一个地方讲。我们姑且把这些耶稣分散的‘讲话’名之为‘孤儿’,意即它们的出处忘记了,犹如失去了父母一样。现在我们可以逐一研究它们的内容。 第一句说话是人拿灯来,不放在斗底下,这就是说,人不可用一个碗把灯掩盖着;也不可以把灯放在床底下。灯的用途是照亮东西的,应放在众人看见的地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学会两件事。 (一)真理是要让人看见;而不应收藏起来。许多时候;当人讲出真理的说话,便会招致危险的,对自己引来迫害和麻烦。但一位真实的基督徒,或者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站在真理的一边,面对一切的冲击而无所畏惧的。 当马丁路德决定了揭露当时罗马天主教的腐败,他首先攻击购买赎罪券的错误制度。当时信徒以为在犯罪后,可以用金钱向教士们买赎罪券,希望自己的罪获得饶恕。马丁路德于是写了九十五条文告,批评这个制度。他怎样把这九十五条向人宣示呢?他知道威丁堡(Wittenberg)的诸圣大礼拜堂是与大学相连的;大学的文告通常都是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这块告示板便是贴那九十五条文告的地方了。他在甚么时候贴上这些文告呢!他拣了十一月一日‘诸圣日’当人们群集守礼拜和举行纪念献堂典礼的一天,让所有聚会的人都知道他的举动。倘若他是一个审慎的人,便决不会写出这九十五条文告;倘若他顾及自己的安全,便决不会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倘若他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为免生是非,他也不应该拣选‘诸圣日’那天而行事。但是马丁路德发现了真理之后,便一心一志要服从真理,从不计较自己的安危,要把真理告诸世人。 在每一个行业里,常常都需要有人跟从真理而行;要求做合理的事;要求基督徒作应分的事。在每一个行业里,我们有时都会提不起勇气去依附真理而做事,因为我们怕人批评。那时我们必须牢记,真理的明灯必须高举,不应为了自己的安全和懦弱而把真理遮掩。 (二)我们所信的基督教必须让人看见。在初期的教会里,信徒若把基督教展示在人的面前,便会招致杀身之祸。当时的罗马帝国是一个疆土广阔的国家,为统一治理和巩固权力,于是产生了一个崇拜皇帝的政治制度,于是罗马皇帝使成了一国之尊,同时也是一个神。年中又定下几个国‘祭’日,规定人民前来献祭和拜皇帝,以示尽忠。当人拜过皇帝后,便拿一张证明书,可以返回家里,再拜自己任何一位神了。这些证明书至今仍然遗存。它们的字句是这样写的: ‘谨请负责代替皇上前来本村主持献祭者指示;我等经常向诸神献祭;现在按照国家规例,在诸位官长面前,已为皇上献祭,又把奠酒献上,吃过祭品;恳请赐予证明书。祝好,再会。’ 下款的一句便是证明文告: ‘我们两人(Serenes and Hermas)经见证你等已献上祭物。’ 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照着这些规矩去献祭,然后可以获得一张证书,如此才算安全无事了。但历史告诉我们,当时许多基督徒,数以千计的,立志宁死也不拜罗马皇帝。其实他们可以把信奉基督教的事实暂时隐瞒,而免一死的,或者可以做个秘密基督徒,亦可偷安无事的。但他们认为基督教的信仰,必须昭示和见证在人的面前;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而引以为荣。今天的基督教能够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实有赖于他们的殉道和光荣的见证。 信徒若想把基督和祂的教会收藏起来,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但基督教犹如一盏明灯,必须让所有的人看见的。 不能压制的真理(四22,23) 耶稣肯定的相信,真理至终是不能埋藏着的。这句话可以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这是指真理本身而言。真理的本质是不能毁灭的。人尽管不愿意面对真理;把它压制,涂抹或拒绝接受它,但真理的伟大地方就是必然获得最后胜利的。 十六世纪初叶的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发现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研究出地球围绕太阳而运行,并非太阳围绕地球而转动,但他是一个审慎的人,于是一直把这个秘密保持了卅年,在临终的时候,于一五四三年,然后请求一个听了这套理论也害怕起来的印刷商为他刊印天体运行论一书。后来哥白尼不久便与世长辞,但别人承继了他遗留下来的学说,于是产生一场风暴。 在十七世纪初,伽利略(Galileo)承受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公开的把这理论昭示世人。在一六一六年他被召到罗马接受公开聆讯,结果被判为谬论。它的判词是:‘这第一个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非围绕地球运行的理论,是愚蠢荒谬虚谎地触犯了神学,所以是个异端,因为它违反了圣经的记载……第二个论点,说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理论是一个扰人耳目的学说,在哲学上是荒谬的,而最低限度,根据神学的观点来说,是违反了正确的信仰。’当时伽利略屈服了,他认为依从权势比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于是多年来一直保持了缄默。 到了新的教宗登位时,伽利略以为乌尔班八世是一位贤明,开通而有修养的教宗,于是鼓起勇气再一次公开他的理论。但他的梦想又完全变成泡影,这次他被迫选择放弃这套理论,或者接受行刑,结果他要签了一张悔罪状:‘我本人伽利略,七十岁,身受捆缚,双膝在神圣教宗面前脆下,双手摸着和双眼望着这本圣经起誓,从此必须咒诅和放弃所持的地球运行学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异端邪说。’他的誓言把自己的立论放弃了,当时可免一死,但却不能免除牢狱之苦。他到了临终时,也不能与家人葬在同一个地方。 当时,不单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人士不想正视真理,群众的态度也是如此。马丁路德写过一段话:‘当时的群众认为哥白尼的说法实在是大逆不道,硬要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而运行……人们以为哥白尼是个傻子,颠倒天文科学真理;圣经清楚告诉人,当日约书亚命令太阳停住,而不是地球啊!’ 但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你尽管可以向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施行刑罚;称他是一个傻子;但却不能改变真理本身。麦尔维(Andrew Melville):‘人没有权力把真理问吊或驱逐出境的’。真理可以接受别人肆意攻击,受人阻延,制止或讥讽;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真理必会施以反击,而获得最后胜利。人若硬要和真理作对,必定会失败的。 (二)这句话是对我们而说;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一个人做错了事的时候,他必定想把自己躲藏起来。亚当和夏娃触犯了 神命令之后,就是这样做的了(创三8)。但真理自然有它的方法把自己显露出来。最后人必定不能隐藏真理;人若收藏着一个秘密永远是不会快乐的。欺骗的事犹如一个蛛蜘网,它决不能遮盖隐瞒一切呢!事情到了终结的时候,自然要在 神面前赤露敞开的。我们若能明白这点,我们真的渴望把自己的生活,任由别人查看,让 神检查清楚,而用不着羞愧了。 生活的平衡(四24) (一)在学习的经验来说,这是十分真确的。人对一种学问越下苦功,必定会越明白它的内容。古时的帕提亚人(Parthians)规定国内的青年,必须先做流汗的工作然后可以吃饭;努力多少,便吃多少饭!一切学习都是随着这个原则而进行的。当人的学习兴趣加深时,自然会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感觉。研究圣经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或自己不赞同的经句;我们若能再下苦功研究下去的话,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肤浅的学习一定是枯燥乏味;肯深入研究做学问的工夫,便会获得无穷的滋味,能激发起好奇心,这就是学问能引人入胜的地方了。 (二)在崇拜也是一样,人常在 神的家里敬拜 神,便能加增内在的灵力。许多人到 神的家里崇拜,常常都会存着三种错误的态度。 (甲)存心要得着一些东西。这样的动机会很容易叫敬拜 神的人产生批评的态度,吹毛求疵的批评司琴和诗班的水平不够,讲道的内容不充实。我们很容易把整个崇拜当作一个娱乐性的节目。因此我们应该存着一个‘施予’的态度来守礼拜;牢记着崇拜是一个集体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共同参与,和贡献自己出来。我们若能自问:‘我对这个崇拜能贡献些甚么?’而不是:‘我能从这个崇拜得着甚么?’你必定会在崇拜当中,取得很大的收获的。 (乙)人没有存着一个盼望的心来崇拜也是错的,这样的守礼拜便成了刻板式的习惯;把主日当作一星期中七分之一的时间而已。我们必须紧记,来守礼拜是和 神相交往;而和 神交往,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人充满着盼望的心来崇拜,得益一定会很大的。 (丙)人没有作好准备而来守主日礼拜也是错误的。人过惯了忙碌的生活,往往也是急急忙忙的赶着时间去守礼拜,完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心。人想在主日礼拜中得益的话,最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在礼拜未开始之前,先作默想灵修。犹太人的拉比常常教导门徒说:‘自己先作祷告,然后大家凑聚一齐祷告,那是最好的习惯。’ (三)在人际关系上来说,这也是十分真确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反照。若我们喜怒无常,经常发脾气和容易动怒的话,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我们的;当我们轻信别人或常存猜忌的心时,那么别人也会持着同样的态度对我们的。我们若想别人爱护自己,那么我们必须先去爱护别人。人必须先对人伸出友谊的手,才会有真正的朋友。耶稣能够信靠人替祂做事,而人也同样深深的靠赖祂。 增加的定律(四25) 这节经文骤然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在日常生活的教训当中,事情又必须照着这个真确的道理而发生的。 (一)在知识上来说,这是十分真确的。知识越豊富的人,他所知道的事反越多,人若不先从希腊文的基本文法学识下苦功,那就根本没有别的方法欣赏希腊文学,当他学识了文法之后,学识自然便会加增起来。人若不先认识管弦乐队的结构,那就很难领略深奥的音乐;但当他知道了那些基本上的知识时,他自然会认识更多美妙的音乐了。同样人若不在知识上下苦功时,原有的学识也会随着时间而失去的。许多人在学童的时候都学习过法文,但日久生疏而没有继续再钻研下去的话,于是很快的便忘记得一乾二净了。 人的学识越多,自然会能够越发加增自己的学问。但倘他不努力上进时,自然会退步的。犹太人有一个教训,喻学生为一只小牝牛──每天都需要加强牠所负的重量。所以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此乃千古不易的道理啊! (二)人生的一切努力也是如此。人越能锻炼体魄,身体则越强壮,越能担当体能的负荷。相反的话,人若不理会锻炼自己的身体,肌肉自然收缩,体能也孱弱起来。有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如同灵性一样,因为身体也是 神赐给我们的。许多人不能担负重要的工作责任,往往是因为受了自己身体软弱的限制,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三)任何的技艺也是这样的。技工若越多用手、眼和心思去操作,技术越能生巧,而作品也随之而进步。人若只满足目前的情况,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尝试,他的工作一定是没有进展的。当人疏忽了自己的技艺而不去操练和发展它的话,很快便把它忘掉的。 (四)人所负的责任也如是,人负责任越多,别人越希望给他负更多些责任;人越多机会当机立断的话,他的决断力自然会与时俱进的,但当人躲懒,而不想负责任,长久下去时,他便会变成为一个游手好闲,没有骨气的人,对任何事物都会全无主意的了。耶稣在祂的比喻中,常常警戒人,善行的酬报往往是叫人再多作善行。这实在是生活的一个定律,若人疏忽它的话,便是自己的过失了;人越能赢取胜利则会力上加力而变成更加充实;人若不努力,则原有的力量也自然会消失了。 看不见的生长和一定的终结(四26-29) 这是一个只有马可单独记载的比喻。 神国就是 神统治的国度。当那一天来临时, 神的旨意完全成就在地上,如同成就在天上一样;这也是 神为创造这个宇宙而设的目的。这个比喻很短,但里面充满着许多绝对的真理。 (一)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的无能为力。农人不能叫种子生长;他也不知那植物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它本身蕴藏生命的秘密;是从内部长出来的。从来没有人知道生命的秘密;从来没有人能像 神一样,创造一件有生命的物出来;尽管人有发现事物的能力;重新安排了事物并把它发展扩大;但人决不可能创造任何一物。我们当然不能创造 神国;它是属于 神的。我们可以不负责任把 神国耽搁或妨碍它的发展,但我们却又可以制做机会,让 神国早日完满的降临。在人类的背后,唯有 神自己掌握一切权柄,施行祂的旨意,操纵天国的一切奥秘。 (二)这个比喻也告诉我们关于 神国的实情。耶稣常常引用自然界的生长,比喻 神国降临。 (甲)自然界的生长是肉眼不能察觉的。人所种的植物,自己每天留心观察,但也不能看见它的生长过程;往往是相隔一段时间才去看时,始发觉它的增长的。天国也是如此的生长。人每天去量度和比较,是不会找到它的分别,但用一个或两个世纪的时间去看时,就发现它的增长了。 当费莱(Elizabeth Fry)在一八一七年往伦敦的着名监狱Newgate Prison去探访时,看见三百多个女犯人和无数的儿童,拥挤在两个细小的监房内,住宿和煮食都在同一个地方。看守的狱卒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在这群人堆中,情景非常可怜,衣衫褴褛半赤身露体,如同野兽般的蠕动着;不住的挥手向探监的人求乞,希望施舍得来的金钱,在狱中的酒吧买醉。当中有一个童犯,年纪只有九岁,因为撬开人家的窗门偷了价值两角钱的油漆而等待着死刑的来临。在一八五三年,波尔敦(Bolton)的织造工人为争取一天赚七便士半的工资而罢工;同样在史达福(Stafford)的矿工为争取一星期两先令半的薪金而罢工。 今天看来,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啊!为甚么呢?这都是因为 神国拓展而发生改变的。一两天的时间看不见这国度的生长,但一两年的变化,就看得出来了。 (乙)自然界的生长是保持稳定的。当人睡觉时,植物不分昼夜,不断的生长。 神的方法决不会是作辍无常的;人的烦恼就是不能够把持恒心,一贯按自己的宗旨的去努力工作,我们常带着五分钟的热度,火热的冲前,但很快的又冷却下来,退后畏缩。 神的工作是静悄悄地的继续生长; 神不住的把祂的计划展示出来。 ‘ 神展示祂的旨意,像年华周而复始: (丙)自然界的生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种生殖力是无可比拟的。树根能把三合土的行人路爆开,嫩绿的杂草从坚硬的沥青地面冒出头来。从来没有人能阻止它们的生长的。这就是 神的国了。虽然人不断的抗叛和忤逆,但 神的工作仍然继续下去;最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 神的旨意的。 (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那个完满的日子必然来临。这就是收成的时候了。到那时,农人有两件事要做的──两者是相反但也可以互为因果的。好的果子收藏起来,杂草和稗子必然被除掉。收成和审判两者携手而来的,所以当我们思想到这个情景时,就必须注意三件事。 (甲)必须忍耐。人类是受造物,往往是顾念着现在的一刻,但 神是永恒的创造者。在祂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九十4),虽然人是暴躁、焦急、易怒和忙碌,但聪明的人必须培养心灵的忍耐,静候 神的降临。 (乙)必须盼望,处于今天的时代里,整个气氛都是充满着失望的。人对教会失望;对世界失望;对将来都是存着一颗战栗的心。韦尔斯说‘人的开始是在穴洞聚居躲避风雨;结束的时候便是住在一堆残垣败瓦,充满毒菌的废墟之中。’吉布斯爵士(Sir Philip Gibbs)在两次大战之间写过一本书,幻想着一场毒气大战快将爆发:‘当我们在伦敦的根盛顿高街车站嗅到毒气时,我断不会赶快戴上防毒面具,我反而深深的吸进一口毒气,因为我知道这个战争游戏开始了。’世界上有不少的人都认为这个‘战争游戏’已经开始了。但人决不可能相信这些恐怖事情而又同时相信 神的。若果我们所信的 神是一位满有能力的 神,我们就不容存着悲观的态度,我们的悔恨、忧愁必须排除;我们尽管为自己的罪而痛悔,洗心革面在 神面前认罪,承认自己的过错和失败;但决不能因此而灰心失望。 ‘ 神的工人,何必心灰意冷呢! 合理就是合理, 神就是 神! (丙)必须作好准备,倘若那充满的日子快来临的话,我们必须装备好自己,延迟了时候,就会自误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预备迎见 神。 我们若在忍耐中生活,我们便不会战败;持守着盼望,便不会气馁;有了好的装备,我们的生活便能够进入永恒的境界。我们藉着 神的恩典,必须时刻准备那个将来临的完满大日子。 |
-- 作者:月亮湖 -- 发布时间:2012/12/25 9:55:27 -- 从小到大(四30-32) 犹太人看了这个比喻后,必定能够辨别出两幅图画来。 第一,一粒芥菜种子就是当时巴勒斯坦人常用在一句成语里面,代表细小的意思。若是人没有‘像芥菜种的信心’,便是说‘具有想象中信心最小的份量’。而芥菜种事实上又能生长成为一棵高大的植物。游客在巴勒斯坦也曾描写过这些长成的芥菜植物,有些是高过骑在马上的人头。飞鸟非常爱吃树上的黑色子实;经常成群盘旋飞翔在芥菜之上。 第二,犹太人熟习在旧约里把国土描写成一棵树的。各族各民在国土内,犹如飞鸟在树枝下栖息(结十七22以下;卅一1以下;但四10,21)。所以飞鸟聚集在一棵树的象征,就是一个伟大的帝国,里面包括组成国的各族各民。 (一)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要畏惧细小的开端。初时的效果虽然不大;但当这些小的效果不断的扩展时,它必定会发大的。科学实验证明了染色体的扩散力,委实是十分惊人的,把一两滴染色体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瓶里,初时似乎失却本身的颜色,但稍后色素慢慢加深而致整个瓶里的水都变了色。这就是由数滴染色体所产生的效果了。 我们常常感到做一件事花了很多劳力,而看不见任何的效果,以为白费心机,但我们必须牢记──凡事都必有一个开始;从来没有一件事一开始,便完全看见它的成长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凑聚每一分力量而至终必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二)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整个教会的领域范围。这棵树和聚集的飞鸟,就是一个大的国度,里面包含各民各族。教会在开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个别单位,但她至终的目的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最低限度,这个概念在两方面来说,都是完全真确的。 (甲)在教会的疆土里面,不同的神学思想和分歧的意见都能共同相处的。人常常爱指责别人的不同思想为异端。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容忍量度的人。他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思想的:那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思想来。我没有权阻止别人坚持有异于己的意见,正如我有权确定自己的立场一样。因为别人戴上假发,而自己的头发是长出来的,这又有何不可呢?’卫斯理与人见面时最爱用的一句问安的话:‘你的心思意念和我一样的吗?让我们握手罢。’当然人欢喜别人同意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但却不应该常常以为别人一定是错的。 (三)在教会的疆土里面,所有的民族都可以相聚在一起。有一次,当一座新礼拜堂行将落成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绘制彩花窗门的图案。教会的建堂委员会考虑选择用甚么题材是最适合的,最后采用一首圣诗:‘围绕天上至高者的宝座前,千万儿童同站立。’他们于是聘请了一位着名的画师去绘写这些窗门的图画。这位画师一开始时,便醉心在这件圣工上面,最后画完了,当晚沉睡蒙眬之间,听见有一个声音从画室传出来!于是起身走去察看究竟;他看见一个陌生人手持着画笔,和颜色板,在他已绘成的屋上,不停的挥笔画着。他大惊失色叫着说:‘快些停手!你想毁掉我的作品吗?’那人说:‘你已经毁坏了自己的作品啊!’,那画师说:‘怎见得呢?’,那人说:‘颜色板上不是有许多种颜色吗?为甚么你只用一种颜色去画这些小孩子的脸呢!谁人告诉你在天上的国土里,儿童的面孔是白色的呢?’那画家说:‘没有人告诉我,不过这是我自己的构思而已。’那位陌生人说:‘我一定要把他们的面孔,写上黄色、棕色、黑色和红色,这些儿童都曾听闻我的呼召,我必须把他们放在这幅画上。’那画师摸不着边际而说:‘你的呼召!你到底是谁?’那个陌生人微笑一下,然后说:‘我许久之前曾经说过,让小孩到我的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直到现在,我还继续向他们说出同样的话。’那时这位画师才恍然大悟,他知道和他说话的人就是主耶稣啊!就在这一刹那,在他眼前的景象消失了。他见到这幅画上的小孩子,现在的面孔已漆上不同的颜色,实在是十分美丽的。 次晨,这个画师醒后,立即跑到画室去,发觉他的作品原封不动,依旧是一幅以前刚画好的画像;他知道昨晚所发生的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虽然他知道礼拜堂的委员快要到来参观这幅完成的画;但他也不理会一切了,急忙拿起画笔,依照梦境的指示,替画中的儿童们油上各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着世界各国各民族和每一个地区和肤色的儿童。当礼拜堂的委员到来时,大家见到这幅画后,都十分赞赏,其中的一位低声说道:‘有甚么不妥?这恰好是 神大家庭的写照。’ 教会是 神的大家庭;教会开始时是像一粒芥菜种,在巴勒斯坦发芽孕育;但她扩展至全世界每一角落,包容了每一个民族在内。 神的教会是没有阻隔的离笆的。人尽管会竖立起分隔的墙,但 神在基督里已经把它们拆毁了。 聪明的教师和聪明的学生(四33-34) 这里我们找到一个很短,但十分完善的定义,解释谁是聪明的教师,和聪明的学生。耶稣能够把祂的教训,按着学生的了解程度,因人而施教,这就是一位好教师的首要质素了。 一个聪明的教师必须避免两件不应做的事。 (甲)他不应自我表现──教师的职责是诱导学生留意学问的内容而不是注视他本人。当一个教师炫耀自己的才学,自以为才华盖世,常常因此而使学生看不见真理,只重视他的说话而忽略了学习。或者一个自以为才子的教师,好钻牛角尖或深藏在象牙塔里,而致思想普通的学生完全不能领略他的深奥教训。讲学的内容若超过学生的理解水平,也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有人笑那些学射击的人:‘人的射击,常常超越了靶子,这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很差劲的枪手而已。’同样,好教师当爱所教导的科目,超过爱惜自己的风采! (乙)他不应存着优越感──教师不单止把学识教导别人,并且要与学生培养出互相学习的精神。柏拉图认为教学的目的若只在乎简单撮要的追索人以前所认识存在记忆当中的事物,一个教师站在台上只顾不停的去讲授,是永远不会成功的。真正的教学是和学生互相一同分享和发现真理,学习就是心境之间共同向着新的领域冒险发掘和认识,是一项大家互相携手合作的使命。 作为一个良师,他必须注意若干美德。 (甲)必须对学生的处境有体会。一个专家最大的难题,就是不能明白初学者为甚么去学习和去明白一些简单事理会感觉困难。教师必须随着学生的心思程度一同去思考:先透过学者的心境去看新的知识,然后去教导,会事半功倍。 (乙)必须有耐性,犹太拉比希列(Rabbi Hillel)定下一条教学规则:“容易发怒的人不可以做教师”,并坚持着,做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必须先学好脾气。所以在犹太人的学校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遇到学生不明的事理,必须从头再教一遍,多作一次解释,而不要埋怨学生。这就是耶稣终生诲人不倦的好榜样了。 (丙)必须友善,犹太人的教学规则中严禁一切过苛的惩罚,尤其是当众羞辱学生,必须完全禁止,教师的职责是去鼓励而不是阻吓。安娜布坎(Anna Buchan)常常引述她的祖母爱说的一句话:‘不要吓怕了少年人。’一个教师很容易对着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当众斥骂;在同学面前,讥讽或耻笑一个不长进的学生,并以他为全班的话柄取笑。但一个友善的教师决不会这样做的。 这一段经文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学生应做的事项。这就是耶稣私下和门徒讨论和解释学问的好榜样了。 (甲)一个好学生不会学习之后随即忘记。当他离开教师之后,时刻揣摩所学的事情,他要细嚼和消化所学的一切。伊比克德(Epictetus)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斯多亚(Stoic)哲学家和教师。有些学生使他十分困恼,因为他们爱把所学的哲学用在不切实际的空谈上面,而不能实践在生活中。他用了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指出这个过错,犹如一只羊不会呕吐出所吃的草,让牧羊人知道它究竟吃了多少份量;它应该好好的消化,多长羊毛和多产羊奶。一个聪明的学生离开教师之后,不会立刻忘记所学的事物,也不会把所学的在人面前夸耀,而是静静地去思索,学而思则敏,然后再努力发现它对实际生活有何意义,和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帮助。 (乙)一个聪明的学生,必须常常陪伴着教师。当耶稣教训完毕,群众散开之后;总有一小撮门徒留下来,继续追问下去,进深的再研究和讨论。耶稣对他们这般肯学的心,十分欣赏,而把一切事物内蕴的含义,展示给他们看。其实教人之道,最终的目的,不是把一些事实传授出来,一个伟大的教师,是要学生学习他自己的生活。一个教师的信息,存在他的个人生活当中,重要过他的言语教训。人若真想从耶稣学得一些教训的话,就必须和基督一起生活。他果真能如此做时,他所得的不单止是学问,而是获得宝贵的生命。 耶稣同在的平安(四35-41) 加利利湖的风浪是出名可怕的。霎时间狂风骇浪随即涌至,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有一位作家曾经这样描写过:‘当地的惊涛骇浪是经常发生的,甚至事前的天空是一片蔚蓝,海水也一片宁静,一点预兆也没有的。这大概是当浩兰高地(Hauran)特拉可尼高原(Plateaux of Trachonitis)与黑门山(Mount Hermon)三处卷下来的风力,吹至革尼撒勒湖东北区与向东的无数险峻狭谷,形成一鼓疾风,直扑加利利湖,其风力之威猛,如同挟着千军万马之势,直卷湖水而来。这实在是当地一个经常发生的可怕风暴啊!’所以横过加利利湖的旅客时刻都要对这些突然而来的风暴,存着戒心的。 耶稣所躺卧的位置是船上一个贵宾憩息的特别地方,当时的人说过:‘当有陌生的贵宾用船渡湖的时候,必须把船尾的地方让空出来,并设有软枕和地毡。掌舵的人则站在这个位置稍前的船面上,能够使前面的视野无阻。’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值得注意,就是耶稣对风和浪所讲的一句话和马可一章廿五节对污鬼附着的人所讲的一模一样;(中文圣经看不出来,英文的都用Peace去译原文,编者注)当时巴勒斯坦人相信邪灵进入人的身体而生病,同时也相信,邪恶的力量运行在自然界而把它控制的。 我们不应该只从这个故事的表面去看整件事的发生。从外表来看,这只是一个自然界的神迹,我们听了只觉得诧异,或当它只是一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而已。但若果我们进深一层,领会到它的内蕴要义时,得益自然更大。这就是当门徒知道了他们的主同在时,宁静便恢复过来。只要他们知道主没有离开他们,心里不期然而产生一种安全的感觉,能与耶稣一起走路的人虽在狂风暴雨之中,也必然能够得着平安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它不是只发生一次;而是每一个人在每一次的人生行程中,都能够经验得到的,只要耶稣与人同行,在人生的风暴,也会化险为夷的。 (一)耶稣能在我们悲苦的风暴中,给我们平安。在我们人生中,必定会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但祂告诉我们,那荣耀的生命在将来必会来临。祂能够把死亡的黑暗变成满有光辉的永恒生命。祂告诉我们关于 神的爱。这里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园丁,在花园里他有一朵自己十分喜爱的花,每天都去照顾真是关心备至的。有一天,发现这朵花被人摘了,心里十分焦急恼怒,满肚牢骚而想找人出气,那时刚好园主人走进来,他立即趋前诉苦。但园主人,出乎他意料之外对他说:“是我把它摘了,我十分喜爱它,我要放它在花瓶里,欣赏它。”当我们在极度悲伤之际,耶稣同样来告诉我们,我们所亲爱的人,虽然暂时离别了我们,现在已和 神同在;而且我们将来也肯定的必再重逢;现在的告别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而已。 (二)当我们的生活遇到疑难,紧张和恐惧的风暴,祂能给我们平安,人生必定会走到十字路口,徘徊而不知何去何从,倘若那时能够转向耶稣说:‘主啊!你要我怎样做呢?’,那条应走的路必定在你面前,显露出来。其实真正的惨痛,并不是我们不知怎样去做,而是自己不肯谦卑的把自己交托给耶稣,让祂带领我们的脚步,倘若我们能及时寻求祂的旨意,降伏在祂面前,自然会得着平安的。 (三)当我们在忧虑的风浪当中,邢稣会赐给我们安。平安的最大敌人就是忧虑,人通常为自己,为将来未知的事物,也为我们所爱的人而焦虑。但耶稣曾经告诉我们,仁慈的父处不会使自己的儿子流下不必要的眼泪的;祂给与我们的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移动的,在我们处在忧虑的凶险环境中,祂能把仁慈的 神所赐的平安带给我们。──《每日研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