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mdyj.net/index.asp) -- 生命论 (http://mdyj.net/list.asp?boardid=413) ---- 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http://mdyj.net/dispbbs.asp?boardid=413&id=1721) |
-- 作者:明达 -- 发布时间:2008/5/20 18:27:32 -- 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
-- 作者:明达 -- 发布时间:2008/5/20 18:27:50 -- 2、行星5—9轨道解 进入第6轨道的球体,可类比现在的火星。这一轨道球体外部变化很大,裹住球体实体的气旋在卫星状射电消耗中密度减小,不能再生卫星,而且逐渐脱离主球体向外弥散,形成大气胚型。卫星大部份解体,剩下的已是固化体。固化体卫星的产生属于几率,但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较大的卫星给定的。 固化体卫星不再射电,被弥散气体推向大气层胚型外,由闭合磁场锁定,成为不能自转的死球。由磁场边界的电磁环驱动公转,属于假象。不能自转就很难公转,不能自转是由于自身磁场减弱而成为悬浮体。 气体弥散后显现的球体实体,已归属类地型。表层有裸露的地壳,大部份被干冰和水冰覆盖着。由于厚重的气旋压力消失,地壳膨胀加大了球体整体扩展,膨胀产生于内能的持续释放。尚处于封闭中的地壳还具有柔性,可缓冲内能均衡扩张。膨胀仍伴随频繁的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形成中生代地貌在这一时段。火山熔体夹带着海洋层的液态水和古生物冲出来,温度融化了一些冰层,冲出沟壑,一些逃过劫难的小型古生物,被冲到低洼处,侥幸存活下来,成为最早的登陆者,它们亦在恶劣环境中开始艰难的转型。 气候带未形成前,水很快蒸发,球体表面很干燥。一些鱼类、甲壳类爬行动物演变,以降低新陈代谢来继续生存。少量的水也满足了微生物和藻类的缓慢繁殖,现在的火星表层有低等生物是肯定的,火星探测终会提供证据,但几率极小。人类想在太空取证太艰难,更多的证永远也取不到。处在没有宇宙天体正确参照系的地球人类,凭什么上火星?有甚者还奢望上土卫六。 这一轨道已进入太阳光热力程范围,随着位移热熔量加大到某一临界,海洋层会冲破干冰和水冰层喷涌而现;由内能作用力的内应力,将地质层断裂缝扩展,形成脱离主骨架的板块,随海水漂移最后定位成陆地。此间地质层演变剧烈,形成新生代的年轻山系,实际距现在仅上万年而已。 科学家喜欢把天体和地球的时空设置得不可思议的长和大,就是制造一个不能实证局面,以维持永恒真理的地位。当代的实证科学科已成了认知科学和理论科学的阻碍时,这倒是规避的好办法,而且满足得了“成就”感。 目前像南极破冰冠封住的陆地,必然存在远古的地貌和生态,冰冠下的地壳释放的热能,肯定延续着原始海洋层的古生物群。南极考察最是有价值的项目,就是钻探到水质样,但取到水质样,不放在正确的参照系架,仍会得出不正确的认证。 球体膨胀能增大多少,属于几率。现在的火星正处在膨胀阶段,但距解冻期还有相当长的时期。解冻主要依靠热辐射,火星目前尚处在背景温度较低的状态。 海水蒸发逐渐消退,留在陆地上的古生物,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性登陆,就登陆而言,自达尔文提出这一说法后,尚未给出任何环境条件。在科学家的想象中,鱼儿在水中住久了,想换个环境一蹦上岸。然后长出四肢,再生成翅膀,地上爬的、走的,天上飞的都应有尽有了。 这种“科学圣经”观念,至今左右着人类认知,科学家亦充当了上帝。 登陆是依靠低洼积水即湖泊、沼泽过渡的,这些湖泊、沼泽开始都是“咸水湖”,它们是登陆和转型的最初保障。 海水蒸发形成湿润云图,沿大陆架移动,在高原处被挡而转换成雨、雪,给出最早的冰川;冰川再导出河流,这一循环过程逐渐改变了水质产生“谈水湖”,一些内陆湖泊改变不大,就在于水导不出去。 这一改变既促进了古生物物种转型,又造成转不了型的种群灭绝;另一重大变化是藻类植物在大面积直接日照中,光合作用推动藻类向蕨类植物转型,主要因素是干冰解体释放了大量CO2,覆盖全球的蕨类植物形成巨大氧气加工机构,通过光合作用把CO2转换成大量的O2,在宇宙射线放电中合成O3,聚集在电离层内成臭氧层。有了电离层和臭氧层的两道屏蔽,大气和生物才有了转型环境。 球体自转对磁力线的切割,是大气回流、海洋潮汐、浪涛和低空雷电的基本引发作用,大气和海洋本身亦具有能带效应。能带效应在第1轨道就形成,是球体吸纳物质和产生卫星的动力机制。 这一阶段后期是准地球时期,古生物在陆地和海洋中都在向新生代生物转型。陆地较为典型些,就环境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海洋。较为突出的是蕨类植物向乔木类过渡,带动鸟类应运而生。而板块陆地分布大于自身的水域,促使爬行类为占据更大生存空间完成转型。突变进化的属性(mergent propcries)具有的跳跃式跨越可以解释爬行类向鸟类进化。其内部生物协调(coherchcc)性的离子性十分突出。 转型是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法则决定的,在某种意义上亦标志生命进化。有相当多的物种有兼具水、陆、空临界生存能力,转型行为亦随环境趋于多样化。转型与灭绝相辅相成,内外在参数很多,转型成功者多属于在3、4、5轨道中的地下海洋层中,奠定兼具碳基的品种。使自身以氨基培养基结构的生物形式,转化为碳基培养基,逐步形成碳水化合型。碳水化合是新生代生物重要标志。表3是按多元一体设计的生物演变示意。
生物演变从第2轨道开始,经历两次因果和随机转型,自然灭绝几率无法统计,但有些参数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中以恐龙灭绝最典型,这里指的恐龙是基本脱离海洋或湖泊的大爬虫类。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有:其一、是DNA受放射性射线作用过量,虽然突变成庞然大物,但秩利错位留下的生命隐患,自身修复不了;其二、是在转型过程中,不能完成氨培养基向碳培养基转换,改变不了厌氧习性,原因正是体型太大,呼吸系统无法彻底改变;其三、是不完全适应环境中的水质变化。据悉恐龙的最后栖息处,多是有过咸水(原生态海水)的区域。 ------------------------------------------------------------------------------------------------------ 〈注2〉主要依据源于美国“水手”10号;“先驱者”1号、2号;“海盗”1号;“旅行者”2号等太空探测器对各行星的逼近探测资料和拍摄图片以及相关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