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mdyj.net/index.asp)
--  《谁的灵魂更可悲》  (http://mdyj.net/list.asp?boardid=268)
----  第六辑 生活杂谈 (7)历史将记住那些高尚的身影(1)  (http://mdyj.net/dispbbs.asp?boardid=268&id=2312)

--  作者:明达
--  发布时间:2008/6/21 16:18:21
--  第六辑 生活杂谈 (7)历史将记住那些高尚的身影(1)

致一位医生的信——我为什么写《底线》?

sun_X:你好!

当晚就看到了你在“2005-11-29 18:34:53”的留言。

你看了我的中篇小说《底线》及部分朋友的留言后写了下面这段话:

“老柯,你是名人了,你写这样的文字有没有考虑到后果???

医者父母心,我自认我是一个有医德的好医生!!!

你这样的文章将所有医院所有医生贬得一文不值,如评论所言,是社会的毒瘤?!

你有没有调查研究??你对医疗行业有多少发言权呢?你了解我们的医疗体制吗?

我看不到原文了,麻烦你给我再留一份吧,也好探讨一下!”

sun_X,首先,谢谢你关注我的博客并且留言,很愿意与你探讨。

你说自己是个好医生,我信。据我所知,绝大多数医生确是好医生。这并不是套话。一个人对人生专业的选择是有其人格特点的,除了那些为生计所迫的选择外,如喜欢搞财务的人有搞财务的特点,喜欢弄电脑的人有从事电脑的特点,喜欢艺术的人特点就更明显,而一个人选择学医,“救死扶伤”自然应当是其人格的一部分。

我关注医学比较早,家族中有人从事西医,而我的爱好是中医。当然,爱好可能引发我对这一领域生活的兴趣,但写小说却是另一回事。《底线》是一部中篇,篇幅不大,不可能对中国的医疗现状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即使作者有此愿望,这也不是小说的功能。

你说我的文章“将所有医院所有医生贬得一文不值,如评论所言,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你看过小说,相信不会得出这种印象。

之所以将小说定名为“底线”,是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一个正常的社会不仅一般民众有所谓道德“底线”,社会的价值与良知更应为一些阶层所支撑。如教师,如记者,如法官,……当然还有医生。如果一个社会连这样的阶层都在道德操守的“底线”陷落,应当引起忧虑。

然而,在我的生活环境中,我看到了大量的“底线”崩溃。周围的人初始还会义愤,时间久了,纷纷变得麻木,以为生活就是这样,虽不理想,但无力改变。

我在《底线》中写到的鲁小兵并非通常意义的坏人,他大学毕业后,先作为援助项目在国外工作了两年,回国后的现实与想象有极大落差。鲁小兵工作很辛苦,医术也并不差,但总比旁人挣得少而且少很多。郁闷之中肯定要探其究竟,这才得知另有挣钱方法。他也有过内心冲突,但其心理“底线”终于随着对金钱追逐的情势一点点陷落。作品只是客观展示了这个过程。

不久前,我曾就傅彪的过早去世写过一篇短文,谈到了“相对贫困”问题。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有了过去无法想象的提高。许多家庭在温饱之后,拥有了住房和汽车。但人们并不满足,相对于几十年前的物质匮乏,人们普遍对金钱有了更多焦虑。

这也许是社会转型期无法避免的一个阶段,我无意对此作出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中,关注精神的平衡与健康。

应当说,《底钱》写到的医院生活远不是最腐败的,不久前中央台《新闻调查》播出的哈尔滨一家医院发生的故事要触目惊心得多,而媒体最近几年更是揭出许多无法想象的腐败与黑暗。

这里,我想披露有关《底钱》的一点“花絮”。

我的长篇小说《新星》、《龙年档案》都是在《当代》发表的,记得编辑部看过《龙年档案》之后,曾说“柯云路从现实主义作家转变为浪漫主义作家了”。我当时对此评价大不理解。编辑认为,《龙年档案》中的罗成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是作者的理想主义想象。当然,后来媒体大量报道了时任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事迹,而《龙年档案》中相当一部分生活即取材于此。

《底线》写好后,我很自然地将稿子投给《当代》,而这次他们做出的是另一种评价。认为作品太写实,而文学应当不同于生活,应当有激情和梦想。

不久前,北京台连播了这篇小说,我从听众那里得到了许多相当正面的反馈。他们认为这篇小说写得好,写得深刻,等等。

你看,同样是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就很不相同。